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1年2月22日 · 藻礁也具海浪消波功能是天然的海岸屏障有藻礁的地方浪打上岸時明顯被削弱。 藻礁還能幫助探測古環境,礁體骨骼可比對出所屬年代、當時的海水溫度,進而了解海岸、環境以及氣候變遷。 (圖片來源:「珍愛桃園藻礁」網頁)

  2. 2021年3月6日 · 大潭藻礁位於桃園市觀音區是全球唯一在淺水域沙灘上發育的藻礁海岸。 除了有7600年歷史,更養育近百種海洋生物。 環團認為中油第三天然氣接收站以下簡稱三接」)蓋在大潭藻礁海岸及海域除了將危害藻礁當地沿著藻礁發展起的客家漁村文化也可能無法永續存在要求中油變更地點關於三接與藻礁的討論主要繞著天然氣發電與藻礁保育打轉還被形容是兩種環保思維的權衡主要有3大爭議: 一定要蓋在藻礁上嗎? 環團建議「三接」可建在台北港,認為成本較低,且可成為北部天然氣供應樞紐。 但經濟部長王美花3日表示,如果改蓋在台北港,從環評到蓋港要花11年(現行的「三接」案已於2018年通過環評 ),這段期間將出現巨大電力缺口。 (藻礁養育近百種海洋生物。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3. 2021年4月6日 · 「一旦消失,就不會再有了! 」他們在海的盡頭,捍衛全台最大濕地. 2021/04/06 · 作者 / 簡毓群 · 出處 / web only · 圖片來源 / 公視提供. 彰化海岸濕地是台灣潮間帶最大的濕地,有大量水鳥棲息。 但當濕地逐漸變成防波堤岸、填海工業區,生物何去何從? 公視紀錄片《海的盡頭》刻劃了守衛濕地的一群人。 以下為《海的盡頭》導演簡毓群親筆內容: 「海的盡頭」以人類觀點來說,是站在岸邊眺望大海彼端海平線的視野,是人類早期對海的冒險、找尋新天地,轉而對海與取予求、人定勝天的貪婪。 但對於生物觀點來說,「海的盡頭」是海陸交界的海岸濕地,是依海生物繁衍、覓食的棲息,人類的經濟行為把海岸水泥化、填海造陸建工業區、排放未處理廢污水等,讓依海生物無法繁衍生息、無路可走,甚至擱淺死亡。

  4. 2021年4月13日 · 《海洋陰謀》被譽為「年度必看紀錄片」,導演抽絲剝繭、甚至冒著生命危險深入漁場,揭開危害海洋生物的最大元兇,竟然不是一般熟知的吸管、塑膠袋! 《海洋陰謀(Seaspiracy)》3月在Netflix上架後引起空前迴響,網友直呼「看完好難過」、「永遠改變對海鮮的看法」。 當我們忙著淨灘、忙著關注鼻孔被插進吸管的海龜,《海洋陰謀》卻說,這一切恐怕徒勞無功,因為對海洋最大的傷害,來自漁業本身。 導演阿里.塔布里齊(Ali Tabrizi)為了揭開真相,除了潛入國際海鮮展,也飛到日本、泰國等地,從漁業奴隸一路追蹤到非法捕撈。 過程中曾被阻撓拍攝,也被提醒擋人財路會招來生命危險,他冒險挖掘到的真相震驚所有觀者──我們吃的每一口魚肉,背後代價超乎想像。 人類每小時屠殺1.1萬~3萬隻鯊魚.

  5. 2020年10月7日 · 一次性使用的醫用口罩,材質主要來自於聚丙烯(PP)不織布,這些物質用過之後若任意丟棄,對生態環境的傷害可想而知。 如果能比照家用垃圾,在丟之前稍加處理,其實就足以減少環境汙染。 世界衛生組織WHO的防疫守則就建議,戴過的口罩已經遭到飛沫和病菌污染,要確實丟進垃圾桶或密閉容器。 如果在車上,也該避免隨手丟出窗外,因為口罩質地輕盈,容易隨風到處飛揚,進而造成病毒傳播,形成防疫漏洞。 美國疾病管制中心CDC也建議,除非是身處感染高風險環境的醫護人員,一般人其實無須使用醫療級口罩,布口罩就足以發揮防疫效果。 布口罩經過清洗之後可重複使用,不但省錢,也對環境更友善。 資料來源:BBC、Green Matters、ACS Publications. 廣告.

  6. 生態廚師涵蓋了與自然共榮共生、友善土地、循環經濟等永續精神,不但希望能「一口一口把台灣的好吃回來」,還要推動台灣「再次以農立國」。. 生態廚師是場公民運動,計畫發展3年下來已有150位廚師完成培訓,新竹的小Bee(黃湘絨)是其中之一。. 生態 ...

  7. 2020年10月30日 · 在香山做濕地導覽的彭老師,自稱自己的外號是天狼星,富有幽默感的導覽讓現場的大家都被逗得相當歡樂。現在是荒野保護協會海濱組組長的彭老師,原本是桃園人,後來在荒野新竹分會長期擔任志工,不只是將生態介紹給更多人,也肩負著保護台灣海岸的使命。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