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山丘上的樓梯與全球化:「世界遺產」菲律賓伊富高梯田. 菲律賓伊富高省科迪勒拉山區的梯田規模為世界最大,1995年登錄為世界遺產。. (圖片來源/Pana Banaue Rice Terraces-Commons CC BY-SA 3.0). 內容提供/衛城出版 文/查爾斯・曼恩 譯/黃煜文. 對觀光客來說 ...

  2. 越南腰果2020年外銷33億美元 穩居世界第一大腰果出口國地位. 2006年越南腰果外銷首度超過印度,成為世界第一大腰果出口國,目前約占世界腰果總出口量的8成。. (圖片提供/CC0 Public Domain). 越南腰果協會於2020年11月在30周年成立紀念大會上表示,2020年雖受 ...

    • 氣候變遷影響作物產量 輪作是最適合的耕作模式
    • Co2濃度高低影響作物 C4型作物重要性提高
    • 溫度影響土壤水分蒸發量 冬天土壤溫度高而蒸發快
    • 降低缺水問題 增有機質提升土壤保水性
    • 氣候變遷對土壤有機質的影響
    • 提升土壤有機碳的田間實作 作物殘體回歸農田
    • 農業及都市有機資材入土 可提高土壤碳存量
    • 土壤有機質存量 黏土坋土高於砂土壤土
    • 不同質地水田土壤 對地下水補注影響不同
    • 提高土壤有機質有助抗逆境

    許多學者利用不同預測模式評估氣候變遷對作物產量的影響。Deryng etal.(2014)用72個氣候變遷情境全球作物模式(PEGASUS),量化極端氣候變遷熱逆境對玉米、春小麥及大豆產量全球在21世紀的影響。結果顯示,在不同RCPs(代表濃度路徑)對玉米產量預測有逐漸不良影響,到2080年代玉米產量可能雙倍損失,但是對春麥及大豆,到2080年代前,相較於1980年代將因CO2濃度提高而有改善產量;而熱帶及亞熱帶地區仍可能面臨產量下降。在RCP 8.5下考慮CO2濃度提高效應,在開花期有熱障礙(heat stress at anthesis,HAS)對玉米產量損失可能加倍,春小麥產量可能減少一半,大豆可能減少四分之一。進一步探討發現,在RCP2.6時假設忽略CO2提高效應,和RCP8.5比較...

    植物光合作用,是植物利用太陽能,將從空氣中擴散進入葉片的CO2經不同的化學反應作用程序轉化成碳水化合物,其反應型態依其最初形成的有機化合物碳數目而分為C3、C4型,再因C4型中有白天的氣孔打開同時吸收CO2及進行光合作用的典型C4型,也有夜晚打開氣孔進行固定CO2、白天氣孔關閉下進行光合作用合成碳水化合物的CAM型植物(景天酸代謝,crassulacean acid metabolism,簡稱CAM,是一種將氣孔開啟限制在夜間以減少水分散失的光合作用途徑)。在4千萬年前因為大氣CO2濃度(1000 ppm)高,所以C3型光合作用效率高,接著大氣CO2濃度逐漸降低到冰河期只有180 ppm左右,此時漸漸演化形成固定CO2效率更高的C4型植物。在乾旱及鹽分地區演化出CAM型植物。 植物氣孔打開讓...

    Kidron and Kronenfeld(2015)研究不同水盤大小及不同水/土溫在不同遮陰下的水分蒸發速率。水盤水分蒸發受到其水溫的影響大,最高溫每提高1°C水蒸發量提高0.08 mm/day,提高水盤蒸發速率約8.3%。相似影響可以發現當底土溫度(5公分深度)提高使土壤蒸發速率提高0.07 mm/day,會降低0~10公分土層土壤有效水分約6.6%。綜合而言,土壤溫度提高1°C,將使表土土壤蒸散速率提高約10%。有更多研究指出,冬天土壤溫度高於氣溫將提高土壤水分蒸發量。 ①緩解熱障礙 灌溉可減少產量損失 Siebert et al.(2017)研究顯示,整個歐洲熱浪對小麥及玉米的影響可以因為灌溉降低地表溫度而顯著降低衝擊,並證明採用植被溫度,才能顯示熱浪在有灌溉和沒有灌溉下對作物產量衝...

