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2年11月10日 · 而台荷混血女藝人許維恩跟老公王家梁也現身說法,分享自己跟伴侶的性愛互動。 許維恩說,自己喜歡用親親挑逗對方,王喜歡用後面抱抱來引起挑逗。

  2. 2018年8月14日 · 生物製劑是一種免疫療法的藥物,多半使用在 類風濕性關節炎 、 僵直性脊椎炎 、乾癬等免疫疾病上,而這些疾病的相關併發症如眼睛疾病,也可以透過生物製劑來減輕「失明」的風險,但台灣對於小孩子的生物製劑應用偏保守,讓許多人卡在費用,錯過治療時機。 生物製劑是小朋友的唯一希望. 林口長庚醫院視網膜科、葡萄膜炎科主任黃奕修表示,原發性的關節炎因為是免疫性的疾病,像是葡萄膜炎等眼睛的發炎疾病,也是相關的併發症之一,不過免疫生物製劑的健保給付規定嚴格,對大人還好,對小朋友來說,就是「少了一條、甚至是唯一一條生路」。

  3. 2018年6月28日 · 營養對癌症患者的重要性. 直觀來說,消化道的癌症會阻礙營養吸收,所以出現惡病質的情況特別明顯,但其實腫瘤本身也可能造成味覺改變,影響食慾,像是肺癌就會造成酸味的閥值升高,病患要吃比以前酸,才能嚐到「酸味」。 除了噁心嘔吐等影響食物攝取的直接因素,因為接受化療的癌症患者有36~71%會產生味覺改變,雖然不會直接影響進食,但味覺的減退、消失,會讓病患幾乎沒有食慾,也不願意攝取足夠的營養,體重自然往下掉、讓身體沒有夠多的能量抵抗癌細胞。 癌症患者要補充的營養素. 蛋白質是人體組織修復、組成的必需品,也是免疫細胞的能量來源,而癌症病患一方面在以免疫系統對抗癌細胞,一方面接受破壞性的化學治療,更需要蛋白質來修復受損的細胞、免疫系統,所以補充蛋白質是最重要的。

  4. 2018年8月1日 · 為什麼要做人工血管?. 癌症患者化療不用一直挨針!. 日期:2018 年 8 月 1 日 作者: 盧映慈. 由於癌症患者必須長期接受靜脈藥物注射,皮膚可能會失去彈性、變黑,血管也可能變硬,不但會增加打針的困難,也會讓病人感到疼痛、甚至讓化學藥物外滲 ...

    • 免疫細胞療法
    • 免疫檢查點抑制劑(Pd-1/Pd-L1 )
    • Pd-1/Pd-L1抑制劑大顯神威

    簡單來說,免疫「細胞」療法就是將病人自己的細胞拿到體外加工,強化它的能力,然後放回體內的療法。今年9月,衛福部已經宣佈細胞治療特管辦法通過,預計最快今(2018)年底就可以真的用在治療人體上。 因為免疫細胞療法不是今天的主角,相關的法律進程以及適用的病人,可以參考《細胞治療特管辦法9月實行 石崇良:不只癌末 還有多項重症獲生機!》、《《細胞治療特管法》 新增癌症1-3期標準治療無效也能使用!》。

    回到今天的主題-PD-1/PD-L1抑制劑。究竟PD-1/PD-L1抑制劑是怎麼達到治療癌症的效果呢? 首先,我們要先認識癌症是怎麼來的?癌症是人體的細胞突變,所以它不是外來的病毒,癌症腫瘤本身就是你的細胞,只不過它們瘋了、造反了。為了消滅這些造反的「壞細胞」,人體的免疫系統,有一種T細胞白血球,會吞噬「壞細胞」。 不過,T細胞白血球有可能會殺紅了眼,然後不分青紅皂白,把你體內的好細胞一起消滅了。為了防止這一點,T細胞白血球上有一個「按鈕」,它叫做PD-1,關掉PD-1按鈕,T細胞白血球也就被關機了。 不幸的是,癌細胞發現了T細胞白血球的這個弱點,於是癌細胞分泌了一種叫PD-L1的「觸手」,PD-L1這隻手就可以關掉PD-1按鈕,關閉T細胞白血球。

    看到這裡,你是不是也大概猜到PD-1/PD-L1抑制劑要怎麼治療癌症了呢?是的,現在我們有兩個選擇:要嘛就是施打PD-1抑制劑,讓PD-1不要把T細胞白血球關機,這樣T細胞白血球就可以繼續殺死癌細胞。 另一個方式就是針對癌細胞的「觸手」PDL-1,施打PD-L1抑制劑,讓癌細胞沒有「觸手」去關掉T細胞白血球,這樣也一樣能夠達到消滅癌細胞的效果。 目前,這種免疫抑制劑療法,可以用於治療包括惡性黑色素瘤、非小細胞肺癌、晚期腎癌等多種惡性腫瘤,極大程度上提高了癌症患者的存活率。 如果你還是覺得HEHO君沒講清楚,沒關係,下面是《Nature》製作的一個PD-1/PD-L1抑制劑影片,HEHO君已經幫大家翻譯了中文,記得在影片右下角選擇中文字幕,讓你3分鐘就了解,PD-1/PD-L1抑制劑到底是什麼...

  5. 2018年10月30日 · 肝臟權威簡榮南:脂肪肝患者,你得「它」的風險是常人3倍!. 「脂肪肝引起的肝硬化跟 肝癌 ,是目前歐美肝病最主要的原因,因為歐美的胖子很多。. 但是近年來,台灣的脂肪肝人數不斷上升,如果不去重視這個問題,很快就會步上歐美的後塵。. 台灣肝臟 ...

  6. 2018年8月8日 · 人體中有多少基因突變,會導致大腦發育異常,一直是科學界嘗試解答的謎團,尤其是許多 新生兒大腦發育疾病,例如:小腦症、平腦症、智力發展遲緩等,已被證實與基因有關的疾病 。 但由於人類身上共有2萬多個基因,而自然狀態下的基因突變又非常罕見,一一去測試基因與疾病的關係,彷彿大海撈針,是極其艱鉅的任務。 陽明大學腦科學研究所副教授蔡金吾表示:「因為在自然界或人類中基因突變的機率非常低,所以找到致病的基因需要非常久的時間。 但就在某天睡夢中忽然聯想到,諾貝爾獎得主Barbara McClintock的跳耀基因技術,可應用在大腦基因篩檢上。 因為玉米、昆蟲,甚至人類都有跳躍基因,若能用動物模式加速細胞突變,克服人體試驗困難,直接與發病的手術組織比對,就可以快速找到相關的問題基因,克服現有遺傳學的限制。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