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3甲地是這5個陽光大男孩的實驗基地最年長的林俊儀與最年輕的林育賢負責行銷科學實驗林俊緯負責農機具維修蘇俊波負責貨運與宅配王莨耿則專心投入草生栽培法實驗每個人都很清楚自己的定位

  2. 長期關注貿易自由化,農業科技研究院資深研究員、曾任職中華經濟研究院WTO及RTA中心陳逸潔指出,加入WTO總體因應策略包括「產業結構、農地資源、農民」的三調整,並因應市場開放,鼓勵農業減產,稻米當時即採取減產休耕策略。. 稻作面積從2000年的35萬 ...

    • 在家佛教的興起
    • 日本時代的齋教
    • 臺灣新蔬食

    中國明朝中期,山東佛教徒羅清開創「在家佛教」的思想(史稱羅教),主張在家吃素誦經,在日常生活中修行,結果廣受中下階層民眾歡迎。羅教沒有中心組織,後來在各地出現流派,成為結合儒釋道教義的宗教運動和民間信仰,盛行一時。 清代,羅教各流派繼續流傳並擴大勢力,威脅了正統佛教,也開始遭到官方打壓。 從明末到清代,羅教各流派傳入臺灣,主要有明崇禎年間的金幢派、清道光年間的龍華派、清咸豐年間的先天派,其中以先天派持戒禁葷食最嚴格。當時,臺灣傳統社會救濟組織不足,羅教系統在臺灣各地發揮了補助作用。 根據荷蘭時代的相關文獻,臺灣的素食人口,在荷蘭時代就已經有了。 有人認為,荷蘭時代的華人是短期來工作,如果死亡遺體會運回原鄉。事實上,臺灣在荷蘭時代已逐漸形成華人社會,一旦有人死亡,就需要僧道處理。當時已經有華人...

    日本時代,臺灣總督府為了統治臺灣,首先進行「舊慣調查」,發現金幢教、龍華教、先天教三教都強調食齋,教徒自稱「食菜人」、互稱「菜友」,供佛、聚會的場所稱「齋堂」,故統稱「齋教」。 當時在臺灣總督府擔任通譯官的片岡巖,在他的著作誌《臺灣風俗誌》(1921 年)中提及齋教徒對齋教的看法:很多剃髮、穿法衣的佛教僧尼,其實是為了糊口才出家,所以能守佛教戒律的很少,更別說研讀佛法渡化眾生,住在寺廟也不事生產。齋教徒雖然不剃髮、不穿法衣,但通曉教義、嚴守戒律,不愧教徒,又都有職業,盡了國民本分。 當時齋教在臺灣的影響力比佛教還大,1921年發生的「西來庵事件」(噍吧哖事件),領導人余清芳就是以齋教名義及勢力展開武力抗日行動,在日本軍警鎮壓下,共1千多人死亡,近2千人被捕。此後,臺灣總督府開始整飭監管臺灣民...

    1990年代,臺灣在宗教素的基礎下,加上健康素、環保素、環保素的興起,發展了與傳統「素食」不同的「蔬食」。 以中國佛教、道教為本的素食,有「五辛」(又稱五葷: 蔥、 薤、韮、 蒜、興渠)的禁忌,即把蔥、 蒜、韮、蕗蕎類等有辛味的蔬菜也視為葷食,因為吃了會刺激性欲,並在口中產生臭味。 五辛之說出自《楞嚴經》:「是五種辛,熟食發淫,生啖增恚。如是世界食辛之人,縱能宣說十二部經,十方天仙嫌其臭穢,咸皆遠離。諸餓鬼等,因彼食次,舐其唇吻,常與鬼住,福德日銷,長無利益。」以白話簡譯:五辛吃熟的會發春,吃生的愛生氣,天仙離開你,餓鬼黏著你。 然而,想吃素的人未必是宗教信徒,不必有「葷菜」的禁忌,何況蔥、蒜、韭是既美味又可調味的蔬菜。如此,沒有五辛禁忌的「蔬食」,在烹飪上有更大的空間,掛出「蔬食」的招牌,...

  3. 立法院今(15)日首度審查「農業部暨所屬三級機關(構)組織法草案」,農委會主委陳吉仲表示,農業部規劃因應氣候變遷、淨零排放趨勢新增「資源永續利用司」;落實動物保護及寵物管理新增「動物保護司」;更讓原林務局升格「林業及自然保育署」兼顧 ...

  4. 1972年,政府自紐西蘭進口五千多頭乳牛,分配到各酪農專業區。. 在如今為前三酪農區的臺南柳營,村里長協助開路、鋪設水電管線,有意願養牛的農家不但能領到六頭乳牛,接受飼養訓練課程,並由政府輔導與乳品加工廠訂定契約。. 在政府的大力推動下 ...

  5. 水產養殖的科技之眼 精準掌握水質與數量. 豐年雜誌. 20220505. 水產養殖首重水質的控制,一旦環境因素出現變化,就容易引發連鎖災情。. (攝影/謝佩穎). 文.圖/王郁峻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產試驗所企劃資訊組副研究員. 臺灣文蛤養殖自1969年以後經常發生 ...

  6. 2021年12月13日 · 黑水虻被視為完美昆蟲,幼蟲以能吃掉廚餘、糞便、動植物有機體,且食量驚人聞名,黑水虻蟲體又可成為飼料添加物,增加蛋白質成分。. 看好黑水虻循環經濟,一群生科背景的七年級青年成立「循創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循創生技),在苗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