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19年2月27日 · 世界衛生組織(WHO)近日發布數據,目前全世界12~35歲之間的年輕人中,有一半(約11億)正面臨聽力受損的風險,個人視聽設備音量過大(如:用手機聽音樂)是造成這種風險的重要原因。 據估計,目前全世界有4.32億成人和3400萬兒童患有聽力損失,到了2050年,預計將有超過9億人聽力損失。 WHO指出,聽力一旦下降甚至喪失,就再也回不來了,生活品質將大受影響。 多大的聲音算大聲? 保護聽力最重要的就是保護耳朵避免過大的噪音,任何聲音大到足以讓耳朵感到不適、導致暫時性聽力喪失,或引起耳鳴的,都可能破壞耳朵裡面負責感受聲音的細胞,並導致永久性聽力喪失。 聲音強度是可以測量的,測量單位分貝(dB)。

  2. 2017年12月21日 · 此實驗是世上首次的細胞核轉移的複製實驗證明細胞核轉移到新的細胞質中仍維持原有生物體的基因組訊息。 1963年發現 幹細胞 : 加拿大科學家詹姆斯•提爾(James Till)和歐內斯特•麥克洛克(Ernest McCulloch)證明了小鼠骨髓內的幹細胞可以自我更新併成長為血小板和紅、白血球。 1981年幹細胞分離保存技術: 英國研究人員馬丁•埃文斯(Martin Evans)和馬修•考夫曼(Matthew Kaufman)從小鼠胚胎中分離出幹細胞;同年,英國科學家蓋爾•馬丁(Gail Martin)發現在培養皿中保存幹細胞的技術,成為後續幹細胞實驗的基石。 1981年人工皮膚: 生物學家尤金•貝爾(Eugene Bell)團隊,發表了使用患者自身細胞製成的人工皮膚修復傷口的技術。

  3. 2023年10月3日 · 過去,她曾是清華大學原子科學技術發展中心主任,也是硼中子捕獲癌症治療生物技術實驗室教授,直到 2015 年退休聘為硼中子捕獲治療研發顧問。 現在的她依然像退休前一樣,常常到學校指導學生,協助 THOR-BNCT 臨床治療的執行。 在病人 BNCT 治療時,清大研究用反應器的會議室、治療室,總能看到她的身影。 周教授提到,清華大學擁有全台唯一的研究用反應器,1992 年時清大反應器組主管開執中教授想要把這個反應器轉型作為醫療用途,於是籌組研究團隊。 當時周教授剛到中心不久,就把與各醫院聯繫的任務交給她,於是周教授積極的與衛生署(現為衛生福利部)聯繫,同時製作宣傳海報,海報內容就是傳達台灣 BNCT 研究啟動的里程碑。

    • 諾貝爾獎暗示未來醫療方向:細胞的問題細胞解決!
    • 細胞治療成為未來顯學
    • 國內研究能量也充沛 為何諾獎看不到?

    其實,觀察近年來的諾貝爾獎生醫領域,不難發現癌症治療成為了關注重點,舉例來說,2018年的諾貝爾生醫獎,就頒發給了兩位免疫學泰斗:美國免疫學家 James Allison 和日本免疫學家本庶佑(Tasuku Honjo),他們在癌症免疫療法開疆闢土,貢獻顯著。 「除了關注癌症,近年來更鼓勵『細胞的問題細胞解決』!」張薏雯指出,有別於過去諾貝爾生醫獎常頒發給特定疾病、特定藥物的發明、發現者,現在的醫學研究,更傾向於從人體自身尋找解答。 人們漸漸發現,與其用藥物等外力去干涉身體運作,不如好好參透究竟是什麼原因促使身體的某項數值異常,並從源頭去解決、治療疾病。以2018年得獎的免疫療法來說,就是利用身體自身T細胞的喚醒機制,來消滅癌細胞。 而2019年的得獎研究,更是直接點出了癌細胞轉移的機制,並...

