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14年3月21日 · 出外遛狗是養狗的例行工作然而狗毛愈長就愈容易吸附空氣污染物質灰塵等狗毛成為這些過敏原的媒介把它們帶回家。 有時新聞會引用外電報導一些新的國外研究結果,例如「養狗可以預防過敏,嬰幼兒接觸狗和家畜可以減少將來罹患過敏和氣喘的機率」。 但醫生又不建議養寵物,因為可能會誘發過敏症狀,令人莫衷一是。 這起源於所謂的「衛生假說」的觀念,始於1989年,是指兒童早期減少暴露感染源的機會可能會影響免疫系統,而造成將來過敏疾病發生的機會增高。 國外的研究是,發現在農場等自然環境長大的小孩,成天在稻草堆、爛泥巴中跑跳,反而比在都市中成長的兒童較沒有氣喘。 近期也有研究指出,早期接觸狗可減少四分之一機率得異位性皮膚炎。 不過養貓可沒麼那麼幸運了。

  2. 2011年9月1日 · 就連經驗豐富的獸醫師也難逃被狗咬台灣第一位得到國際認證的動物行為治療專家戴更基一語概括,「一般養狗最大的困擾是訓練大小便』,其次就是狗咬人』。 」現任台中大敦寵物醫療中心院長的戴更基,以前替狗看診也常被咬,每年都得定期打破傷風求自保,但自從深入研究動物行為學之後,就再也沒有這種經驗。 很多人誤解狗性,以為狗狗生性野蠻才會咬人,但其實狗並不會隨便出現攻擊行為,除非有特殊原因。 戴更基在著作《What! 敢咬我? 》分析,狗狗通常會在13種情況下攻擊人類,譬如要維護食物、爭地盤、自衛、害怕或生病。 熟睡中的狗一旦受到騷擾驚嚇,就會立刻反擊;彰顯母性也是常見的例子,剛剛生產完的母狗,因為要呵護幼犬,只要有人碰觸小狗,母狗就會發怒咬人;還有,當狗狗在啃咬東西時,你跟牠硬搶,也會惹惱狗狗抓狂。

  3. 2019年12月11日 · 2019-12-11. .文 / 陳蔚承. .出處 / Web only. .圖片來源 / Shutterstock. 字級. 收藏. 分享. 近日國外出現4起因為寵物貓狗舔舐而死亡或截肢的新聞。 一起是一名年輕女子因為寵物貓舔她臉上的青春痘,她發現居然痘痘奇蹟般消失。 日後有男子學該名女子的作法,卻感染隨後引發發燒、肺炎最後死亡。 另一個刊登在《內科醫學期刊:案例報告(Journal of Case Reports in Internal Medicine)》的例子,一名63歲的男子因為被寵物狗舔,引發多重器官衰竭而死亡;去年一位男子也因為家中寵物舔舐,鼻子和四肢遭到截肢;CNN也曾在5月報導,一名住在俄亥俄州的女子可能因為被舔到傷口,最後因感染而截肢。

  4. 2019年6月6日 · 做到4件事 避免被攻擊. 在路上碰到看似有敵意的流浪狗時,做到4個步驟可以降低追擊、被咬的機率。. 1. 停下所有動作. 路上流浪狗看到你後定住不動、露齒低吼、搖尾巴,這時就該停下任何動作,「這表示牠已經感受到你給的壓力,如果繼續動作可能引發牠的 ...

  5. 2018年10月26日 · 經常有人問我:「醫生,做哪種運動最好呢?」高爾夫球、游泳、單車、瑜伽等各項運動都有它的好處,就怕你不動而已。若打著「預防」疾病的如意算盤,則沒有一種運動像「走路」這樣,能使筋骨、臟腑、血液、內分泌平衡得到全面性的養護。只要能開始,40、50、60歲都不算晚,養成走路的習慣 ...

  6. 2010年6月1日 · 守護基隆婦女一生的健康. 到基隆的菜市場繞一圈,問起長庚醫院有位陳芳萍醫師,立刻會有婆婆媽媽搶著回答「我認識,我家兒子就是她接生的」,接著「我也是」的迴響隨之而來。. 在基隆長庚25年,婦產科醫師陳芳萍接生近4萬名嬰兒,除了產科聲名遠播 ...

  7. 2000年12月1日 · 學習身體語言. 如果你希望給別人好印象,就必須淘汰那些負向的身體語言。. 在說話時,對自己的手勢、姿態保持警覺。. 避免行為和言語出現矛盾,讓別人不信任或產生敵意。. 此外,也要隨時注意對方身體發出的訊息,解讀他們真正的想法。. 以下幾種情境 ...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