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其他人也問了

  2. 不只是湖口整個臺灣林業發展幾乎停滯了30年。」返鄉創業近20年的七年級生陳偉誠侃侃而談他對於林木產業的觀察早年陳偉誠的父親初中畢業後便學做木工5060年的木作經驗如今已是臺灣少數頂尖的木匠師傅

  3. line. 農業部今1日舉行揭牌暨部長布達典禮農業部長陳吉仲全家到場祝賀前排為陳吉仲父母陳正雄洪來金陳吉仲兩旁為妻子謝美麗深綠禮服)、妹妹陳淑蓉及一雙兒女。 (攝影/吳尚鴻) 農業部今1日舉行揭牌典禮上午11時左右突然下起大雨部長陳吉仲在雨中致詞,「這一步這一步我們走了35年。 」眼看雨勢愈來愈大,工作人員一度上臺為他撐傘,他揮手婉拒,繼續在滂沱大雨中演說,臺下現場來賓說:「水啦! 」為陳吉仲鼓掌。 面對大雨,陳吉仲不受影響,「天要下雨,我們要愈堅強,讓我們農業向前行,好不好! 」他激動地說著,「我們農業要永續,看現在這個天氣,我們有農地,我們有陽光,我們還要有水,農民有水可用是非常高興的一件事情。

    • 湖口製炭其來有自 從枯危木開創林業新模式
    • 找到你返鄉的理由 到青年工作站找出回家的路
    • 建立完整產銷途徑 以商業模式帶動地方創生
    • 投入社會公益與教育 激盪出多樣化的合作方式
    • 建立模式,期望成為典範 懂得分享才能地方創生

    為了對家鄉有更深入的認識,陳偉誠曾與元沛農坊合作進行在地的調查研究,意外發現湖口老街往南的一大片山林地,其中有將近6成是相思樹。進一步比對史料後發現,臺灣在日治時期作為日本重要的戰備島,其中對於木材和木炭等物資有大量需求,在大窩口(湖口舊稱)一帶廣植相思樹供作木炭原料,今日在湖口看見林業和炭業的蹤跡,其實早有脈絡可循。 有了史料印證湖口的地方特色,陳偉誠更加確定要在湖口推動林業的決心,但這一步該如何邁出?自1900年代起,臺灣原始林禁伐已超過30年,期間連帶影響人工林疏伐陷入停擺,至今放眼望去,一枝一木皆有其隸屬的機關管理。失去了最重要的料源,林木相關產業,包含木農、木匠、木雕工藝、車木廠……產業鏈層層凋萎,產業人才出現嚴重斷層,陳偉誠也大膽推估,從前林業昌盛的鄉鎮,如今可能都是面臨人口流失...

    為能將企業資源帶動地方發展,建立青年留鄉、返鄉創業的支援體系,陳偉誠成功申請到國家發展委員會的補助,成立「森林循環湖口創生地方青年工作站」(以下簡稱湖口工作站),以自身經歷編製出10堂課程,分享湖口特色、介紹地方創生概論,甚至請來專家學者分享森林價值等等,讓有興趣的夥伴前往參與。 然而就在看似課程順利舉辦、湖口地方創生將會成功推展的美夢當中,原先滿心期待的陳偉誠覺得似乎哪裡不對勁,直到有天他終於聚焦出內心的疑問:「地方創生真的可以靠辦講座的方式做到嗎?」 這個疑問像石子穿透平靜的湖面,掀起巨大的漣漪,想通的陳偉誠才驚覺自己先前完全搞錯青年返鄉的關鍵因素,「你會想返鄉地方創生的原因只有一件事,就是你想念家了。你想念你爸媽、你想念以前常吃的早餐店,或是附近的籃球場。都市生活步調太快了不想待下去,...

    平常在湖口工業區上班的林宸緯,從2021年底開始參加木作課程,現在只要下班一有空就會往湖口工作站跑。除了免費的學習環境和彈性的時間安排,湖口工作站會指導每位學員製作兩張椅子,一張椅子讓學員帶回家,另一張椅子交由工作站販售,賣出的費用還能回饋給學員。 與學員分潤的經營模式,吸引林宸緯將兩張椅子都交由湖口工作站拍賣,「當你成品做出來,而且有客戶需要你的椅子的時候,你會很有成就感,所以會越做越喜歡。」他滿心歡喜地說道。 為了將工作站和學員的成果變成具有銷售力、定價能力的能量,陳偉誠創立新品牌「ReWood森林循環」,透過臉書粉絲團傳遞林業循環精神,同時詳細介紹每件獨一無二的木家具和販售,並且以商業經營的方式鎖定客群下廣告,試圖讓每位學員的心血都在有緣人的螢幕前曝光。「我真的下重本跟他拚,每篇貼文我...