    「細胞的問題細胞解決」這套思路,同樣適用於目前當紅的細胞治療以及幹細胞研究,張薏雯表示。細胞治療技術是指使用人體細胞組織物重建人體構造、機能或治療疾病的技術,將細胞經體外增殖再輸回病患體內以治療特定疾病。 張薏雯認為,癌症的治療,其實一直是破壞大於治療,一直到近日的免疫療法,才讓癌症治療真正邁向了下一步。「幹細胞療法可以彌補免疫療法的不足!」免疫療法開始治療後,可能會造成身體很大的排斥,而且癌症病人一般來說,接受過化放療後,身體素質一般不太好。這時候就需要有強大的後勤部隊,也就是幹細胞,來支援身體的健康。舉例來說,例如癌症病人的肝臟受損了,有再生能力的幹細胞就能做修補的工作,讓身體順利撐過治療的過程。 現在,諾貝爾獎也用連續兩年的獎項,肯定了這條思路,張薏雯肯定,「細胞治療」已經是未來醫療的...

    其實,生命科學領域的學生,對於缺氧誘導因子「HIF-1」並不陌生,這些研究早在上世紀90年代,便已經陸續展開。其實台灣在這個領域的科研發展十分活躍,幾乎每個學校都可以找到專門做這個領域的老師。 那麼,為什麼平平都是研究氧氣對於細胞的影響,台灣的學者卻沒有受到諾貝爾獎的青睞呢?張薏雯表示,這跟台灣的科研大環境有密切的關係,「台灣的基礎研究實力非常強大,常常能憑這些研究登上國際重點期刊,但也就僅次於此了。」 她表示,研究停留在細胞實驗,畢竟稍嫌薄弱,未來如果能將更多優秀研究推向臨床實驗,台灣的科研實力,絕對不輸給任何國家! 延伸閱讀: 2019諾貝爾醫學獎抗癌新招:別讓你的癌症腫瘤「缺氧」! PD-1/PD-L1 到底是什麼?3分鐘讓你看懂免疫療法的原理! 文/林以璿 圖/何宜庭

  4. 2021年12月9日 · 一般感冒症狀,包括喉嚨痛、流鼻水、咳嗽、發燒等,中耳炎可能也有這些狀況,與感冒最大的差異是會出現「耳朵疼痛」,也可能會覺得耳朵塞塞的、聽不清楚。

  5. 2023年9月13日 · 肌肉骨骼傷害不用怕!. 這 4 種組織慢性傷害可透過運動訓練改善!. 日期:2023 年 9 月 13 日 by 趙 乙錚. 徒手訓練解痛全書. 物理治療師 訓練專家聯手90個徒手動作 4大訓練計畫改善五十肩網球肘膝關節炎. 作者:羅斯.克利福德(Ross Clifford ...

  6. 2020年4月21日 · 「膝蓋卡卡」已經不是老人家的疾病,只要使用不當,一直給膝蓋壓力,就有可能把關節中的軟骨磨損掉,造成 退化性關節炎 。 所以對於常常久站的族群,或是喜歡健身、跑步,卻沒有良好的暖身或是防護的人來說,「膝蓋退化」,已經變成一個很常見的問題。 而根據國民健康署統計,肥胖成人(BMI大於或等於24)已經達到45%,而這也讓退化性關節炎的比率增加。 尤其是在退化性關節炎剛開始的時候,只會覺得關節痠軟,很難馬上聯想到自己是退化性關節炎而就醫,導致關節炎變得很嚴重。 容易有膝蓋關節退化、卡卡問題的人. 年紀大於65歲以上. 肥胖成人(BMI大於或等於24) 習慣使用膝蓋的人,例如常需要蹲下、起立的工人、清潔員等. 健身族. 有跑步習慣的人. 想製造膝蓋軟骨,這幾種營養素要一起搭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