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1年7月9日 · 2021年7月9日. 《戒嚴時期不當叛亂暨匪諜審判案件補償條例》,於1998年5月28日於立法院三讀通過,並於6月17日經總統公布。 本條例旨在提供解嚴後不能獲得補償或救濟的戒嚴時期政治犯,可以透過本條例尋求補償。 解嚴後的民間社會,二二八事件與白色恐怖的討論不再是禁忌,隨著1995年通過《二二八事件處理及補償條例》(後更名為賠償條例),加上1993年六張犁白色恐怖亂葬崗的發現,民間團體積極推動平反與補償工作,朝野雖然對於條文細部內容有諸多爭執,包含「戒嚴體制是否合法」、是否應「先平反再給予補償」、條文為「補償或賠償」等,最終立法院仍在1998年5月通過《補償條例》。 條文補償的範圍,包含在戒嚴時期因內亂、外患罪或《檢肅匪諜條例》而被判處死刑、徒刑、感化教育及沒收財產的案例。

  2. 6 天前 · 透過創作,讓歷史成為故事,形成創作者與觀看者共有的記憶,穿越時間的藩籬,讓威權時期被視為禁忌而不被看見的苦悶與哀愁進入視野;讓故事乘載著人們,重新進入時代,看見人的生命與能動性。. 本場次座談我們邀請《明白歌》導演黃思農、《K ...

  3. 2021年7月9日 · #台灣史. 7月14日. 1987年7月14日,中華民國總統蔣經國正式宣告,自7月15日0時起,全省解嚴,這也代表著為期38年的戒嚴時期結束。 又隨著1988年1月蔣經國的逝世,以及1990年3月李登輝當選總統後,台灣民主化進程在90年代有著更為顯著的發展。 有論者認為,蔣經國生前提拔不少台籍菁英,死前選擇解嚴,他有意識到歷史的變化,逐步地進行改革,並主動的進行解嚴。 這項決定,正是打算讓台灣穩定地朝向民主制度發展,也因此,民主化的發展,應當歸功於蔣經國的主動解嚴。 事實上,關於「解嚴」的主題,也是不少台灣史學者共同追問的課題:為何蔣經國選擇在1987年選擇解嚴? 這項政治決定的背後,關係著哪些社會條件?

  4. 2016年8月30日 · 2016年8月30日. 1963年台灣處於戒嚴時期,22歲的陳新吉,被人銬上車帶進黑牢刑求,在絕望之下,作為基督徒的他禱告,突然聽見一個聲音:「你別怕,你身上的苦難,是我愛你的記號。. 」這聲音支撐他活下來。. 海島演劇將陳新吉故事改編成舞台劇 ...

  5. 2010年7月18日 · 資料來源:德國之音中文網2010/7/18報導 2000年7月17日,德國聯邦政府與企業界代表同美國和其他國家 …

  6. 2014年2月28日 · 一九八零年,距離二二八事件已逾三十年,但此議題仍是島上禁忌,要再過六年才有台灣人權促進會舉行紀念座談首開民間先例,為翌年啟動的平反運動之發軔。

  7. 2014年1月17日 · 資料來源:德國之聲中文網2014/1/13報導. 法國喜劇演員因為反猶太主義傾向而遭到禁演,在法國掀起軒然大波。. 德國法院也剛對使用納粹符號的藝術行為作出裁決。. 藝術自由究竟該如何界定?. 德國作家庫爾特·圖霍夫斯基(Kurt Tucholsky)1919年時曾說過 ...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