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作於廣德元年(公元763年)春天,那時杜甫52歲。 寶應元年(公元762年)冬季,唐軍在洛陽附近的衡水打了一個大勝仗,叛軍頭領薛嵩、張忠志等紛紛投降。

  2. 寶應元年(公元762年)冬季,唐軍在洛陽附近的衡水打了一個大勝仗,收復了洛陽和鄭(今河南鄭州)、汴(今河南開封)等州,叛軍頭領薛嵩、張忠志等紛紛投降。

    • 概觀
    • 基本介紹
    • 作品原文
    • 注釋譯文
    • 創作背景
    • 作品鑑賞
    • 作者簡介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是唐代詩人杜甫的作品。此詩作於唐代宗廣德元年(763年)春。當年正月史朝義自縊,安史之亂結束。杜甫聽到這訊息,不禁驚喜欲狂,手舞足蹈,衝口唱出這首七律。詩的前半部分寫初聞喜訊的驚喜;後半部分寫詩人手舞足蹈做返鄉的準備,凸顯了急於返回故鄉的歡快之情。全詩情感奔放,處處滲透著“喜”字,痛快淋漓地抒發了作者無限喜悅興奮的心情。因此被稱為杜甫“生平第一快詩”。除第一句敘事點題外,其餘各句,都是抒發詩人忽聞勝利訊息之後的驚喜之情。詩人的思想感情出自胸臆,奔涌直瀉。後六句都是對偶,但卻明白自然像說話一般,有水到渠成之妙。

    •作品名稱: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作品別名:聞官軍收兩河

    •創作年代:盛唐

    •作品出處:《全唐詩》

    •文學體裁:七言律詩

    •作者:杜甫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1

    劍外忽傳收薊北2,初聞涕淚滿衣裳3。

    卻看妻子愁何在4,漫捲詩書喜欲狂5。

    白日放歌須縱酒6,青春作伴好還鄉7。

    詞句注釋

    1.聞:聽說。官軍:指唐朝軍隊。 2.劍外:劍門關以南,這裡指四川。薊北:泛指唐代幽州、薊州一帶,今河北北部地區,是安史叛軍的根據地。 3.涕(tì):眼淚。 4.卻看:回頭看。妻子:妻子和孩子。愁何在:哪還有一點的憂傷?愁已無影無蹤。 5.漫捲(juǎn):胡亂地捲起。喜欲狂:高興得簡直要發狂。這句是說杜甫已經迫不及待地去整理行裝準備回家鄉去了。 6.放歌:放聲高歌。須:應當。縱酒:開懷痛飲。 7.青春:指明麗的春天的景色。作伴:與妻兒一同。 8.巫峽:長江三峽之一,因穿過巫山得名。 9.便:就的意思。襄陽:今屬湖北。洛陽:今屬河南,古代城池。

    白話譯文

    劍門外忽傳收復薊北的訊息,初聞此事分外歡喜淚灑衣衫。 回頭看妻兒的愁雲頓時消散,隨便地收拾起詩書欣喜若狂。 日頭照耀放聲高歌痛飲美酒,明媚春光陪伴著我返回故鄉。 快快動身起程巴峽穿過巫峽,我穿過了襄陽後又直奔洛陽。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作於唐代宗廣德元年(763年)春天。寶應元年(762年)冬季,唐軍在洛陽附近的衡水打了一個大勝仗,收復了洛陽和鄭(今河南鄭州)、汴(今河南開封)等州,叛軍頭領薛嵩、張忠志等紛紛投降。第二年,史思明的兒子史朝義兵敗自縊,其部將田承嗣、李懷仙等相繼投降,至此,持續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亂”宣告結束。杜甫是一個熱愛祖國而又飽經喪亂的詩人,當時正流落在四川,聽聞這個大快人心的訊息後,欣喜若狂,遂走筆寫下這首詩。

