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今年五十五歲的蕭成龍,二 一四年從二十三年職軍生涯退役,返鄉協助年邁父母農務,透過長輩農耕技術傳承與多進修,接手家中原本三甲多土地,如今加上其他農地承租,總面積大約已逾六、七甲;同時成立品牌「成龍の蔬果」,企劃行銷、宅配等配

  2. 前排為陳吉仲父母陳正雄、洪來金,陳吉仲兩旁為妻子謝美麗(深綠禮服)、妹妹陳淑蓉及一雙兒女。 (攝影/吳尚鴻) 農業部今(1)日舉行揭牌典禮,上午11時左右突然下起大雨,部長陳吉仲在雨中致詞,「這一步,這一步,我們走了35年。 」眼看雨勢愈來愈大,工作人員一度上臺為他撐傘,他揮手婉拒,繼續在滂沱大雨中演說,臺下現場來賓說:「水啦! 」為陳吉仲鼓掌。 面對大雨,陳吉仲不受影響,「天要下雨,我們要愈堅強,讓我們農業向前行,好不好! 」他激動地說著,「我們農業要永續,看現在這個天氣,我們有農地,我們有陽光,我們還要有水,農民有水可用是非常高興的一件事情。 「他的正面能量很強,專注他想要做的事,而不是去管那些負面的東西,這樣才能向前走。

  3. 試茶過程,壺中是東方美人茶。. 文字/攝影 小令. 整年在不同縣市移動,回過神,已錯過夏茶。. 原本跟朋友約好要去買當季東方美人茶,擔心太晚買不到,卻還是拖到冬天才成行。. 往坪林路程,朋友分享在聽Podcast,如「太初有茶」、「呵呵茶」等 ...

    • 翻修法規,蝴蝶蘭出口大功臣
    • 從中央到地方,歷練豐富
    • 返鄉服務找資源,曾被當詐騙集團
    • 向在地學知識,推原住民保種計畫

    曾有老師給她下評語:「什麼都不會,但膽子很大。」這番觀察果然很貼切。民國85 年,她隨丈夫到臺北定居,真的靠著憨膽,完成一個對臺灣園藝產業影響重大的政策。 當時施行十多年的《植物品種及種苗法》很少更新,已跟不上國際趨勢,范美玲轉職到農糧處擔任技正時,大幅翻修法規,加強保護育種者及衍生品種,也把切花納入品種權保護範圍,並和國際接軌,使得臺灣研究數據被國際認可,縮短申請品種權的等待時間。 更重要的是,范美玲擴大公告蝴蝶蘭為《植物品種及種苗法》適用作物,使蝴蝶蘭在國外申請品種權再也不用曠日費時,也不必擔心種原被剽竊,為我國蝴蝶蘭產業注入一劑強心針。

    和范美玲接觸過的人,大多都對她有條不紊的思緒、清晰順暢的口齒留下深刻印象。大將之風來自豐富的公職歷練,婚後她一路轉換職位,足跡遍布臺北市政府建設局股長、農糧處技正、國會聯絡人、秘書室、科技處、國際處,其中最特殊的經歷莫過於擔任國會聯絡人。 《植物品種及種苗法》歷經數十次法規會議審議,范美玲在其中穿針引線,功不可沒。長官見她協調能力優秀,調派擔任國會聯絡人,期間她仍不斷為此法案奔走,尋求立委支持,終於讓法案在93年三讀通過。 只不過,溝通對象從農民、作物,變成消費者、政治人物,深深考驗她的EQ,對於比較「關心」農委會的立委,范美玲再度使出面對農民的纏功,三不五時就到委員辦公室泡茶、噓寒問暖,幫忙打雜,抓到機會便和委員聊天,「我的任務就是要讓他們更了解農委會業務嘛!」

    范美玲拚命三娘的個性,獲得許多長官賞識,續留中央不是問題。但也因為這股不服輸的精神,她的身心長期處在壓力下,眼見健康亮起紅燈,她決定返鄉調養身體、撥出更多時間陪伴家人。 99年七月范美玲回到「娘家」擔任花改場副場長,這十多年間, 社會已有重大變化,環境汙染、食品安全成為民眾最關心的話題。花改場也沒在這波浪潮中缺席,發揮好山好水的優勢,慢慢建構友善、有機農業的輔導系統,成為全國農改場研究生態農業的龍頭。 范美玲將在中央學到的能力充分運用在地方,引入日本「里山」觀念,推廣和大自然和諧共生的農業。輔導新社海梯田復耕、使用自然農法時,她深知單以農改場一己之力無法完成,找來林務局、慈心基金會合作,一起行銷推廣優良的農產品。 有次,范美玲打電話給中央研究院研究員陳昭倫,一度被當成詐騙集團,因為根本沒人想...

    花改場轄區遍布不少原住民部落,近年氣候變遷劇烈,適應在地風土民情的原住民傳統作物突然翻紅。其實,花改場早就一步一腳印,輔導原住民種植原生作物,如小米、紅糯米、野菜等,並默默推動原住民「保種」觀念,去年甚至成立「原住民農業研究室」,投入專門研究人力。 但要取得原住民信任並非易事,范美玲依舊是那不變的101招:搏感情。不管再忙、再累還是抽空到部落,光是來回車程就耗掉好幾個小時, 「原住民重視朋友,只要陪伴在身邊,讓他們找得到人,最重要的是真誠相待。」 舉例來說,花改場協助馬太鞍的邦查部落復育野菜時,研究人員除了建立栽培技術,還和在地農友一起下廚,推出野菜料理競賽,找出消費者可以接受的食譜。 這樣的真誠,讓范美玲和邦查農場主人蘇秀蓮發展出姐妹般的好情誼,甚至獲得別名——「夏季」,原來是因為農場有位...

  4. 阡陌七十三年 豐年社農業故事. 「豐年雜誌」創刊於民國四十年,在臺灣算是歷史最悠久雜誌。. 民國112(2023)年7月15日屆滿73年。. 在當時地方缺乏新聞媒體情形下,亦是最早深入民間一份重要刊物。. 「豐年」為農復會所辦雜誌,可以說是農復會 ...

  5. www.agriharvest.tw › archives › category豐年人物 - 農傳媒

    豐年人物 王升陽:打造產業鏈 尋找馥郁臺灣特有香氣:國產精油檢測中心穩健產業發展. 豐年人物 崇敬宇宙自然耕耘藝術 生機互動農法:持續輪耕、休耕栽綠肥 堆肥為土地存款. 2017年是臺灣「國產材元年」,隔年全國農業會議訂出十年後——2028年國產材 ...

  6. 撰文/段佩妤 攝影/吳尚鴻. 目前臺灣原住民族共16族,在臺東地區共有7族(阿美族、卑南族、布農族、雅美族、排灣族、魯凱族、噶瑪蘭族),占臺東縣三分之一的人口,近8萬人。 臺東地區原民族群多元、傳統物產豐饒,原鄉發展向來是臺東農改場努力方向。 2022年開始,臺東農改場執行「找回原力原鄉生態永續新農業計畫」,投入原民作物的知識傳承、栽培技術、產業串聯、資料建立與推廣等工作,推動原鄉兼顧「三生共好」的永續農產發展模式,保留部落農耕文化,提升部落經濟、促進青年回流。 原鄉農業缺乏勞動力 機械化生產為小米產業再續航. 「臺東縣在1960年代,小米耕種面積超過1,000公頃,後來就一直萎縮,現在不到100公頃。 」耕種面積逐年下降有很多原因,臺東區農業改良場場長陳信言首先指出勞動力不足的困境。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