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1. 雷射近視 大學眼科 相關

    廣告
  2. 使用德國蔡司新型全飛秒雷射設備,單眼只要10秒,近視散光一次掰掰,恢復期短,安全大躍進! 微創0.2-0.4公分小截口,減少80%角膜表面切口,有效提高手術精確度與術後視力品質,歡迎諮詢

    • 白內障治療

      眼前永遠一片霧氣,怎樣都看不穿?

      全新白內障飛秒雷射,世界清晰好亮眼

    • FS-LASIK 飛秒準分子雷射

      世界級技術,迅速製作高品質角膜瓣

      恢復快,隔天大多正常作息,立即諮詢

搜尋結果

  1. - 報導者 The Reporter. 真的假的? 雷射筆發明和愛因斯坦有關? 8月初, 香港浸信大學學生購買10隻觀星用的雷射筆被香港警方逮捕引起反送中運動又一波爭議更讓雷射筆突然備受關注。 雷射光對人體有殺傷力嗎? 又是誰發現與證實了雷射光讓我們從科學專業的角度來了解這道20世紀最重要的一道光」。 從人造紅寶石獲得人類第一束雷射. 最早提出「雷射光」概念的人是大名鼎鼎的 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 ,他在論文中已經預測了「受激放射光」(Stimulated emission)的特性,只是當時技術仍不足以在實驗室中證實。

  2. 2023年6月5日 · 全台灣最繁華的台北市信義商圈,一群觀眾搭著彼此肩膀,手持白手杖,在影廳外排隊等待入場,興奮討論觀影經驗。 他們是熱愛電影的視障者,用耳朵「聽」過無數電影。 去年(2022)11月4日起,國片 《罪後真相》 成為台灣第一部搭配口述影像服務首映的電影,首週全台共有53場「明盲共融」場次。 今年春季檔期上映的《本日公休》、 《黑的教育》 也推出口述影像版。 過去,視障者只能在特映會、影展,晚了視力正常的「明眼人」好幾年,才得以「聽」一場電影;如今全台有8間戲院已更新設備,包含光點華山電影院、威秀影城等,只要該片提供口述影像服務,聽障者不必預約或額外付費,即可向櫃檯借用專門設備。 對先天全盲的視障者楊聖弘而言,這一刻,他等了25年。 15年前,那場用口述影像聽見的《海角七號》

  3. 2018年11月30日 · HIV帶原者阿耀(化名)甚至被「眼科」拒診過,而他對於生活中必須不斷花力氣去維護自己的權益,感到相當疲憊,「作為一個社會運動者,我應該要跟他爭執,可是作為一個人,我生氣我要花很多時間成本和情緒成本回應。Fight(戰鬥)是需要成本的。

  4. 2023年3月22日 · 」《報導者日前專訪日本京都大學iPS細胞研究所CiRA教授藤田美佐緒國立癌症研究中心生命倫理部教授一家綱邦以及東京學藝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佐藤雄一郎發現日本將再生醫療立法9年後過於側重臨床治療研究卻付之闕如而臨床治療把關與

    • 影像載體的探討:後設攝影
    • 雜訊的流變狀態
    • 量子力學的革命:隨機、不穩定、不確定
    • 波與粒子的互補運作
    • 個人與集體的記憶政治
    • 小結:形式化的危險與抵抗的可能

    一般來說,我們在看照片時通常會穿透照片,看到照片中的內容(比方說自己的自拍、美麗風景等等之類),然而李浩卻對這種「透明性」質疑,他更多是將照片回返到自身的物質性載體。因此,我們看到的不再是關於「照片的內容」,而是「照片的照片」,也可說是「後設攝影」。 那麼,這種「後設攝影」的行為又要如何發生?李浩透過有如前作《重複的機制》的強迫症方法,不斷的透過各種重複的儀式行為(有如強迫症般),激進的逼顯攝影的載體。比方說,在螢幕拍攝照片後上傳雲端(轉換螢幕載體後)再次拍攝螢幕、影印機重複掃描同一張照片、以及用手持掃描機掃螢幕等等,都是讓攝影不斷地回返到它自身的「媒介」狀態。

    在我看來,這些雜訊很大程度干擾了我們對照片的「同一想像」──我們總是理所當然的認為照片應該如何再現現實的制約想像;這些雜質逼顯出照片最激進的「本體」。而這種本體也非某種固定不變的同一本體,而是透過隨機的方式不斷跳耀、閃爍、互相碰撞的「流變本體」。

