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2年3月7日 · 謝敏雄主任表示心臟去顫器植入手術,醫師們會從病人的右邊或是左邊的胸口切開一個約 5-10 公分的切口,並透過鎖骨下靜脈將 1 至 2 條導線延伸至患者心臟中,把心臟去顫器埋在胸前的皮下囊袋,最後縫合傷口。 而由於導線要啟動偵測和電擊,需要較大、高電量的電池,因此心臟去顫器的電池比一般的心律調節器大一些,患者術後也比較會有異物感。 植入心臟去顫器後 「感染風險」為最大夢魘! 謝敏雄主任指出,關於手術併發症,醫師們心中最大的夢魘是術後的感染問題,在傷口復原過程中,可能因為患者疾病狀況、用藥、皮膚狀況、裝置去顫器電池體積大等情況造成傷口感染問題,這時會需要將感染的去顫器與導線移除並住院治療,甚至感染情況嚴重時可能會有生命危險。 雖然感染的比例並不高,但若有以下高危險因子仍需要特別留意: 抵抗力較差

  2. 2020年8月9日 · 睜眼單腳站(最簡單): 張開眼睛,抬起一隻腳到另一隻腳的膝蓋高度,雙手往前平伸,維持身體平衡至少 6 秒. 蔡孟翰說,因為平衡的訊號從內耳開始、到腦幹、再傳到小腦,是一條完整的路徑,而要維持平衡,需要透過視覺、感覺、前庭本體覺的感受來幫助我們建立立體的平衡感,所以這個測驗可以觀察我們是哪個環節出問題。 如果是小腦或是腦部平衡失調的人,即使睜著眼睛平衡感也會不穩定,而閉上眼睛的狀況會更糟。 如果是本體覺出現問題的人,前後站還可以透過立體感受維持一定平衡,但單腳站的狀況會很糟。 如果是前庭出現問題的人,閉眼前後站的狀況會最差。 不過這部分只是初步的自我檢查,如果發現自己有些環節做不太到,建議可以到神經內科針對神經相關的傳導、疾病等進行更進一步的檢查,才能找到問題的所在。 文/盧映慈 圖/巫俊郡.

  3. 2020年5月30日 · 美國的營養學家、運動教授Andrea Boldt就在《Chron》的專欄裡指出,踮腳尖走路,就像穿高跟鞋一樣,錯誤的方式會讓小腿過緊,導致骨盆歪斜、腿部受傷,但如果可以用正確的訓練方式來訓練,其實反而可以透過踮腳尖來強化小腿的肌肉。 當使用腳趾走路時,小腿後側的腓腸肌會拉伸到,就可以幫助放鬆跟拉筋,但又跟坐姿體前彎不同,如果可以將肌肉用力的位置集中在大腿、小腿,就不會對腰椎施加那麼大的力量,不容易傷腰。 踮腳尖的方式. 站在鏡子前,看著鏡中的自己,隨時調整腳部的姿勢。 腳跟完全抬離地面,以腳尖踩地,但不要過度壓腳尖,如果覺得痛就放鬆。 踮腳尖的時候,重心不要往前,要像芭雷舞者一樣,頭頂對準天花板,腰背伸直。 維持10秒鐘再放鬆,反覆8次,每天可以做3組,包含休息時間,差不多5分鐘左右。

  4. 2018年12月31日 · 血液阻斷訓練(Blood Flow Restriction Training, BFR訓練)是一種健身的訓練方式,主要是用綁帶將訓練四肢部位上方的肌肉綁住、讓靜脈的血液無法回流,而動脈的血液還是可以打進來,讓訓練的部位充滿血液。 因為訓練的肌肉只接受血液、不排出血液,所以血液中修復肌肉的生長激素、生長因子等於源源不絕的進來,讓因為訓練而受損的肌肉可以比較快的修復。 這時再配合低重量、但操作組數高(大約16~25組)的重量訓練,就可以在短時間內恢復肌肉、讓訓練的效益變高。 台北市立大學運動科學研究所特聘教授郭家驊說,肌肉纖維周圍的血管細胞會隨著年紀老化,所以養分無法輸送回去,身體系統無法正常運作、就會導致死亡,而只有做重量訓練可以清除這些老細胞。

  5. 2018年5月29日 · 小萱是個模特兒為了工作需要在走秀時經常得穿上廠商提供的各式新鞋但其中很多不是楦頭太緊就是鞋子太硬而且絕大部份都是10公分起跳的高跟鞋長期下來腳底承受壓力不平均再加上腳趾長期受到擠壓摩擦沒有足夠的活動空間釋放壓力最近竟然在腳底板冒出了一個雞眼疼得她走起路來都有步步驚心之感男性女性年輕人老年人一樣都會長雞眼. 其實長雞眼並不是像小萱這樣愛美的女生才會得到,除了女性因為穿高跟鞋或不合腳的鞋子而容易造成腳底前端長雞眼的狀況之外,愛運動的男生,例如經常打籃球或跑步的人,也常因為運動量大,造成腳底板與球鞋摩擦機會大增,而在不同部位生成雞眼。

  6. 2022年3月4日 · 簡單動作性抽動:快速而短促的眨眼睛、歪嘴巴、裝鬼臉、搖頭晃腦、點點頭、聳肩膀、搥手、頓足、凹凸肚皮、吐口水等,即臉部肌肉,手腳抽動及關節等部位的不隨意運動突然、短暫的無意義動作。 複雜動作性抽動:緩慢且長時間固定不動,看起來好像有目的。 例如:持續地看著某樣東西、觸碰東西或他人、跺腳、重複寫字、猥褻不雅的動作、自然流露出強迫性儀式的行為。 感覺或心理上的抽動:在即將抽動前都有徵兆,即前兆性的衝動,譬如因為眼皮酸而眨眼睛,有時候會有感覺到緊繃感、肌肉緊張、刺痛等。 妥瑞氏症的臨床診斷 4 要件. 臨床上,妥瑞症的診斷需要符合下列四個要件: 有多發性的不自主動作(motor tics)。 發生一種或多種的不自主聲音(vocal tics)。 發生的年齡需小於 18 歲,一般介於 3〜18 歲。

  7. 2022年1月12日 · 我們常聽到的「 發展遲緩 」(developmental retardation), 泛指嬰幼兒或兒童在知覺、運動、認知、語言或社交等方面,出現異常緩慢成熟的狀況 。 通常這種狀況在發育期,甚至是胎兒出生前就已開始。 根據衛生福利部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統計,在 2019 年,臺灣接受發展遲緩兒童早期療育服務的個案通報數為 26,471 人。 其中,男性佔 69.50%,女性則為 30.50%,性別比例懸殊。 另外,以個案年齡分析發現,「2 歲~未滿 3 歲」的人數最多,其次為「4 歲~未滿 5 歲」,最少為「3 歲~未滿4歲」。 為什麼孩子的發展「比別人慢」? 淺談發展遲緩的風險因子. 造成孩子發展遲緩的源頭普遍不明,但仍有幾項風險因子可以借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