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18年12月15日 · 根據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謝耀昌的經驗分享,指一般人平日較少接觸癌症資訊,一旦被確診未必有充分知識向醫生發問,反而會倒過來質疑醫生,甚至錯過了治療黃金時期。 謬誤一:化療或標靶藥的效果欠佳? 肺癌及肝癌病人,一般首選是接受化療或標靶藥物治療,但不少人一聽到化療已很抗拒,希望改為接受免疫治療,有些中產人士會doctor-shopping,期望有醫生「說出」符合他想要的治療方案,結果拖延一、兩個月甚至半年才進行治療,最終影響治療效果。 謬誤二:化療導致「作嘔作悶」? 謝醫生指,不少病人對化療和電療的副作用存在誤解,例如化療導致「作嘔作悶」的副作用,現時已可透過藥物改善。 謬誤三:電療導致嚴重「生痱滋」?

  2. 2021年1月8日 · 答:一份全面的危疾保險,會承保不同階段的癌症,如原位癌/初期癌症及非初期癌症,提供一筆過現金賠償,讓受保人自由運用。 所謂原位癌,通常指病變只局限於病發原位並處於侵入性前的狀況,即癌細胞並未穿透基底膜,亦未侵入器官周圍的組織或間質 ...

  3. 2023年4月13日 · 點擊圖片放大. 不論哪種影像診斷技術,掃描結果都需要由受過專門訓練的醫生解讀。 同時,疾病的診斷需要多方面考慮,包括臨床病徵等,病人應與主診醫生溝通,決定最合適的治療方法。 醫療保險有得claim嗎? CT、PET和MRI都屬於自願醫保的「訂明診斷成像檢測」,只要有主診醫生的書面建議,不論這些檢測是住院期間、抑或在診所或日間手術中心進行,都會獲得賠償。 不過,受保人一般需要負擔其中30%的費用,其餘才由保險公司賠付。 至於其他非自願醫保的醫療保險,雖然也涵蓋CT、PET和MRI,但一般會列為「雜項」,並有附加條件,例如必須在住院期間進行,或因為檢查而確診某疾病等。 投保前留意賠償上限之餘,亦要注意索償是按每次傷患,抑或每次入院計算。

  4. 2020年11月13日 · 例如在癌症層面,假若客人患癌後,純危疾只作一次性賠償,計劃便完結,有癌病紀錄的客人想再次投保,也機會渺茫。 但有多重賠償的危疾,即使客戶癌症尚未康復,危疾計劃也可作多次賠償,令客戶在抗癌路上也可持續有財政上的支援,安心治病。

  5. 2020年5月7日 · 持續癌症治療保障. 近年,都市人患癌的數字有上升趨勢,令危疾保險中的癌症保障,更加重要。 當受保人患上危疾時,危疾保險會作出一筆過賠償,但現在,部分保險公司甚至推出持續癌症治療保障,讓受保人於醫癌期間,可額外得到賠償。 隨着醫學進步,癌症未必是不治之症,不少患者可透過藥物(如標靶藥)去延續壽命,但這些藥物可能非常昂貴,持續癌症治療保障便可在此情況下發揮作用。 以下是萬通的持續癌症現金、及保誠的癌症治療額外保障﹕. 1. 資料更新至2020年4月19日。 2. 詳情請參閱保險公司的產品小冊子及保單條款。 當確診保單定義的癌症時,受保人可索償癌症賠償。 所謂癌症持續,保險公司都要求受保人持續接受指定積極治療,並於指定時間,才可索償癌症持續治療保障。

  6. 2021年5月30日 · 原理為何? 哪些人合用? 由醫生一一拆解。 【初期病徵不明顯 預防胃癌由生活習慣開始: 按此 】 病人憂療效低及副作用大. 香港大學內科學系臨床助理教授趙頴欣醫生指,香港的癌症病人普遍對免疫治療存有3大迷思:認為藥物好新、覺得自己是白老鼠、懷疑免疫治療的成效。 在種種疑慮的影響下,病人有機會延誤治療黃金期,錯過最適切的治療時間和方法。 她提醒,釐清對治療方案的誤解、加強認知,有助病人了解和選擇療法。 「其實免疫治療早在2011年已獲FDA(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局)批核,而免疫治療5年前已於香港臨床應用,香港的醫護人員已累積應用經驗。 臨床研究顯示,經免疫治療後,部分患者的病情能完全緩解,也可延長其存活期,大部分病人的生活質素亦未有受到副作用嚴重影響。

  7. 2020年6月11日 · 指惡性腫瘤而具有惡性細胞失控的生長及擴散,並對人體組織浸潤。 癌症包括白血病(慢性淋巴性白血病RAI 零期除外),但不包括非浸潤性原位癌、任何在人類免疫缺陷病毒存在下出現的腫瘤以及AJCC第一期或以下的非黑色素瘤皮膚癌。 Cigna 尊尚醫療保 沒有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