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水稻是國內種植面積最廣的作物,但臺灣長期實施稻穀保價收購政策,糧價難以提高,農委會110起實施「稻作四選三」政策,減少稻作面積及產量,在111取得甜美的「收穫」,全年濕穀販售價格每百臺斤(刈)最高逾1,100元,創下近半世紀以來最高價,打破糧價長久低迷的局面。 稻穀保價收購過去被視為選舉政策,幾次總統大選均以提高收購價格作為利多,去年九合一大選也不乏呼籲政府提高收購價的聲音。 農委會主委陳吉仲認為,「保價再提高2、3元,對稻米產業會是災難」,可能促使農民都去種稻,國內需要增加種植的雜糧反而沒有人會推動。 他說,提高收購價格很簡單,但「這樣不需要我當農委會主委,任何人都可以當主委! 去年水稻種植面積大幅減少3萬公頃。 (圖片提供/農糧署)

  2. 35年來首次 嘉南2.8萬公頃二期作停灌 水稻、菱角產業衝擊大. 嘉南灌區二期作曾在1980及1988小面積停灌,去年下半年起遭逢30年來最大旱象,讓嘉南灌區二期作時隔35得再次停灌。. (攝影/游昇俯). 去(2022)下半年起嘉南地區遭逢30年來最大旱象,今年 ...

    • 百年來植物品種研究 植物也有相關智財權
    • 國內研發、全球貿易 品種權制度不可或缺
    • 國外登記品種權 守住外銷目標市場
    • 品種檢定很細膩 Dna鑑定不是萬能
    • 鑑定方法還需更明確 授權嚴謹才能減少爭議

    廣泛定義的農作物「品種」已經和人類相伴了數千年,自人類發展農業起,便持續馴化、挑選農作物,但以人工取得重大成就,一百多年內的進展遠勝以往。 根據國際植物新品種保護聯盟(Union pour la Protection des Obtentions Végétales, 簡稱UPOV)資料顯示,1815年到1945年二戰結束的法國小麥平均產量幾乎沒有增長,但2005年相比於1945年以前增長約7倍,從每公頃約1公噸上下躍升到每公頃約8公噸,這顯然不是僅憑改善栽培技術就能做到的變化,關鍵之一就在人類有了生物遺傳的知識,得以更有效的改良品種。 「在過去生物(種類)是上帝創造的,人不可以擁有。但是後來(近代人工育種後)就改變了」,曾參與《植物品種及種苗法》大幅修法的臺大農藝系名譽教授郭華仁說。 這波...

    植物品種代表一群可以精確定義的植物,具有共同的性狀特徵,能和不同品種的同類植物進行區分;從植株高矮、葉形葉色、花形花色、果實大小、抗病能力乃至採收所需時間等方方面面的眾多細節,都可能作為檢定參考的性狀。 「至少有一個性狀不一樣,可以和其他品種區別。」郭華仁進一步解說對品種的判定:「植物品種第二個特性是有一致性,比如這一批水稻種下去呢,都長得一模一樣。當然生物沒有100%的,可能是99%。第三個特性是穩定性,經過我們指定的繁殖方法,上一代跟下一代要一模一樣,不會變掉,變掉就沒有品種了,這叫穩定性。」 郭華仁指出,美國1930年制定《植物專利法》(plant patent act)是全球最早的植物品種權相關法規,但保護範圍較窄,1961年歐洲12國商定第一版《國際植物新品種保護公約》(又稱為UP...

    保護國內育種者權益外,品種權的一大意義便在國際貿易,避免優良品種外流影響農產品內外銷。如近年傳出日本晴王麝香葡萄、栃木乙女草莓等品種外流至中、韓,甚至遭回銷至日本,日本因此修改《種苗法》,未經育種者同意輸出將負刑責。農委會今年也完成《植物品種及種苗法》修法,5月2日經立院三讀通過,未來將公告指定品種禁止輸出入,並有相應的刑責及罰金。 「品種權是屬地主義」,種苗改良繁殖場副場長劉明宗表示:「你要去哪裡保護,就要去那裡申請品種權,這原則全世界都一樣。」有品種權登記,一旦品種被侵權,才能在當地得到法律保障,舉例來說,我國多個毛豆品種在主要市場日本登記品種權,雖有品種遭外流到中國,但沒有品種權人同意,中國生產的侵權毛豆就不能輸入日本,守住這個年產值可達20億元的市場。 雖然植物品種權與專利權有不少差...