    整體賞析

    杜甫在這首詩下自註:“余田園在東京。”詩的主題是抒寫忽聞叛亂已平的捷報,急於奔回老家的喜悅。“劍外忽傳收薊北”,起勢迅猛,恰切地表現了捷報的突然。詩人多年飄泊“劍外”,備嘗艱苦,想回故鄉而不可能,就是由於“薊北”未收,安史之亂未平。如今“忽傳收薊北”,驚喜的洪流,一下子沖開了鬱積已久的情感閘門,令詩人心中濤翻浪涌。“初聞涕淚滿衣裳”,“初聞”緊承“忽傳”,“忽傳”表現捷報來得太突然,“涕淚滿衣裳”則以形傳神,表現突然傳來的捷報在“初聞”的一剎那所激發的感情波濤,這是喜極而悲、悲喜交集的真實表現。“薊北”已收,戰亂將息,乾坤瘡痍、黎民疾苦,都將得到療救,詩人顛沛流離、感時恨別的苦日子,總算熬過來了。然而痛定思痛,詩人回想八年來熬過的重重苦難,又不禁悲從中來,無法壓抑。可是,這一場浩劫,終於像噩夢一般過去了,詩人可以返回故鄉了,人們將開始新的生活,於是又轉悲為喜,喜不自勝。這“初聞”捷報之時的心理變化、複雜感情,如果用散文的寫法,必需很多筆墨,而詩人只用“涕淚滿衣裳”五個字作形象的描繪,就足以概括這一切。 頷聯以轉作承,落腳於“喜欲狂”,這是驚喜的更高峰。“卻看妻子”“漫捲詩書”,這是兩個連續性的動作,帶有一定的因果關係。當詩人悲喜交集,“涕淚滿衣裳”之時,自然想到多年來同受苦難的妻子兒女。“卻看”就是“回頭看”。“回頭看”這個動作極富意蘊,詩人似乎想向家人說些什麼,但又不知從何說起。其實,無需說什麼了,多年籠罩全家的愁雲不知跑到哪兒去了,親人們都不再是愁眉苦臉,而是笑逐顏開,喜氣洋洋。親人的喜反轉來增加了詩人的喜,詩人再也無心伏案了,隨手捲起詩書,大家同享勝利的歡樂。 “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一聯,就“喜欲狂”作進一步抒寫。“白日”,指晴朗的日子,點出人已到了老年。老年人難得“放歌”,也不宜“縱酒”;如今既要“放歌”,還須“縱酒”,正是“喜欲狂”的具體表現。這句寫“狂”態,下句則寫“狂”想。“青春”指春天的景物,春天已經來臨,在鳥語花香中與妻子兒女們“作伴”,正好“還鄉”。詩人想到這裡,自然就會“喜欲狂”了。 尾聯寫詩人“青春作伴好還鄉”的狂想,身在梓州,而彈指之間,心已回到故鄉。詩人的驚喜達到高潮,全詩也至此結束。這一聯,包涵四個地名。“巴峽”與“巫峽”,“襄陽”與“洛陽”,既各自對偶(句內對),又前後對偶,形成工整的地名對;而用“即從”“便下”綰合,兩句緊連,一氣貫注,又是活潑流走的流水對。再加上“穿”“向”的動態與兩“峽”兩“陽”的重複,文勢、音調,迅急有如閃電,準確地表現了詩人想像的飛馳。“巴峽”“巫峽”“襄陽”“洛陽”,這四個地方之間都有很漫長的距離,而一用“即從”“穿”“便下”“向”貫串起來,就出現了“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的疾速飛馳的畫面,一個接一個地從讀者眼前一閃而過。這裡需要指出的是:詩人既展示想像,又描繪實境。從“巴峽”到“巫峽”,峽險而窄,舟行如梭,所以用“穿”;出“巫峽”到“襄陽”,順流急駛,所以用“下”;從“襄陽”到“洛陽”,已換陸路,所以用“向”,用字高度準確。 全詩感情奔放,痛快淋漓地抒發了作者無比喜悅的心情。後代詩論家都極為推崇此詩,浦起龍贊其為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詩也”(《讀杜心解》)。 此詩除第一句敘事點題外,其餘各句,都是抒發詩人忽聞勝利訊息之後的驚喜之情。詩人的思想感情出自胸臆,奔涌直瀉。

