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4年2月9日 · 尋覓拍火車絕佳景點的過程是最饒有趣味的部分跟著台灣交通文化資產保存學會理事王彥翔走一趟鐵道迷私密拍攝景點同時走讀貓村猴硐的礦坑與鐵道歷史文化

    • 不只是媽媽而已──媽媽還能是什麼?
    • 親子使用者需要的是個被生活的城市
    • 誰組成「還我特色公園行動聯盟」?
    • 兒童遊戲權及兒童參與權倡議團體
    • 拒絕「肯德基」和「麥當勞」遊具
    • 從使用者到弄懂所有專業的公民使用者
    • 讓全世界的遊戲倡議網絡來當智庫

    台灣的公共兒童遊戲空間,長期被忽視,沒預算、沒設計、更沒品質,白話就是:「你公園搞成這樣,要我怎麼養小孩」?不過,如果變成一個依據使用者需求設計建設的公共空間,參考親子真實使用經驗,硬體設施符合需求、親切友善的圖文告示,加上親子使用者進出帶來的流動,一塊塊原本只是靠官僚僵直思維和便宜行事產業鏈環環相扣去拼湊的城市肌理,就會被植埋進一顆顆兒童主體的遊戲種籽,就像在皮下針灸植入藥劑,藥效便在肌理擴散影響。 在這樣被柔化生根的城市脈絡當中,我們才能在眾力協同撐出的實質空間下,讓孩子長出適性主體的生命萌芽。 親子使用者本身、政府機關、民間機構、景觀建築、都市規劃、設計專業、親職研究、幼兒教育、社會學者、設備廠商、社區工作者等所有關係人,面對兒童公共遊戲空間重災區,需要攜手合作將「兒童主體需求促成自由...

    親職教養術和反造城市或城市共生有什麼關係?從使用者需求及經驗,來主導城市空間規劃設計的角度觀看,也許就比較能理解,為什麼我們這一群媽媽領銜的親職照護者,要帶著所有人一起看見「親子」這一個使用者族群,讓這群人「被常規化地成為城市設計不可或缺的一員」,讓城市可以真正涵融其使用者的生命。 以下篇幅,就讓筆者用「特公盟」這3年多的故事,帶大家看看台灣版的「由上而下制式結構的城市治理願景」、「實務規劃設計」和「由下而上自發創意的使用者主體需求和經驗」之間,各種各樣的拉扯張力之下,每一位有著獨特差異性的成員,如何從台北市、新北市、基隆市、台南市、高雄市、花蓮市,甚至全台各地,結合成一股改造城市的力量。

    特公盟,是一個結構鬆散但行事機動的團體,發起人林亞玫常自嘲大家是一組「雜牌軍」人馬,只要是公園改造範疇內任何該做的事,就會有自發自學的成員主動跳坑和補位將其完成。但是,這樣的一群人,是怎麼聚集,並在3年之內,促成台灣許多兒童公共遊戲空間的改變呢? 這就要從2015年10月28日這一天說起。當時,開始發起這個運動的成員,是一位經常帶著3歲多孩子參加共學活動,並到台北市幾個公園玩耍的全職媽媽,也就是發起者本人,她發現一處原住民公園的磨石子溜滑梯被拆除了,一開始感受到好像有點生氣,但還沒有那麼在意,或許對自己的衝擊,還沒有那麼直接。 沒有想到「今天這樣搞他家,明天就會拆我家」,後來工程圍欄框住的,變成是她家附近的青年公園,而拆掉的是孩子最愛玩的太空堡壘磨石子滑梯,和一座瑞典原裝進口的高塔滑梯,她發...

    「兒童參與表意權」是什麼? 從台灣有公園及其附設遊戲場的公共基礎建設以來,極少有使用者實質參與及表達意見的案例。兒童是國家基礎,包括各種不同身心能力狀態的兒童。對孩子來說,讓兒童現身表達意見和參與所有建置公共遊戲空間的過程,代表的是溝通和表達;結合思想和行動,則滿足了孩子成就感、靈感、動感和使命感。我們積極促成不同年齡參與表意的方式,如透過遊戲模式(如兒童遊戲工作坊)的需求觀察及意見萃取,同時給兒童被理解和主動反饋的機會,使其能表達對公共遊戲空間的感覺和意見。 那麼,「兒童遊戲權」又是什麼? 簡單來說,因為兒童是相對弱勢,兒童遊戲場就是要鞏固兒童的空間使用權利。這個社會對兒童往往是輕忽的,整個童年都在準備成長,為長成大人做準備,但事實上「玩」對兒童很重要,要好好長大就要玩得足夠。但公共遊戲空...

    記者會後,台北市的公園改革似乎開始動起來,而我們也不斷到全台各地分享一開始「爭取保留磨石子滑梯」的故事,希望議題繼續擴散到全國。但每到一個地方,就發現各地公園幾乎長得一樣,建築工程許可由毫無兒童身心發展及遊戲專業的廠商取得,甚至連景觀設計專業經常都沒有發揮的餘地。在極短工時和極少預算下,僅在公園劃定某處為兒童遊戲場空間,擺放品質堪慮、低齡缺挑戰且模組制式「罐頭遊具」,於是,我們的訴求增加了「拒絕罐頭遊具」這一個重點。 在英國,像台灣罐頭遊具這樣輕忽並便宜行事的組合,被稱為「肯德基」(KFC〔identical Kit, Fences & Carpet areas〕,指長得很類似的組合遊具、圍欄和地墊區域)。在美國,這組合則被叫作「麥當勞模式」(McDonald’s model),意指訴訟文化...

