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2年11月28日 · BMI計算公式. 傳統BMI的測量是以身高體重比例做為計算公式計算方式簡單因此也相對僅能做為參考指標BMI並沒有辦法做精確的人體組成分析計算方式為: BMI = 體重公斤)/ 身高平方公尺平方國民健康署建議國民成人BMI應維持在18.5kg/㎡)及24kg/㎡)之間通常會將指數分為以下幾種: 體重過輕:BMI<18.5. 體重正常:18.5≦ BMI <24. 體重過重:24≦BMI <27. 輕度肥胖:27≦BMI<30. 中度肥胖:30≦BMI<35. 重度肥胖:BMI≧35. 但近年來有學者質疑BMI的公式僅依靠簡單的算法,並沒有使用當代的科技來輔佐運用,因此牛津大學數學教授Nick Trefethen提出了2種新BMI的演算方式:

  2. 2021年12月27日 · 2021-12-27. .文 / 張淑芬整理. .出處 / 采實文化出版. .圖片來源 / Pexels. 字級. 收藏. 分享. 21歲那年我的身高172公分體重72公斤。 因為被陌生人嘲笑是「象腿」而奮發減重,一年之內就從72公斤瘦到52公斤。 後來,我運用這段經驗,以減重教練的身份協助更多人達到完美體態。 在那之後的14年內,我一次也沒有復胖,體重一直維持在52公斤。 那時我想,我一定是易瘦體質,接下來的人生應該也不會再變胖了! 但我的確太小看懷孕生子的威力了。 推薦閱讀:一度胖到98公斤! 天后產後9個月甩肉登台 超激烈瘦身法適合你嗎? 儘管身為減重專家,產後竟然也在不知不覺之間胖到74公斤。 這是我有史以來的最高紀錄。 產後該怎麼做才瘦得下來? 懷孕生子,一不小心就會發胖。

  3. 2024年3月21日 · 媽媽體重61公斤左右網路上有許多現成的網站會計算BMI身體質量指數),我將她的體重跟身高打進去算出來的BMI是26左右網站告訴我媽媽屬於體重過重」,接近輕度肥胖」,並發出恐嚇警訊:「體重過重或是肥胖BMI≧24為糖尿病心血管疾病惡性腫瘤等慢性疾病的主要風險因素」。 我很早以前就跟我媽媽說:「媽,體重可以降一些,身體負擔就會少很多,糖尿病跟高血壓都會改善喔。 」我媽的回應是:「我都知道啦,但是體重就是很難降啊。 」於是就不了了之。 推薦閱讀:鄺美雲膝關節嚴重退化 「退化性關節炎」5大高危險群. 體重過重、膝痛腰痛加劇,開刀暫時緩解. 大約10年前,我媽的膝關節開始疼痛,腰也在痛。 於是她請我幫忙找醫師,看看有沒有那一種用魔法棒點一下,身體就會好的超級AI。

  4. 2020年10月29日 · 世界衛生組織WHO公布的健康體位18歲以上成人的身體質量指數BMI計算公式是體重公斤÷ 身高公尺) 2 】,正常標準為18.5 ≤ BMI < 24.0,24.0 ≤ BMI < 27.0為過重,BMI ≥ 27.0屬肥胖。 使用BMI定義肥胖與否的缺點是無法得知脂肪量。 即使是相同身高、體重的人,由於身體組成不同,身形、體脂可能相差甚遠。 第2個定義標準是體脂率,30歲以上男性理想體脂為17~23%、女性20~27%。 男性體脂 ≥ 25%、女性 ≥ 30%即為肥胖。 第3個定義標準是腰圍,男性 ≥ 90公分、女性 ≥ 80公分屬於腹部肥胖。 (圖片來源:unsplash) 聰明吃、不挨餓,想瘦不復胖. 想要減脂減重,最重要的是飲食調整,減少攝取糖、澱粉以及不健康的油脂。

  5. 2019年10月9日 · 2019-10-09. .文 / 張雨亭編譯. .出處 / Web only. .圖片來源 / shutterstock. 字級. 收藏. 分享. 你身旁也有這樣的人嗎? 總是大吃大喝、不運動,卻一點也不胖,四肢甚至超纖細。 其實不見得要羨慕他們,因為有一種說法叫「瘦胖子(skinny fat)」,也就是體重正常卻可能因為不運動飲食不均衡而有表面上看不出來的健康問題。 紐約減重管理專家克蘭( Lauren Klein)表示,「瘦胖子」的BMI通常正常甚至偏低,但經過進一步檢查後,毛病可不少:「他們可能都已經出現糖尿病患者的診斷標記(diagnostic markers),例如高血糖、好膽固醇偏低、高三酸甘油酯、發炎,以及高血壓。 (瘦子不見得就沒有健康風險,脂肪可能隱藏在看不見的地方。

  6. 2020年8月19日 · 兒童生長需要先有足夠的營養條件讓體重和BMI在正常的生長曲線範圍內穩定增加孩子就可以自然穩定地增加身高如果兒童長時間營養不良致使體重低於第3百分位曲線或BMI小於第5百分位曲線則身高增加將隨之停滯甚至引起其他疾病

  7. 2011年5月27日 · 醫生會經由問診基本身體檢查身高體重頭圍等)、骨齡檢查照左手X光片來評估全身骨骼的發育情況並推測孩童未來的生長發育)、抽血驗尿等如有需要進一步做生長激素刺激測驗」(診斷是否生長激素缺乏)、染色體檢查電腦斷層或核磁共振攝影MRI等來揪出原因。 至於有些家長一到門診,就開口希望能讓小孩打生長激素增高,醫生們異口同聲說,「如果不是生長激素缺乏的孩子,打了未必能如願,實在沒有必要。 蔡文友指出,從門診統計來看,真正生長激素缺乏的人不到10%,這些人原本一年只能長2、3公分,經過補充生長激素治療之後,第一年可以長高10公分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