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石虎小檔案 石虎的體型與分辨方式 石虎的分佈與數量 石虎的活動習性與範圍 石虎的食性 石虎的繁殖 01 石虎小檔案 學 名 亞洲豹貓 Prionailurus bengalensis 俗 名 石虎、山貓、金錢貓 簡 介 石虎是廣泛分佈於東亞及南亞的小型貓科動物,是台灣唯一現存的原

  2. Prionailurus bengalensis. 石虎不是貓. 台灣石虎毛色從灰褐色到黃褐色都有額頭有兩條白色縱紋眼眶有白圈耳朵背後有白斑身體四肢和尾巴都有明顯的深色斑點。 一般說的貓或虎斑貓或流浪貓都是指家貓,家貓的斑紋多為條紋或環紋,耳背沒有白斑。 成年石虎叫聲為低沉的嘶喝聲,沒有家貓的喵喵聲。 小石虎叫聲近似幼貓,但更為尖銳而短促。 貓咪耳背沒有白斑. 石虎耳背有明顯白斑. 石虎、家貓、美洲豹貓. 石虎: 又稱為亞洲豹貓,分佈於東亞,北至西伯利亞、南到印尼,臺灣的石虎是其中一個亞種。 家貓 :是外來種,很久以前隨著人類遷移而分布到臺灣,種源是歐亞非洲交界地帶的野生斑貓。

  3. 2019年3月17日 · 圖片提供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2019/03/17 06:00. 記者陳怡君/報導. 瀕臨絕種的石虎是台灣現存唯一原生貓科動物近來不時傳出被路殺」、或山林棲息地被剝奪的新聞除了替美麗卻瀕危的牠們惋惜我們還能做些什麼透過這次特別企畫深入了解石虎生態與現狀並一起從生活中的小地方做起透過人人可參與的保育行動與溫柔革命」,保護石虎停止走向滅亡的命運達人出列. 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 位於南投集集,農委會下屬研究單位,簡稱特生中心。 以台灣特有種、珍稀生物為研究對象,進行物種分布、族群數量、生態史、棲地環境、復育方法等調查研究。 石虎亦是特生中心研究保育對象。 台灣石虎保育協會.

  4. 事實上石虎有一些相當獨特的特徵可以用來有效地和其他小型貓科動物區分: 身上具有類似豹紋的塊狀斑點. 前額至兩眼間有兩條明顯白色條紋,並伴隨黑色條紋往頭頂延伸. 兩耳背面有黑色和白色區塊. 兩耳頂端通常較家貓來得圓. 腿部的斑紋通常是塊狀的,和孟加拉貓條狀紋不同. 叫聲較低沈,和家貓較細的喵聲不同. 家貓大多會以沙土覆蓋自己的排泄物,石虎則不會. 石虎耳後為黑底白紋,兩眼間亦有白色條紋。 攝影者: M Kuhn. 如何為保護石虎盡一份心力? 台灣的石虎正在消失之中,該如何保護這種美麗的動物? 這裡為您匯集所有石虎相關資訊,讓你更加了解石虎。 還有石虎小測驗,讓您測試自己對石虎和貓科動物的知識。

  5. 臺灣石虎和其他的 亞洲石虎 一樣,都屬於貓科之下的豹貓屬豹貓種,若再區分亞種,則是歸屬於華南亞種 ( Prionailurus bengalensis chinensis )。 和多數石虎一樣,臺灣石虎在前額至兩眼之間有兩條明顯的白色條紋。 臺灣石虎多生活在低海拔的山區或丘陵地,體型較小的哺乳動物、兩棲類、爬蟲類、昆蟲、鳥類等都可能是牠們的獵物。 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臺灣石虎數量大幅減少,並在 2008 年被列為第一級的瀕臨絕種保育類動物,非常需要大家的保護。 於 2013 年野放的石虎「集利」 (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提供) 農委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從 2011 年起開始進行 域外保育計畫 ,並讓來自南投國姓鄉的母石虎「阿姓」和來自埔里鎮的「小公貓」配對成功。

  6. 其他人也問了

  7. 石虎 ( 學名 : Prionailurus bengalensis ,英語: leopard cat )又名 豹貓 、 狸貓 [2] 、 山貓 、 錢貓 ,是分布於 季風亞洲 的 貓科 石虎屬 物種 。 其 種加詞 「 bengalensis 」意為「 孟加拉 的」。 石虎的體型與 家貓 大致相仿,以外表來看容易誤認為家貓,因此偶有野生石虎被當家貓收養,但各亞種的差別比較大,例如 印度尼西亞 的亞種平均體長45公分,尾長20公分,而 西伯利亞 的亞種體長則達到60公分,尾長40公分。 石虎的毛皮也有很多種顏色:南方的石虎為黃色,北方的則為銀灰色(推測與適應各種生活環境有關)。 胸部及腹部是白色。 石虎的斑點一般為黑色。

  8. 行動成果. 自2018年起生物多樣性研究所 (以下簡稱生多所)每年更新石虎棲地的指認整合各縣市政府及學術研究單位的石虎監測資料將已知點位的環境資訊 (如氣候河流植被土地型態海拔等)套疊到全臺灣預測適合石虎的環境呈現分布模擬範圍於林業及自然保育署自然保育網及生多所生物多樣性圖資專區公開分布模擬範圍圖。 推動國土生態綠網,改善及連結石虎棲地,擴大石虎棲地面積. 水利署已取消石虎棲地範圍中非必要河溪整治,全面實施生態檢核,並依生態檢核資料調整工程規劃,落實生態工法或棲地補償。 另全面規定水利工程應實施生態檢核及召開地方說明會議,將於規劃設計等階段,優先考量維持自然河川生態環境之工法,並邀集在地民眾、相關單位及團體共同參與,以減少對生態之影響。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