    說到「本體」,物理學背景的李浩,也透過量子力學作為《我看見我讓我看見他》的基礎,進而跨越「攝影/藝術/科學」之間涇渭分明的界線,並在「中間」不斷擺盪。值得一提的是,當我們聽到量子力學時,總是很容易跟某種宗教、故弄玄虛、談神祕的精神狀態等等搞混。然而,李浩卻是以「硬科學」的方式來談世界的樣貌,而非上述提到的那種玄虛狀態。但,也是因為「硬科學」加深了觀者理解作品的門檻。假若我們沒有量子力學的先備知識,單純直觀看李浩作品也會少了一些概念上的振盪。

    關於波跟粒子,我們也能在李浩的照片中看到大量的這「兩種狀態」。比方說前述的山海風景瀰漫的高ISO粒子,經過手持掃描機掃描螢幕後的波浪模糊、不斷重複影印老照片(粒子)的凹折狀(波型)等。在在的呼應了上述的狀態,而我們也不能單純分開看這些照片,而得將它們合併共存觀看。 有趣的是,李浩也在展場重演了雙狹縫實驗。在波的部分,他在展場中做了「投影片、實驗水槽等疊加」的實驗裝置。在當中他透過震動儀來讓水波不斷震動,並投射出水波震動的畫面,重疊在老照片以及幻燈片的照片上。關於粒子的部分,他則是透過單束雷射光直射展場,而我們仔細觀看的話,也能看到在雷射光中散布的空間粒子(灰塵等)。上述種種複雜的實驗又或是李浩作品的狀態,都讓我們意識到世界是透過「粒子與波的基本元素組成」。

    儘管「唯物的世界」是由波跟粒子所交織而成。但李浩也同時考慮「意識的問題」,又或說是關於我們「記憶的問題」。這同時回返到他個人的家庭老照片,然而他卻不正面展示這些照片,而是讓我們看到照片的背面,於是觀者只能看到這些照片的背面痕跡,而無法直接看到這些照片(有趣的是展場中那張模糊又波狀的家庭老照片也是不清不楚)。 這些老照片也讓人想到集體與個人記憶之間的關係。到底什麼是照片?照片能被更改嗎?更改後的記憶還是真實的嗎(有如電影《銀翼殺手》對記憶的提問)?我們的集體記憶是如何被權力所控制? 在我看來,我們的記憶並非連續的線性結構;而是碎裂、片段、充滿隨機性的交織。而這種隨機性,也跳脫了權力者的掌控(他們往往希望歷史或記憶是單一的宏大敘事),打開了另一種未被安排好的全新可能。換句話說,李浩作品當中的隨機...

    李浩這次的展覽,乍看下有許多「山與海的日常環境」跟「個人/集體記憶的辯證」,他的操作手段則是透過不斷的「重複儀式」,實驗性的逼顯「影像的物質載體」,進而對照片的透明性提問。當然,最後環扣一切的最基礎理論是量子力學。 然而,過多與複雜的探討讓展覽過於發散,假如我們不了解上述的複雜內容,那麼照片也很容易停在「絢麗吸睛的實驗形式」。那麼,我們要如何逃逸這種形式主義的可能呢? 在我看來,我們與其注意影像的形式,不如考慮這些影像如何對我們產生作用,又或是這些影像的運作方式(李浩儀式般的重複與差異)。而作品所提供的多種疊加現實的可能性,也逃離了固化形式的想像侷限。比方說,放在展場最後的錄像裝置,則是透過鏡淵反覆映射的方式,快速折射出整個展覽的影像作品,並配合人類第一次用電腦模擬出人聲演唱的〈Daisy ...

  5. 2021年10月16日 · 那是在2020年的3月2日。 在同個月月底,薩摩斯(Samos)島和列斯伏斯(Lesbos)島因為COVID-19而實施封城,然而本已骯髒、如中世紀般且 幾乎沒有任何清潔用水、電力和醫療服務的環境條件 ,並沒有得到改善。 尋求庇護者在這些島上的營地中被嚴格封鎖了5個多月,他們在緊急精神健康危機中倖存了下來。 馬格蘭通訊社攝影師恩利.卡納伊(Enri Canaj)一直在記錄希臘群島難民和移民的情況,目睹他們在難民營中生活的惡化: 接著在9月8日和9日,大火席捲了萊斯沃斯島上的莫里亞(Moria)難民營,這是歐洲同類型難民營中規模最大的,使13,000名移民和難民無處可避。

  6. 2024年1月29日 · 從重症研究到全民基因蒐集:商業與公益界線上的第二波精準醫療「國際賽」. 台灣以「精準醫療計畫」(TPMI)加入精準醫療的醫學科技競賽,遭遇的困境與國際借鏡為何?. (攝影/Phanie via AFP/VOISIN). Genomics England在2022年舉辦的研究高峰會上,計畫執行長Chri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