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17年7月24日 · 鍛鍊髂腰肌助改善. 踩飛輪、跑步時覺得腿抬不起來、仰臥起坐很吃力、練瑜伽船式、後彎動作卡卡不順、或是久坐族和高齡者步伐邁不開…,這些現象,或多或少都與髂腰肌有關。 髂腰肌是腰大肌和髂肌的合稱,SPACE YOGA瑜伽老師Shirlyn形容「它像是人體上下半身之間的吊橋或是懸吊系統」,縱向連接了上下半身,能平衡身體的核心,處理身體重量的轉移,刺激臟器和神經系統。 2017-07-24. .文 / 瑜伽空間. .出處 / Web only. .圖片來源 / Unsplash. 字級. 收藏. 分享. 髂腰肌的位置涵蓋腰椎、骨盆與大腿骨,並與橫膈膜交會在太陽神經叢,因此它也影響呼吸和情緒。

  2. 2020年10月7日 · 高強度間歇運動 (High-Intensity Interval Training,HIIT)是以間歇性的高強度運動(無論是在跑步機或腳踏車上衝刺、或是常見的體操、波比跳形式),來取代強度較低的慢跑等有氧運動形式。 高強度間歇運動並沒有一致統一的運動菜單,但基本包含了十到數十秒的全力高強度運動,和數十秒到一兩分鐘的休息,重複數組。 (推薦閱讀: 持續燃脂! 高強度間歇運動5功效:增肌、消除橘皮、吃不胖 ) 廣告 - 內文未完請往下捲動. 例如,以最大心率>90%的強度衝刺15~60秒,恢復(緩和運動)時間45~120秒,每持續18~25分鐘,每週3次,就是一種可行的高強度間歇運動的形式。

  3. 2017年9月14日 · 2017-09-14. .文 / 臺灣大學體育室副教授簡坤鐘. .出處 / Web only. .圖片來源 / Shutterstock. 字級. 收藏. 分享. 熱愛馬拉松的日本作家村上春樹(68歲),33歲開始長跑,三十五年來沒有間斷,他曾在《關於跑步,我說的其實是……》一書中寫道,希望他的墓誌銘寫著「至少他沒有用走的」。 我們經常可以看到有人雖然已經跑到氣喘吁吁,還是咬牙苦撐、忍耐,旁邊加油團舉旗吶喊加油、再加油,堅持住一口氣,就是為了跑完全程。 如果是參與競賽為爭取最佳成績,經過許久的訓練準備好來參加一場競技比賽,除了按照自己配速完成賽事,將自己最大極限展現出來,最後的意志堅持是必要的。

  4. 2009年5月1日 · 2009-05-01. .文 / 劉采艷 藥師. .出處 / Web only. .圖片來源 / Unsplash. 字級. 收藏. 分享. 吃聰明丸,真的會聰明嗎? 五月底的國中基測,許多家長比孩子還要緊張,甚至四處打聽,要買所謂的「聰明丸」給孩子吃,傳說可以用來集中注意力。 但所謂的聰明丸,其實是給注意力不足的過動兒吃的,一般孩子吃了反而會焦慮。 現在被家長和學生叫聰明丸的,就是 中樞神經興奮劑利他能 (Ritalin 10mg);另一個類似藥叫 專司達 (Concerta),和利他能(Ritalin 10mg)一樣,均含有Methylphenidate成分,都有類似安非他命的效果,都是用來改善過動兒的注意力問題。

  5. 1998年9月1日 · 說明: 1.做體操的時間,並無限制,但在吃飯前15至20分鐘做較為適宜。 2.如場地允許,可以伏地橫臥的姿勢稍做休息,會排出體內氣體(俗稱放屁)。 將使你食慾大振,食量增加。 3.胃不舒服,食慾不振或青少年想發育更好,適用這個體操。 生理作用: 1.拉開甲狀腺、橫隔膜、鼠蹊腺。 2.促進全身淋巴及血液循環。 二、去除體內脂肪及贅肉的體操. 方法: 1.雙手緊握毛巾,雙腕向上舉起,並伸直上身。 2.∼3.雙腕運力,使上身充份向左右交替彎曲,做以上體操時,務必保持兩腳平直靠緊。

  6. 2021年4月15日 · 5招鍛鍊大腦,幾歲做都有效 ) 為什麼會得阿茲海默症? 包括常見的阿茲海默症,大多數失智都屬「退化性(Degenerative Dementias)失智症」,起因於β-類澱粉蛋白、濤蛋白沉積,形成「斑塊」使腦細胞萎縮;患者的神經細胞、神經突觸數量也比一般人少。 一般失智症狀,約分成下列6階段: 極輕度 :輕微的失憶症狀,如想不起他人姓名、特定地點。 輕度 :無法解決比較複雜的事情;或一直重複問相同問題、專注力大降。 中度 :憂鬱、低社交意願,對他人不予回應;做例行事務有障礙。 中重度 :認知功能退化、缺乏對外界的敏銳度,如忘記特定的人、自己身處何處。 重度 :忘記身邊親近的人,嚴重失眠、妄想症與焦慮,或出現類似強迫症的行為,如認定東西遭竊、認定全身是細菌並一直清洗。

  7. 2018年9月26日 · 僵直性脊椎炎 (ankylosing spondylitis,簡稱AS)是一種慢性自體免疫疾病,因為自體免疫系統受到破壞,導致脊椎、關節等處出現慢性發炎現象,好發於20〜40歲男性,是女性病患的1.5倍,台灣每1萬人中就有33.7人罹患,盛行率居亞洲之首。 患者因長期慢性發炎導致脊椎韌帶、關節鈣化,脊椎沾黏變形,嚴重時可能因此駝背、抬不起頭,甚至是無法行走。 初期症狀易輕忽 醫:常以為只是姿勢不良. 是醫師也是病友、中華民國風溼疾病醫學會理事長蔡文展表示,僵直性脊椎炎好發於年輕男性,常因為疾病意識感較低, 發病初期誤以為是運動傷害、姿勢不良或過度疲勞,而延誤診斷、錯失黃金治療時機 ,導致脊椎變形、駝背等不可逆的傷害。 廣告 - 內文未完請往下捲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