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3年9月20日 · 在這季節轉換之際,務必把身體養好,尤其養肺最重要,以下中醫師周宗翰分享秋分養生之道。 秋分重養肺潤燥 留心秋燥疾患. 周宗翰說明,中醫會根據天地陰陽消長變化的均分點和轉折點的特色順勢養生。 秋分是一年中陽消陰長的開始,陽氣漸漸收斂,陰氣慢慢增長,萬物生長方向走向收藏,因此,「秋燥」、「秋收」兩個秋分開始的節氣特性會產生相對應的生理病理變化,包含:呼吸道疾病,如慢性支氣管炎、氣喘、鼻黏膜乾燥、鼻過敏,還有皮膚及黏膜疾病(如:皮膚脫屑症狀、皮膚搔癢症、乾眼症、頭皮脫屑落髮)、心理抑鬱疾病、免疫力降低等相關疾病。 看更多: 防「秋季病」中醫有祕訣! 眼乾、口角炎? 養目1招救乾眼 吃「增酸」蔬果補肝經. 秋分飲食宜忌一次看.

  2. 2014年9月2日 · 中醫教你 秋天養生三祕訣. 在季節轉換之際,不只容易感冒,更要注意不同體質的身體反應。 掌握三個飲食重點、四個按摩穴位,就能順應時節,健康過好秋。 圖片來源:鄭佳玲. 文. 黃惠鈴. 天下雜誌555期. 發布時間:2014-09-02. 瀏覽數:169716. 「哈啾! 哈啾! 」最近是不是常打噴嚏,或周遭不時有人咳嗽? 季節流轉,揮別溽暑,來到較乾燥的秋季,體質較弱的人,已率先反應。 「秋天走到肺經,秋燥傷肺,」康華中醫診所院長張家蓓指出,這時節一般來說,呼吸系統、免疫系統較差,容易出現過敏感冒症狀,以及皮膚乾癢、蕁麻疹、過敏性皮膚炎等。 另外,秋天對應「悲」的情緒,一般人容易憂傷、情緒不穩。 從中醫角度看,不同體質的人,更可細究各自在秋季好發的疾病。 五種體質 五種症狀.

  3. 2022年9月23日 · 秋天有薄衣禦寒的養生之道。 陳櫂瑔表示,秋冬日夜溫差大,早晚氣溫較低,建議採取洋蔥式穿搭,而頸部的保暖更是非常重要,尤其現代人常常低頭滑手機,長期下來容易引起頸椎及附近肌肉的症狀,若沒有注意日夜溫差受風著涼,血液循環差,容易加重肩頸的不適。 若體質虛弱者或老人、兒童,夜間入睡後要蓋好被子,以防腹部受涼,誘發各種疾病。 住:早睡早起. 陳櫂瑔指出,秋季寒氣逐漸上升,陽氣則趨向收斂,夜越深寒氣就越重,因此盡量不要熬夜,早睡為宜。 早上早起,有利於陽氣的舒展。 而秋天燥氣襲人,如果有開空調或是電風扇的習慣,應盡量避免直對著頭以及臉吹,也可於室內準備1小杯水,維持空氣中的濕度。 行:簡單活動舒展筋骨.

  4. 2023年9月22日 · 秋分後天氣轉涼,容易出現肺部及呼吸道疾病,應注意防風保暖,多吃白蘿蔔、胡蘿蔔,舒展肺氣;秋季亦是胃病的多發與復發季節,還要注意胃部的養護。 秋季早晚溫差大,心腦血管疾病患者更要特別注意。...

  5. 2021年9月22日 · 一、食的養生與禁忌: 1、秋分時節,補肺益氣最重要,飲食上多吃滋陰潤肺、養陰生津的食品。 2、秋分屬「涼燥」,要多吃一些清潤、溫潤的食物,比如芝麻、蜂蜜、核桃、糯米等;此外,蓮藕、蘋果、葡萄、甘蔗、石榴、秋梨、柑橘、山楂、百合、銀耳等,都是除燥養陰的調養佳品。 3、秋氣燥,宜以潤其燥。 我們一定要多喝開水、淡茶、果汁飲料、豆漿、牛奶等流質,這樣可以有效的養陰潤燥,彌補損失的陰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