    土壤有效水分受土壤性質的影響,包括孔隙率、田間容水量、凋萎點水分、植物有效性含水量、大孔隙流及質地。氣候變遷造成高強度雨或乾旱,大大影響土壤水的有效性及其分布。土壤水有效性、水留存以及土壤水入滲速率也強烈的影響其生態功能。土壤水入滲增加土壤水的留存、降低土壤沖蝕、減少暴洪及乾旱風險。Holsten et al.(2009)評估,在21世紀中期,土壤有效水分可能減少4~15%。 Hudson(1994)報告指出,前50年的研究顯示土壤有機質(soil organic matter,SOM)對土壤有效含水量(available water capacity,AWC)影響小或沒有影響,他對這種結論的正確性有懷疑。他將土壤依土壤質地分為三群組,結果發現土壤有機質提高,其田間容水量體積提高的比率較高。...

    Tan et al.等為了研究雨量多寡影響植被生長而影響土壤有機質含量,他們採用相同年降雨量地區等年降雨量400 mm線,從中國東北大興安嶺往西南經過張家口-蘭州-拉薩-喜馬拉雅山脈東部,橫跨中國6,000公里長,採集27個採樣點土壤,其年均溫從-5.1°C到9.1°C,如此設定去除降雨因素下土壤有機碳和年平均溫度的相關性,發現年平均溫越高,土壤有機質含量越低。Prokopyeva et al(2021)在莫斯科進行兩個田間試驗,發現長期土地使用歷史在估算碳投入時有很大的未確定性;在未來氣候條件下,雨季相對顯著的非栗鈣土帶的農業土壤,對土壤有機碳存留的潛能也許最大。

    Dai et al.(2021)研究中國耕犁實作對土壤有機碳存留以及表土微生物族群的衝擊。他們發現深犁改變土壤微生物群的組成,並與土壤有機碳循環相關;同時增加基因庫的豐富度,包括碳水化合物的運輸及新陳代謝。在中國北方平原,這地區有大量的小麥和玉米稈回歸農田,而深犁可能提高秸稈碳轉化為土壤有機碳。 投入有機質的量及品質對土壤有機碳的累積及動態具重要角色。有研究顯示,植物根及堆肥對土壤有機碳的存留高於秸稈的碳,根部的碳比地上部的碳對土壤有機碳的衝擊較大也較穩定。長期堆肥的施用一般會提高表土的有機碳存量,但可能降低底土的有機碳存量。 Meena et al.(2020)分析水稻殘體的留存及葉面施用鉀肥,對水的利用及對印度西北部小麥的利益度,因為可以提高水的使用效益,尤其水有效性有限的環境下能因此提...

    Gobin et al.(2011)盤點整理跨歐盟國家對農業殘體及都市垃圾等回歸農田對土壤碳存的影響。農田的有機材料來源來自作物殘體如一年生及多年生作物殘體及施用廄肥,而作物殘體在10%做為生物能量來源(意即當成食物),保留90%回田情況下,土壤有機質可以保持豐富維持在2005年的水準(C-rich,C-media,BAU);如果使用30%或50%做為生物能源,則土壤有機質可能落在低(C-Low)及差(C-Poor)的狀態;如果100%作物殘體回歸農田,則土壤有機質最高。能夠同化為腐植化有機碳的量,第一是有賴產量,作物產量越高其作物殘體量就高,第二是有賴其盛行氣候,冷溫及乾燥氣候較不利。歐盟27國的土壤碳在秸稈還田下平均為每公頃0.86公噸(t/ha),沒還田的平均只有每公頃0.44公噸。作...