    名家點評

    宋代范溫《潛溪詩眼》:古人律詩亦是一片文章,語或似無倫次,而意若貫珠……“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夫人感極則悲,悲定而後喜。忽聞大盜之平,喜唐室復見太平,顧視妻子,知免流離,故曰“卻看妻子愁何在”;其喜之至也,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故曰“漫展詩書喜欲狂”;從此有樂生之心,故曰“白日放歌須縱酒”;於是率中原流寓之人同歸,以青春和暖之時即路,故曰“青春作伴好還鄉”。言其道塗則曰“欲從巴峽穿巫峽”,言其所歸則曰“便下襄陽到洛陽”此蓋曲盡一時之意,愜當眾人之情,通暢而有條理,如辯士之語言也。 明代胡應麟《詩藪》:老杜好句中迭用字,惟“落花遊絲”妙極。此外,如……“便下襄陽向洛陽”之類,頗令人厭。 明代王嗣奭《杜臆》:說喜者雲喜躍,此詩無一字非喜,無一字不躍。其喜在“還鄉”,而最妙在束語直寫還鄉之路,他人決不敢道。 明末清初黃周星《唐詩快》:寫出意外驚喜之況,有如長比放流,駿馬注坡,直是一往奔騰,不可收拾。 明末清初黃生《杜詩說》:杜詩強半言愁,其言喜者,惟《寄弟》數首,及此作而已。言愁者使人對之欲哭,言喜者使人對之欲笑。蓋能以其性情,達之紙墨,而後人之性情,類為之感動故也。使舍此而徒討論其格調,剽擬其字句,抑末矣。 明末清初金人瑞《杜詩解》:“愁何在”妙。平日我雖不在妻子面前愁,妻子卻偏要在我面前愁,一切攢眉淚眼之狀,甚是難看。“漫捲詩書”妙,身在劍外,惟以詩書消遣過日,心卻不在詩書上。 清代何焯《義門讀書記》:如龍。二泉云:後半喜之極,故言之澤。 清代查慎行《初白庵詩評》:由淺入深,句法相生,自首至尾,一氣貫注,似此章法,香山以外罕有其匹。 清代仇兆鰲《杜少陵集詳註》:此詩句句有喜躍意,一氣流注,而曲折盡情,絕無妝點,愈朴愈真,他人決不能道。 清代仇兆鰲《杜詩詳註》:顧宸曰:杜詩之妙,有以命意勝者,有以篇法勝者,有以俚質勝者,有以倉卒造狀勝者。此詩之“忽傳”、“初聞”、“卻看”、“漫捲”、“即從”、“便下”,於倉卒間,寫出欲歌欲哭之狀,使人千載如見。朱瀚曰:“涕淚”,為收河北;狂喜,為收河南。此通章關鍵也。而河北則先點後發,河南則先發後點,詳略頓挫,筆如游龍。又地名凡六見,主賓虛實,累累如貫珠,真善於將多者。 清代張謙宜《繭齋詩談》:一氣如注,並異日歸程一齊算出,神理如生,古今絕唱也。 清高宗敕編《唐宋詩醇》:驚喜溢於字句之外,故其為詩,一氣呵成,法極無跡。末聯撒手空行,如懶殘履衡岳之石,旋轉而下,非有伯昏瞀人之氣者不能也。 清代沈德潛《唐詩別裁》:一氣流注,不見句法字法之跡。對結自是落句、故收得住。若他人為之,仍是中間對偶,便無氣力。 清代浦起龍《讀杜心解》:八句詩,其疾如飛。題事只一句,余俱寫情。得力全在次句。於情理,妙在逼真,於文勢,妙在反振。三、四,以轉作承,第五,乃能緩受,第六,上下引脈,七、八,緊申“還鄉”,生平第一首快詩也。 清代楊倫《杜詩鏡銓》:結聯,毛西河雲,即實從歸途一直快數作結,大奇。且兩“峽”兩“陽”作跌宕句,律法又變。 清代盧麰、王溥《聞鶴軒初盛唐近體讀本》:陳德公曰:所謂狂喜,其中生氣莽溢行間,結二尤見踴躍如鶩。作詩有氣,豈在字句爭妍? 清代盧世氵隺(盧德水)《讀杜私言》:“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純用倒裝,在起手猶難。 清代劉濬《杜詩集評》:李因篤云:轉宕有神,縱橫自得,深情老致,此為七律絕頂之篇。律詩中當帶古意,乃致神境。然崔顥《黃鶴樓》以散為古,公此篇以整為古,較崔作更難。 清代施補華《峴傭說詩》:“劍外忽傳收薊北”,今人動筆,便接“喜欲狂”矣。忽拗一筆云:“初聞涕淚滿衣裳”,以曲取勢。活動在“初聞”兩字,從“初聞”轉出“卻看”,從“卻看”轉出“漫捲”,才到喜得“還鄉”正面,又不遽接“還鄉”,用“白首放歌”一句墊之,然後轉到“還鄉”。收筆“巴峽穿巫峽”、“襄陽下洛陽”,正說還鄉矣,又恐通首太流利,作對句鎖之。即走即守,再三讀之,思之,可悟俯仰用筆之妙。 清代譚宗《近體秋陽》:白首不能放歌,要須縱酒而歌,還鄉無人作伴,聊請青春相伴,對法整而亂,亂而整(“還鄉”句下)。一氣注下,格律清異。 清代黃克纘、衛一鳳《全唐風雅》:寫喜意真切,愈朴而近(“漫捲詩書”句下)。自然是喜意流動得人,結復何等自然。喜願之極,誠有如此,他語不足易也。

