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4年1月14日 · 賴清德重演陳水扁故事是在拷問台灣選舉民主。 少數派當選既說明台灣選舉民主機制有待改進,又反映出台灣政壇缺乏能團結、超越不同黨派的政治人物。 暫且不論法國總統大選通過採取絕對多數制及其配套的第二輪投票機制來防止少數派當選,連問題重重的阿根廷都有法定得票率的硬性要求。 阿根廷現任總統米萊(Javier Gerardo Milei)當初在第一輪投票中的得票率大約為30%,與第一名36.7%的得票率差距有限,都未達到法定要求,但他在第二輪投票中以 55.9%的得票率獲勝。 米萊當選阿根廷總統折射出選舉民主的結構性困境。 (Reuters) 儘管米萊是一位備受爭議的政治人物,民粹色彩濃厚,他很大可能會給阿根廷帶來事與願違的結果,但這是選舉民主的結構性困境,而非只是他個人或阿根廷的問題。

    • 政黨目的是席次的最大化
    • 「棄保」與「配票」是什麼
    • 藍綠兩黨為何都有提名糾紛
    • 台灣選制改革能否根除派系

    王業立指出,由於台灣的縣市議員等基層選舉,採「複數選區單記非讓渡投票制」(SNTV),故不僅同黨候選人間高度競爭,政黨的提名策略也需仔細斟酌,也就是要在提名額度、人選搭配上下功夫,才能求得席次的最大化。 王業立舉例,台北市的大安文山區共有13席市議員,那麼國民黨該提几席?民進黨又該提几席?首先不能提名太多,如果其政黨能量能穩上5席,卻提了6席,便可能導致選票分散,讓當選人數減為3席或4席;但若提名少了,能上的席次自然也就少了。而這往往是兩黨的地方黨部最傷腦筋的事情,就是如何適當決定提名額度。 王業立接着分析,決定提名席次數後,「人選搭配」就是下一階段的問題。例如大安文山區13席市議員中,某一政黨決定提名5席,便要避免出現5個博士,或是5個律師的提名結果,因為這會導致候選人的同質性過高,選民可...

    至於選制對台灣民眾投票行為的影響,王業立也提出分析。 首先,在總統、縣市首長等「相對多數決制」選舉下,「棄保」(Strategic Voting,即策略性投票)現象非常明顯。例如趙少康在1994年台北市長選舉時,便喊出「泛綠已經操作棄黃(黃大洲)保陳(陳水扁),因此泛藍必須棄黃保趙。」台灣的縣市首長選舉但凡出現3個以上的候選人,便容易出現棄保現象。 王業立再舉例,馬英九也在1998年喊出了「尊王(王建煊)保馬」,最後成功當選台北市長,只贏陳水扁不到5%,如果當年新黨選民不棄保王建煊,馬英九或許不會當選,而陳水扁也不一定會在2000年參選總統。如今台北市長人選雖還未定,國民黨的蔣萬安與民眾黨的黃珊珊間,也已喊出「棄保」話語,不論是「棄蔣保黃」,還是「棄黃保蔣」。 但如果在複數選區制下,王業立指...

    演講結束後,有聽眾提問藍綠兩黨的黨內提名紛爭,包括國民黨的羅智強是否能在桃園「空降成功」等,會否影響民眾的投票行為? 王業立指出,藍綠兩黨的提名策略,在過去幾年改變非常多。民進黨早期是除了民調外,還有黨員調查等意見評估,近年則改成了100%全民調;國民黨也逐漸走向全民調,可以說是兩黨殊途同歸。但若認真閲讀兩黨的提名機制,其實都有寫一條,就是「以協調為原則」,如果協調不成,再辦初選,初選則以民調為主。故兩大黨目前,其實都還是以協調為主,不成功的話才會走到初選那一步。由此視角來看,其實目前的藍綠兩黨雖在桃園、屏東出現提名紛爭,卻都沒有違背黨內機制,且全世界各政黨其實都以協調為主,很少像台灣這樣,還辦黨內初選。 王業立表示,藍綠兩黨如今的黨內初選,其實就是比拼所謂的「動員能量」,也就是不只比民調,...

    另外也有聽眾提問,台灣的選制改革能否根除派系政治?對此王業立分成兩個層次來答覆。 首先,在立委選舉上,台灣已經採取並立式單一選區兩票制。民眾黨曾提案,希望把「並立制」改成「聯立制」,也就是以政黨得票率分配總席次,扣除當選的區域席次後,才是不分區的席次數。但若採用「聯立制」,王業立表示,看德國經驗就知道,台灣勢必走向多黨制,也就是要組成聯合政府,德國在二戰後便從來沒有一次單一政府過半,全是聯合政府,這或許就是為何民眾黨要提出這個改革的原因,因為這樣有利小黨生存與發揮影響力。 但王業立接着分析,台灣現在是逐漸走向總統制的半總統制,若要改成聯立制,便可能導致立法院沒有任何政黨能過半,也就是會出現強勢總統,配上多黨林立、無法制衡總統的議會,其實與許多拉丁美洲國家的案例類似。如此制度搭配是否合適,值得...

  2. 6 小時前 · 因此,歐洲人民黨與哪些政黨組成聯盟將是關鍵。馮德萊恩周日晚表示,會優先尋求社會黨與自由派支持,這些黨派雖然合計起來已取得至少404席,但由於議員投票將以暗形式進行,專家估計這些中間派主流政黨內至少有一成議員對馮德萊恩投反對或棄權

  3. 2024年1月13日 · 首先是國民黨,國民黨的總統候選人支持度往往會高於政黨支持度,所以歷年的總統選舉得票數都會高於政黨票,從馬英九、朱立倫到韓國瑜都是如此,侯友宜的得票數(467萬)卻少於此次國民黨政黨票(476萬),柯文哲明顯帶走了部分淺藍,侯友宜則 ...

  4. 2022年4月19日 · 在此過程中,「制度設計」扮演了重要角色,台灣何以形成藍綠兩黨獨大的政黨體系,又為何出現「配票」、「棄保」的選舉策略,實與制度更迭高度相關。

  5. 台灣大選於2024年1月13日舉行,國民黨總統候選人侯友宜及民眾黨總統候選人柯文哲均宣布敗選,民進黨總統候選人賴清德宣布當選。大選結果牽動兩岸及國際形勢發展,究竟台海會否真兵凶戰危?香港01持續為大家分析最新局勢。

  6. 2024年1月11日 · 根據台灣法律規定,具台灣公民身分、年滿20歲以上,以及在投票地居住達4個月以上,就可以投立委票及政黨票,居住達6個月以上可以投總統及副總統票、立委票及政黨票。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