    湖口工作站從2021年6月成立至今,已有超過500人報名前來學習,其中有7位學員留在工作站持續精進技術和生產製作。對此成績,陳偉誠給自己一個肯定,每位學員都有自己的本業,願意留下來兼做木作實屬不易。他也特別讚許目前的工班夥伴實力堅強,除了湖口工作站本身的產品要製作,陳偉誠也安排工班免費協助中低收入戶做家具和室內隔間,以及老舊木家具維修,製造機會磨練工班技術,同時做公益回饋給社會。 在湖口工作站學習超過1年的葉慧萍,是留下來的其中一位學員,回想起當時剛離開職場,但仍希望擁有一個技能可以謀生,正好看見湖口工作站的資訊而加入。花了一段時間認識木頭和學習技術,如今她最擅長的環節是打磨和上漆。而在學習過程中令她印象最深刻的,是在師傅身上看見「每塊木頭都是寶」的精神,曾經她拿到一塊短矮又有缺陷的木材,心...

    對於地方創生和林業循環的發展,陳偉誠的眼界不僅僅著眼於家鄉,未來更期望將ReWood的經營模式擴散到其他縣市,特別曾是林業發展重鎮的地方,ReWood品牌的行銷能力,加上從湖口工作站學習後向外發展的師傅,陳偉誠有信心能帶動地方新的創生機會和人力投入,「我就是想要做成典範,未來ReWood可能是發展成『ReWood-花蓮』、『ReWood-新豐』等等,用當地的料源在當地製作,並且透過地方創生返鄉的師傅教導,有符合ReWood的精神你就可以做。大家都讓修枝、枯危木變成資源,變成臺灣自己的木料,這樣多好!」 今年剛加入湖口工作站學習的石祐綸目前就讀元智大學管理學院,原先是對於碳權、綠能等議題感興趣而前來工作站看看,後來也漸漸對木作產生興趣。石祐綸表示,ReWood理念很符合他的想法,並且對ReWo...

  4. 吳佳玲和先生黃京國在深溝三官宮前拍攝婚紗照,兩人婚後原想持續在深溝種稻,但生養小孩後感到力不從心,才改以委託契作的模式經營。 (圖片來源/吳佳玲提供) 務農不是「欠栽培」,而是更需「栽培」 近年國人食米量每年約45公斤左右且有下探之勢;110年僅剩43公斤,相對麵粉消費量卻突破每年38公斤。 吳佳玲認為,這與國人煮食習慣養成不足有關,一般人光是「在家煮飯」就是很高的門檻,養育小孩對飲食營養的顧慮也往往形成壓力;此外,外食餐飲、市面相對便利速食的大量麵製品,也都對「吃米飯」構成競爭;雖然COVID-19疫情初期賣米很順利,「都上網訂購在家自煮,但這不會成為常態。 如她所言,隨著外送平臺成熟、店家紛紛投入外賣,米食並未在這段期間吃到太多「疫情紅利」。

  5. 陳大中 在距今60年前的1962年有個愛妻男子憑著在家自製瓦斯」(沼氣的技術獲得登上豐年雜誌封面的機會但是既然被稱作愛妻男子他當然是把這個難得的機會讓給老婆啦

  6. 20200508. 阮惟鳴曾想過種植其他新品種,卻被母親拒絕,兄弟倆才明白,母親用她的一生守護迷你玫瑰。 文、圖片提供/邱璟綾. 新色大多採變異而來的迷你玫瑰,變種特質是桃紅色迷你玫瑰可能變異出白色種,好似讓人可以期待未來的嶄新面貌。 共同經營迷你玫瑰園的阮惟鳴、阮惟朋兄弟,主力培植母親扦插出的獨家色系——桃紅色迷你玫瑰。 「很久以前,埔里是燈海」,45歲的阮惟鳴望向遠山,悠悠說起童年,才發現兒時記憶裡,幾乎都是與花卉有關的語言。 阮家種花,從受日本教育的阿公一輩就開始了,日本人愛菊花,他們家族便在埔里種出一朵朵昂首挺立的菊花,為了使花莖抽長,入夜後的花田燈火照亮夜空,後來流行滿天星、康乃馨、桔梗,拈花惹草的家族自然沒有缺席,只是聊起花卉,阮惟鳴的記憶裡,都是爸媽在田埂間彎腰的身影。

  7. 1988年的「520農民運動」至今年恰滿35周年,稻草人基金會今(18)日舉辦座談會,邀請當年農民運動發起人劉南熾,總指揮林國華的女兒、現任雲林古坑鄉長林慧如等農運戰友再聚首,分享當年運動興起、動員經歷,回顧昔日提出七大訴求,欣見「農業部」成立 ...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