    杜甫(712~770),字子美,常自稱少陵野老。舉進士不第,曾任檢校工部員外郎,故世稱杜工部。是唐代最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宋以後被尊為“詩聖”,與李白並稱“李杜”。其詩大膽揭露當時社會矛盾,對窮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內容深刻。許多優秀作品,顯示了唐代由盛轉衰的歷史過程,因被稱為“詩史”。在藝術上,善於運用各種詩歌形式,尤長於律詩;風格多樣,而以沉鬱為主;語言精煉,具有高度的表達能力。存詩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

  3. 同年十月,收復了洛陽及河陽城,史朝義往北逃,卻眾叛親離,手下紛紛降唐;到廣德元年,終於被殺,唐軍收復河北。 長達八年的安史之亂,至此終於平息。

  4.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譯文. 劍門關外,喜訊忽傳,官軍收復冀北一帶。 高興之餘,淚滿衣裳。 回望妻子兒女,也已一掃愁雲,隨手捲起書,全家欣喜若狂。 老夫想要縱酒高歌,結伴春光同回故鄉。 我的心魂早已高飛,就從巴峽穿過巫峽,再到襄陽直奔洛陽。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註釋. 1.聞:聽說。 官軍:指唐朝軍隊。 2.劍外:劍門關以南,這裡指四川。 3.薊北:泛指唐代幽州、薊州一帶,今河北北部地區,是安史叛軍的根據地。 4.涕:眼淚。 5.卻看:回頭看。 6.妻子:妻子和孩子。 7.愁何在:哪還有一點的憂傷? 愁已無影無蹤。 8.漫捲 (juǎn)詩書喜欲狂:胡亂地捲起。 是說杜甫已經迫不及待地去整理行裝準備回家鄉去了。 9.喜欲狂:高興得簡直要發狂。 10.放歌:放聲高歌。 11.須:應當。

  5.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一作收兩河,時史朝義兵敗,走死廣陽,諸將田承嗣、李懷仙等俱來降。. 初聞涕淚滿衣裳。. 卻看妻子愁何在?. 漫捲詩書喜欲狂。. 青春作伴好還鄉。. 便下襄陽向洛陽。. 原註:余田園在東京. 本唐朝作品在全世界都屬於 公有領域 ,因為 ...

  6.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一首七言律诗。 诗的前半部分极言诗人初闻喜讯的欣喜若狂;后半部分写诗人做返回故乡的准备,凸显其急于归乡的欢快之情。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