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陽光、、魚蝦貝和電之間,究竟是互利共存、循環共生? 還是彼此共斥? 漁電共生政策之下,他們的失敗與成功,他們養出魚了嗎?

    • 因為「被害」,把農田變魚塭 轉型多了時間,也多了風險
    • 讓九孔肥碩美味的龍鬚菜,也要翻身、曬太陽除病害
    • 龍鬚菜產業隨九孔跌宕 高度依賴人力局限發展
    • 從一級生產到漁村旅遊體驗,多方嘗試抓住旅客的胃

    望著眼前的魚塭,李水對說這裡原本種的是水稻、地瓜、花生。1969年,強烈颱風「艾爾西」從宜蘭、花蓮一帶登陸,從臺中附近出海,使得雲林發生海水倒灌,導致土壤鹽化和人口外流。當時水稻勉強可以生產,但地瓜跟花生都種不出來了,「等到1986年『韋恩』颱風來之後,就幾乎都沒有辦法種了。」 1995年,因應沿海地區有嚴重的地層下陷,行政院經濟部與農業委員會實施「第一期地層下陷防治執行方案」,於宜蘭、雲林、屏東等等七個縣市進行地下水管制、設置養殖漁業生產區等工作,在雲林,以龍鬚菜、文蛤養殖為產業轉型的目標。 「海水倒灌幾次之後,土壤一直鹽化,有些人就把農田變成魚塭,你這邊開一個魚塭,把海水引進來,周邊鹽化更嚴重。一個影響10個,10個影響100個。」李水對在不得已的狀況下,將海水引入農田成魚塭,從草蝦開始...

    早期,龍鬚菜除了作為糖果果膠的來源,其磨製的粉末也會拌入水泥,成為黏貼磁磚的材料,但之後都被更便宜的原料取代,直至1980年九孔養殖業興起,龍鬚菜才又受到重視。李水對說明,九孔原以大陸進口的海帶飼養,有人用龍鬚菜試驗後,發現養出來的九孔不僅肥美,還可以將原先14個月的飼養期縮短為12個月,讓龍鬚菜一舉翻身為市場的搶手貨。 九孔業興盛時期,口湖鄉龍鬚菜的每日出貨量高達250公噸,如今隨著產業沒落,將本求利的九孔業者改用品質低劣的野生品種替代,榮景不復以往,但養殖品種的高品質仍無可取代。在口湖鄉,龍鬚菜池水由濁水溪溪水與漲潮而推進陸地的海水結合而成,可供給水產豐富的營養源,也是形成良好品質的關鍵之一。 適合養殖龍鬚菜的池水鹽度以1.8~2.0度之間最為理想,因此需不時以閘門調節水的鹽度。為了收穫...

    從放養、管理到採收都倚賴人工的龍鬚菜產業,也面臨著臺灣各地都有缺工的問題。「撈這個太辛苦了啦!」李水對說,龍鬚菜在太陽底下太久易爛,因此往往早上2點就要進行捕撈,甚至傍晚就要泡在水裡。「不知道怎麼辦,到現在還是涼拌一個。」他嘆一口氣說,應該引進外籍勞工,或想辦法設計出可以在魚塭操作的機器,才是解決缺工問題的實際作法。 2004年,九孔因感染中國的二十面體病毒而大量死亡,隨著養殖戶改養別種水產,龍鬚菜的量也跟著萎縮,但李水對仍堅持養殖龍鬚菜。「它還是有它的魅力存在,不該隨意丟棄。」他的長兄請曾任職於高雄海洋科技大學水產食品科學系的吳全耀博士幫忙,將龍鬚菜送至食品工業發展研究所檢驗,發現其富含鐵質、鈣質、碘等營養成分,對人體有極大的益處。此外,他觀察到業界常有「一窩蜂」的現象,像虱目魚、午仔魚和...

    龍鬚菜占李水對養殖收入的一半以上,通路以餐廳為大宗,也提供原料讓業者做成水餃、魚丸、素丸子等。「其實早期就知道龍鬚菜可以給人吃,但是沒有把鹼處理掉的話,足歹食。」吳全耀教他們透過汆燙把鹼逼出,從而為龍鬚菜開展新路。李水對針對菊花心、大莖、烏芎等不同龍鬚菜品種設計出適性的料理,例如越嚼越香的大莖就特別適合與蒜末、辣椒做成涼拌菜。此外,他也找上盛香珍等食品大廠代工加工品。一開始他將條狀的龍鬚菜放入餅乾,但龍鬚菜烘乾後貌似髮絲,賣相不佳,如今改為磨粉做成煎餅,讓外觀容易被接受,又保有龍鬚菜的營養成分。 約莫五年前,雄獅旅行社找上李水對,希望讓遊客體驗捕撈龍鬚菜。他還記得業務談完後直接帶團來,讓他心中忐忑,對第一次的表現下了「零零落落」的評語。他不知道遊客想聽什麼,也不知道該準備多少料理,午餐煮太多...

  2. 厭氧消化與共消化 開啟農業循環經濟大門 化畜牧廢棄物為沼氣能源的綠能技術. 臺灣多數的養豬戶採用三段式廢水處理系統,即固液分離、厭氧處理及好氧處理。. (攝影/文揚). 文.圖/周楚洋 國立臺灣大學生物機電工程學系副教授、國立臺灣大學生物 ...

    • 李水京1
    • 李水京2
    • 李水京3
    • 李水京4
    • 李水京5
  3. 分布在陽明山國家公園夢幻湖的臺灣特有種「臺灣水韭」,能生存於水中,也可在極度乾燥條件下休眠1年後復甦醒,為釐清其耐旱之謎,農委會林業試驗所與清華大學、美國康乃爾大學研究團隊,完成臺灣水韭基因組定序,是全世界第一個基因定序的水韭 ...

  4. 李先生在電話那頭指導他立即補水,澆水後,經過30分鐘,一株株種苗陸續在他眼前直挺起來。 這過程讓他驚嘆「植栽的生命力好神奇」,從此決心投入鑽研種苗栽培與嫁接。

  5. 身為全國農業經理人協會理事長的謝萬來,從職場退休後才投入農業,卻是個很有「智慧」的現代農民,從友善農耕進階到有機栽種,總是超前部署,他的農田位於防治地層下陷區的黃金廊道上,因而選種不需太多的作物,如花生、大蒜等,一部分搭建設施,輪作番茄、小黃瓜等。 有機農謝萬來建置滴灌設施,根據經驗,比過去溝灌省8成。 (攝影/記者許素惠) 即使種植抗旱作物,謝萬來仍想更節水,向農田水利署雲林管理處申設管路灌溉設施補助,建置由以色列引進的滴灌與噴霧設施,穩壓功能讓田地每角落都能給水均衡穩定,他評估與過去的溝灌(淹灌)相比,節省了8成的。 農業節水省設施也智慧化,可透過APP遠端監控。 (攝影/記者許素惠)

  6. 以創新引動農村再生風潮,看見十年醞釀的美好. 農委會主委陳吉仲(左五)水土保持局局長與李鎮洋(左四) 走訪農村再生典範彰化縣埔鹽鄉大有社區。. 一場發生在全臺農村持續十年的寧靜革命,改變了農村的樣貌、增加農民的收入、吸引青年的腳步、留住 ...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