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3年11月27日 · 今(2023)年 5 月,輝達(NVIDIA)成為全球第七家市值突破 1 兆美元的企業,包辦世界 8 成以上的 AI 晶片設計。 為何能在強敵環伺的半導體業勝出? 輝達創辦人暨執行長黃仁勳坦言,這是因為輝達比其他公司更渴望成功,「我的生存意志,強過了幾乎每個想殺死我的人。 」在創業的前 10 年,輝達曾 2 度瀕臨倒閉。 延伸閱讀: 「公司存在的理由是什麼? 」微軟達到市值高點,背後關鍵在於納德拉不斷自問的這題. 始終不向現實低頭,輝達 2 度走出倒閉危機. 1993 年輝達成立,經過 2 年努力研發推出第一代顯卡 NV1,可惜市場銷量不佳,只能裁員求生存,員工數從 100 多人降到 30 幾人。

  2. 2017年8月24日 · 「當你懂得拒絕,就可以騰出時間來創造和思考。 」馬蘭補充,讓退一步、留點時間給自己,才能讓組織活得長久。 迷思二:管理者要懂得跟別人說「你該做什麼」 事實是: 其實員工在心裡都有一套盤算,他們知道要怎麼做才能到達目標,當你一再干涉他們應該怎麼做、往哪裡走的時候,他們也只能照單全收,但當他們喪失了自主權之後,表現不見得會比讓他們自由發揮得更好。 馬蘭提醒,真正的管理者該做的事情不是指導,「比起點菜、下指令,管理最重要的是影響力。 迷思三:管理是有秩序、可預測的. 事實是: 在組織內多數的流程、任務都不是直線路徑,彎彎曲曲迂迂迴迴,有許多想像不到的轉折讓一切變得混亂。

    • 雇主解僱勞工必須符合法定事由
    • 經濟性解僱:不可歸責於勞工,必須付資遣費
    • 懲戒性解僱:勞工主觀上的能為而不為,不能直接解僱嗎?
    • 解僱事由不得事後變更

    不談特殊狀況,一般而言,雇主要解僱勞工,必須要符合勞基法的法定事由,主要是勞基法第 11 條與第 12 條各款規定。 第 11 條,又稱為「經濟性解僱」,這是要依法預告,並給付資遣費的。 第 12 條,又稱為「懲戒性解僱」,不用預告期,雇主也不用付資遣費。

    第 11 條的 5 款,都屬經濟性解僱,其中,第 11 條的前 4 款,較為明確,都屬於不可歸責於勞工的經濟性因素: 1. 歇業或轉讓時。 2. 虧損或業務緊縮時。 3. 不可抗力暫停工作在一個月以上時。 4. 業務性質變更,有減少勞工之必要,又無適當工作可供安置時。

    那麼,如果勞工一直沒心工作,大錯不犯,小錯不斷,配合度低,工作產出也不好,不能直接解僱嗎? 從雇主的角度來說,若是員工一直犯錯,甚至造成雇主損失,應該就是要直接解僱,也不用付資遣費,這樣才合理。 勞基法第 12 條第 1 項第 4 款規定:「違反勞動契約或工作規則,情節重大者。」

    因為勞工在僱傭關係中,屬於較弱勢的一方,為了保障勞工的工作權,避免雇主任意解僱勞工,所以雇主在解僱勞工時,有義務要明確告知勞工,是依勞基法哪一條哪一款事由解僱。 而且若是產生訴訟爭議,這解僱事由也成為法院審查的重要依據。所以雇主不得事後隨意改變或增加解僱事由,更不能將解僱後所發生的事,在訴訟中做為主張提出來。 (本文轉自曹新南)

  3. 2019年11月27日 · 根據勞動部職業安全衛生署的定義,職業傷病一詞分別為「職業傷害」以及「職業疾病」。 前者指的是在執行職務時,受到立即性的意外傷害,也就是我們常聽到的「職災」;而後者指勞工因執行職務暴露在危險因子,導致身體產生疾病,其中危險因子共分為 5 類: 物理性(如噪音、輻射) 化學性(如粉塵、有機溶劑) 生物性(如細菌、病毒、寄生蟲) 人因工程(如長期負重所造成之脊椎傷害) 社會心理性(如過勞或精神疾病) 陳保中解釋,法規上的定義看起來複雜,其實依照世界衛生組織或國際勞工組織的定義, 只要是任何因工作導致的疾病或死亡,機率大於一般民眾,都可以認定是職業病 。 舉例來說,因為礦工長時間暴露在布滿粉塵的環境所導致的塵肺病,沒有挖礦的一般民眾不會罹患,就毫無疑問是職業病。

  4. 2013年8月26日 · 我指的是拒絕長大的文化。 在成敗之間,在表現優異的企業與平凡普通的公司之間,往往都只有一線之隔。 線的下方,存在著製造藉口、怪罪他人、茫然困惑,以及無助的態度。 至於線的上方,則有一種真實感,真正的做主與投入,存在著解決問題的方案與堅定的行動。 當失敗者在水平線下苦惱,準備以故事解釋過去的努力為什麼白費時,贏家卻穩居水平線上,由於投入而努力地工作而力量倍增。 當人和組織在面對個人或集體製造的惡果時,往往會有意識或無意識地逃避責任,這時候他們就會發現自己的思想行為是在水平線下。 當他們陷入我們所謂的「被害者循環」裡,便會開始失去幹勁、欠缺意願,直到終於感覺自己完全無力為止。

  5. 2016年12月1日 · 東方線上提供. 同一時間比較下,歷年消費者前往量販店的頻率愈來愈低,以三個月內的拜訪經驗來看,一個月去一次以上的消費者從2012年的49.4% 逐年下滑到2016年的40.5%,而近三個月都沒去過量販店的受訪者也維持在25% 左右。 代表的量販店的市場沒有增加之外,重度使用者的比例也開始減少當中! 也反映了 主打價格戰的超市體系帶動台灣消費者產生「與其大宗採購,不如家裡附近的超市來的便利」的生活思維。 東方線上Eicp 2013-2017歷年資料庫. 東方線上提供. 一、全聯開拓了新局面,還是陷入轉型的困窘? 當超市成為台灣消費者採購生活必需品、生鮮蔬果的必然選擇,而全聯又在其中扮演著超市龍頭的角色。 該如何看待全聯當前的表現? 零售市場真的會往超市超商化前進嗎?

  6. 2019年6月11日 · 1. 決策效率低落: 過往,郭台銘可以憑藉個人智慧與經驗,在面對市場變化時,迅速做出決策,提早做出防範措施。 如今,9 人小組來自各領域的專家,看事情的角度不盡相同,為找到讓所有人都滿意的解決方案,勢必需要較長的討論時間,可能會錯過決策最佳時機,降低應變的彈性。 2. 個人或群體獨大: 一般來說,集體領導的成員應處於相等的地位,每個人都有充分的機會與時間發表想法。 然而,在實際的決策中通常很難達到平衡,有可能陷入某個較重要的個人或部門獨自決策。 3. 著重個人目標: 小組成員的專業不同,對問題的定義也不同,按常理,人會對與自身相關的議題特別敏感,就可能發生決策目標偏離組織目標、轉向個人目標的情況。 鴻海接下來的經營規畫,正式脫離郭台銘一人決策模式,邁向多人共治的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