    當時經濟部標準檢驗局制定的國家標準(Chinese National Standard, CNS)中,有兩條涉及公共戶外兒童遊戲場的條目CNS 12642及CNS 12643,而台北市政府當年(2015)9月,執行公園兒童遊戲場場域設備普查和檢驗,發現全市公園內的磨石子溜滑梯都不符合國家標準CNS,會危害兒童的安全,因此主責單位公園路燈管理處開始進行地景化改善工程,意即:將不符合CNS的設施,修改成只能看不能玩的設施,無法改善的話則全面拆除,並以塑膠套裝遊具取代。 對於我們這一群素人,國家標準CNS是一個非常陌生的名詞。為了不在任何會議上持續被公部門、設計師和廠商再用國家標準CNS的理由搪塞,聯盟中幼教專業和職能訓練背景的成員,開始負責擔任所有成員的專業培訓總舵,一邊找幼教學者研習兒童發展課...

    驚悚的是,當我們越是帶著大家一起看到不同國家對孩子遊戲的重視,越是驚覺台灣對於兒童與親職的忽視。少子化的現象,加上敬陪末座的新生兒出生率,並沒有讓政府因此在公共、非營利等多元托育或基設政策上茅塞頓開,也沒有因而把兒童遊戲政策當作是可以從城市層級拉抬至國家層級的一劑維生素。 兒童權利公約在國內的施行仍然只是表面文章,公共遊戲空間法令及管理辦法過時無效,教育部、衛福部和內政部對於兒童遊戲的責管,仍維持「民不動、我不動」。當芬蘭把「社區育樂公園(Leikki-puisto)」作為公共托育一環的消息傳來,特公盟更堅信將「遊戲空間當作親職教養術」,會是台灣親職能夠自助自救的方法之一。當國家沒有把「養孩子」這一件事當做份內之事,特公盟的成員就要把「大家的孩子大家一起養」這一件事,當作是「全世界的專家都可...

  2. 2021年8月16日 · 新竹尖石分為前山與後山兩大區域從前山的休閒餐廳到後山神木觀光每逢假日都有大量人潮湧入。 眼看著前山地區的原保地大量流失,非原住民透過 人頭買賣、租用 等方式,讓原保地變成財團或非原住民使用,阿棟牧師痛心地說:「前山土地流失,很多都是商人透過民意代表、仲介來買。 」過去10幾年來,流失的原保地先是淪為休閒地、民宿,近年來則變成最熱門的 露營區 ,政客跟掮客「一帶一路」,經濟弱勢的原住民扺抗不了誘惑,珍貴的原保地就此變質。 「土地是我們的母親,」阿棟牧師強調,原保地對保存原住民文化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原保地一點一滴私有化之後,就失去了保存原住民文化的重要功能。

  3. 2020年5月14日 · 李佳諭. 攝影. 林彥廷. 歷經2年多的「再生計畫」,全台歷史最悠久的 新竹市立動物園 終於在2019年12月底重新開幕,吸引大批民眾前往參觀,外界報導皆以肯定讚賞居多。 但實際走訪後可以發現,距離再生計畫的焦點──打造一個對動物友善的環境,新竹動物園還有不少可以改善落實之處。 改建後的新竹動物園,真的再生了嗎? 打開新竹動物園官方網站深灰色的字體寫著突破牢籠的枷鎖」、「圓一個動物園的夢」。 開園前夕, 媒體報導 肯定新竹市動物園對園舍改建的用心,指出園區改建後將許多動物野放或是送往其他園所。 還有 報導 提到早年新竹動物園不為人知的兩個小故事。

  4. 2019年2月20日 · 親子運動公園的美好許諾改造這片看似不光彩的墓地景觀將承載上千年的島嶼沉重記憶拋諸腦後那些關於生存的廝殺族群的斷裂史前人類的遺痕彷彿不再存在。 然而,過去跟現在真的如此無關嗎? 卡在文資審議與公園規劃的真空期,如今長滿雜草的荒涼小丘上,撿骨後空盪的墓穴、被棄置風化的墓碑、散落碎石間的新石器時代遺物,間雜著被棄置的垃圾,彷彿一個隱喻,具體再現著,台灣歷史一再重演的,關於空間的爭奪、記憶的抹去。 「清朝時期漢人為爭奪土地一直發生激烈械鬥,當外面已經發展到瓶頸,就往更裡面找,政治與經濟結合成共同利益,郭百年那批人就是勾結官府,擁有武裝與財力的墾團,殺了那麼多人,只被打屁股(杖刑)而已。

  5. 2020年4月15日 · 台灣一年有近800個孩子等待一個溫暖的家迎接他們,收養的風氣在台灣逐漸打開;孩子不能選擇父母,為人父母卻不能在沒有準備下做出選擇,特別是選擇當一個「後天父母」。 收養孩子,是希望能有「挑一個家世清白」、「身心健全」的好寶寶? 因為不孕或喪,希望快點有一個小孩填補生命的空白? 甚至該不該讓孩子知道他的「身世」? 無條件的愛與接納,其實並不容易。 《報導者》整理出關於收養必須了解的3堂課,經由坦誠思考後的決定,孩子才不會無辜成為生命的包袱,而是最美的祝福。 看到有人接近,嬰兒床裡的寶寶好像特別有精神,眼睛滴溜溜地轉,或爬或走接近床欄杆,期待著抱哄。 被父母抱、哄、陪著玩,對一般幼兒來說多麼尋常,然而這些安置在台北市愛慈社會福利基金會的疑似愛滋寶寶,家庭的溫暖卻遙不可及。

  6. 2020年9月16日 · 這兩句話正是鄭竹梅心心念念的,為台灣的民主自由,她希望能做得更多,以親子劇場、漫畫、自身故事與台灣社會對話,看完監控檔案之後,她更說,包括台灣的民主國家人民,都該理解上一輩可能經歷過的監控,思考國家機器和人民權利之間的界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