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目前位置:首頁 > 主題企劃館 > 健康活動快訊 > 台北市每月健康活動訊息 > 2007年12月29日-近視了,怎麼辦?- 國立國父紀念館 健康醫療館 中醫不孕症科 懷孕生殖醫學 男性不孕症篇 女性不孕症篇 ...

  2. 1.睛明. 【穴道名稱】:睛明。 【身體部位】:臉部穴道。 【十二經脈】:足太陽膀胱經。 【治療效果】:清熱明目,退翳散瘀,有明目之功。 主治近視、結膜炎、眼睛疾病。 【穴位找法】:內眼角向外一分,再向上一分,靠近眼眶骨內緣。 【穴道按摩DIY】: 1.(按摩手法):推按法。 2.(力道節奏):正坐閉眼,雙手肘放桌面,雙手指交叉,以雙手大拇指指尖,上下推按左、右穴道10秒鐘,休息5秒鐘。 3.(反覆進行時間):左、右各推按5分鐘,每日早、晚各1次。 2.攅竹. 【穴道名稱】:攅竹。 【身體部位】:臉部穴道。 【十二經脈】:足太陽膀胱經。 【治療效果】:清熱明目,散滯活絡,有明目之功。 主治頭痛、眼科疾病、顏面神經麻痺。 【穴位找法】:眉頭內側邊緣,入眉毛約一分的地方。 【穴道按摩DIY】:

  3. 顏面神經麻痺是急性發作以單側面部麻木、口眼歪斜為主要症狀的疾病,又稱為面神經炎,可發生於任何年齡以20-40歲最為常見,男女機會相等,絕大多數為單側性,雙側者少見,沒有明顯季節性變化。 根據統計每年在10萬人中就有15至40個病例,臨床上有嘴歪(歪向健側),額頭皺紋無法上舉,眼睛無法閉合,或兼有顏面腫脹,淚液減少,耳朵疼痛,耳鳴耳塞,味覺消失,頭痛等症狀。 顏面神經麻痺須辨別診斷2種病因. 顏面神經麻痺可區分為兩種,中樞性顏面神經麻痺及周圍性顏面神經麻痺。 兩者在診斷上的區別如下: 一、【中樞性顏面神經麻痺】常見於腦出血、腦血管栓塞、腦腫瘤等疾病,麻痺只是附帶症狀,應治療腦疾病而非治療麻痺。 其臨床表現(1)額部皺紋正常,能閉眼(2)皺眉、面部反射仍存在(3)下眼瞼下垂。

  4. 1.風池. 【穴道名稱】:風池。 【身體部位】:頭部穴道。 【十二經脈】:足少陽膽經。 【治療效果】:疏風解熱,聰耳明目,宣暢經絡功效。 主治頸項、耳部、眼部、側頭部、腦部疾病:如感冒、項強、頭痛、眼病、鼻炎、耳鳴、高血壓、偏癱。 【穴位找法】:脖子後大筋(斜方肌)兩旁,頭髮邊內的凹窩中。 【穴道按摩DIY】: 1.(按摩手法):按揉法。 2.(力道節奏):雙手放耳後以大拇指指腹,由下而上按揉穴道10秒鐘,休息5 秒鐘。 3.(反覆進行時間):左、右各5分鐘,每日早、晚各1次。 2.肩井. 【穴道名稱】:肩井。 【身體部位】:肩部穴道。 【十二經脈】:足少陽膽經。 【治療效果】:調理氣血,舒經、通絡、除痹功效。 主治頭痛、落枕、頸痛、肩背痛、乳腺炎。

  5. ˙功效:改善顏面、口、鼻、咽部位的疾病、視力模糊、鼻炎、口齒疼痛、頭痛及預防感冒。 【第3巧手:手少陰心經—神門穴】 ˙神門穴位:腕部腕掌橫紋上,當豌豆骨後方,筋外側陷中取之。 ˙動作:雙手前伸,手肘微屈,雙掌相向,無名指正面神門穴處平行互相打擊三十六次。 ˙功效:清心火、安神寧心、心悸健忘、腦神經衰弱、失眠多夢。 【第4巧手:手太陽小腸經—後溪穴】 ˙後溪穴位:仰手握拳,手小指第5掌指關節後方陷中取之。 ˙動作:雙手前伸,手肘微屈,掌心向上,雙掌無名指側面後溪穴處平行互相打擊三十六次。 ˙功效:放鬆頸部肌肉、頭頸酸痛、項強落枕、急性腰扭傷。 【第5巧手:手厥陰心包經—大陵穴】 ˙大陵穴位:伸臂仰掌,於掌後第一橫紋中央,兩筋間取之。

  6. 436【胃苓湯】. 十五、消導劑. 撰文/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醫院區楊麗姝醫師. 功效:祛濕化滯,健脾和中。. Dr.Yang複方科學中藥. 胃苓湯. (1) 出典:. 中國醫學大辭典. (2)類別:.

  7. 七、理血劑. 《二十一大類科學中藥解析》. 撰文/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醫院區楊麗姝醫師. 本篇介紹【理血劑】:理血劑-凡能去瘀、止血、補血之方劑。. 含桃仁承氣湯、抵當丸、復元活血渴、元戎四物湯、失笑散、十灰散、槐花散、黃土湯、獨聖散、犀角地黃 ...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