    細質地土壤含較高量的黏粒及坋粒在自然中的有機質含量高於粗質地砂或砂質壤土。砂、壤土及黏土有機質含量潛能分別<1%、2~3%、4~5%。植物根和土壤密切接合且含較高量木質素,其存留在土壤的比率高於地上部植體。燕麥試驗殘體在土壤中1年,地上部植體殘留三分之一,而根部有機質殘留42%。毛苕子於春天犁入土壤5個月,地上部只存留13%碳,根部殘留碳達50%。在自然的植被下,熱帶土壤有機質含量和溫帶土壤相近,但耕作土壤則以熱帶土壤較低,土壤有機質含量和年均溫及年雨量有關,最大值在雨量800 mm,年均溫18°C。一般認為土壤有機質含量可視為土壤肥力的指標,Greenland等(1975)建議能使土壤穩定的土壤有機質含量關鍵值為3.5%,而Deploey和Poesen(1985)認為2%。

    Razavipour and Farrokh(2014)在伊朗7個地區不同質地(砂質壤土、壤土、黏質壤土、坋質壤土、黏土及坋質黏壤土)研究測定水田土壤滲漏水速率。結果顯示土壤容重、土粒粒徑分布尤其黏粒及砂粒比率效益更顯著,容重、黏粒及砂粒比率相關係數R2值分別為0.32、0.91及0.79。 將土壤滲漏水速率分為4級,第一級(I)極高滲漏率,極輕質地(黏粒含量<8%)土壤水滲漏速率為0.74 cm day-1。第二級(II)高滲漏率,輕質地(黏粒含量8~16%)土壤水滲漏速率為0.54 cm day-1。第三級(III),中等滲漏率,中質地(黏粒含量16~44%)土壤水滲漏速率為0.32 cm day-1。第四級(IV),重質地(黏粒含量>44%)土壤水滲漏率0.15 cm day-1。 L...

    氣候變遷對作物產量影響最大的因子是高溫及乾旱期缺水問題,未來在某些缺水源無法滿足作物灌溉水的地區,可能需要增加較耐旱、耐熱及較高水利用效益的C4型作物如玉米、甘蔗、小米、高粱、莧菜等,適當土壤有機質及水分管理也是抗逆境重要的課題。提高土壤有機質的實作不僅可以改善土壤肥力,更可以提高土壤保水力,尤其提高整個土壤剖面的保水力,同時可以提高雨水入滲率又降低土壤沖蝕,使土壤肥力更永續。也就是說,糧食安全的重要關鍵在於土壤有機質的逐漸提高,而這又可以增加將大氣中的CO2的碳固存在土壤,以降低大氣CO2濃度減緩氣候變遷的衝擊。 (參考文獻請洽作者,續文請見豐年雜誌73卷4期) 更多文章請見《豐年雜誌》2023年3月號 1. 標籤 2. 保水力 3. 土壤有機質 4. 抗逆境 5. 氣候變遷 6. 黃裕銘...

  3. 2010年代東歐多個國家紛紛染疫波蘭尤其嚴重西歐的比利時及西亞伊朗也傳出野豬族群受到感染通常為無症狀感染)。 2020年9月鄰近波蘭的德國也成為疫區。 近年東亞疫情及臺灣狀況 2018年,中國及臺灣 8月3日,中國在遼寧發生第一起案例。

  4. 根據世界糧農組織FAO定義各國每年人均鮮奶消費量按照高於150公斤介於30150公斤低於30公斤共分成三個等級臺灣目前以21公斤歸屬第三等落後日本甚至墨西哥伊朗肯亞等國

  5. 1914年,在有了與泛泰雅族群交手的成功經驗後,日本政府開始把理蕃矛頭轉向南邊的布農族。雙方首先在臺東霧鹿爆發衝突,令日本政府意外的是,緊接著相隔甚遠的花蓮清水駐在所與高雄上寶來駐在所就被襲擊了,調查後發現幕後主使似乎竟是同一人!

  6. 1914年1月,有一位住在日本三重縣的23歲年輕人伊藤武夫,他很想來臺灣做植物調查方面的工作,卻礙於是自學出身,沒有相關的學經歷背景。正好當時家鄉伊勢神宮的神宮農業館開館,家人透過拜託蒞臨與會的男爵田中芳男的推舉,向臺灣總督府民政長官後藤新平斡旋,終於如願來臺任職於臺灣 ...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