    植物品種權和專利權最大且根本的差異,還是在植物是生物,品種檢定便與工業設計等專利審查大異其趣,不同物種的植物需要建立其專屬的標準。「性狀調查表項目非常的多」,陳駿季指出,「所以我們檢定一個品種大概至少兩年,因為我們還要看品種的穩定性。」以梨品種性狀表的檢定項目而言,包括果實貯藏性在內共有60項;外銷重點花卉蝴蝶蘭的檢定項目甚至多達107項。檢定方法、項目的建立需要研究,國內新公告可申請品種權的品項,如羅勒(九層塔)的檢定方法還未正式完成。 植物性狀會受到環境、栽培條件等影響,陳駿季舉例,「在比較高冷的地方,溫差比較大的時候,你會發現花的顏色會比較鮮豔,我們用色卡比對,和臺灣夏天(平地)同樣品種,色卡可能差個3、4度。」而以寶島甘露梨為例,則是高山產地因氣溫低、植物生長速度較慢,無法產出像平地...

    「品種權會要求東西的本質,所以我們會盡量減少外在的因素影響……在申請品種權的時候我們都會盡量減少藥劑或肥料。」打開智財院110年度民植上易字第1號民事判決,也就是寶島甘露梨侵權案的判決書,出庭作證的臺中農改場助理研究員徐錦木說明,「其實鑑定的檢定和品種權申請的檢定不一定要一樣」,「侵權因為是利益上的侵犯,所以會用商業上的栽培模式,但就是同時間、同地點、同樣的栽培方法看他的表現。」 然而,並不是每件品種權侵權案中,對於環境因素等影響的說法都能說服法庭採信。比如智財院110年度民植訴字第1號,國內老牌園藝種苗進出口及代理業者福埠實業提訴的案件判決,法官便認為,即使三位被告花農種植的菊花,和福埠提供比對的品種不具有可區別性,也就是相同的花卉,但性狀表現和當初品種登記的「植物性狀說明書」有差異,「植...

  3. 其他人也問了

  4. 一九三五年,植物學家佐佐木舜一從菲律賓、東南亞等南洋地區,與澳洲、非洲、南美洲,帶回二百七十餘種熱帶植物;日本政府選定美濃雙溪的「竹頭角熱帶樹木園」,設立在臺時期最後一座樹木園,如今,那些原本只見於熱帶雨林的龍腦香科,在此竟然生長良好,甚至天然更新生出二代。 當時為了製作槍托、枕木廣植的鐵刀木,也意外接待了漫天飛舞的淡黃蝶。 除了樹木的移民以外,長途遷移的過境八色鳥、灰面鷹、紫斑蝶等也以此為廊道,假如從空中看,或許會發現一條飛在天上的祕徑。 十月的細枝龍腦香。 黃蝶成群飛舞。 大約在熱帶樹木於此生根半世紀後,陸續有南洋的姊妹遠渡重洋而來。 初來乍到新住民的陌生他鄉、我的故鄉──美濃,文化與生活開始轉變得更多元。 每次回鄉,除了愛吃我想念的粄條,如今也多了來自各地的河粉、米線、粑粑絲。

  5. 溫室要合宜耐用 ,魔鬼藏在細節裡 – 農民如何賺取設施農業管理財?. 臺灣位於亞熱帶地區,盛產多樣蔬果,但近年極端氣候頻率增加,夏、秋兩颱風頻繁, 冬季又經常發生寒害,嚴重影響農民收成,政府為此必須支出龐大天災救助金額。. 為了穩定收成 ...

  6. 24節氣中的「小滿」,指稻秧正在結穗,逐漸飽滿;接續的節氣「芒種」,指的是稻已結穗並開始散發細芒。. 小滿與芒種代表稻子正要結實累累的關鍵期,但在亞熱帶的臺灣,特別是屏東,小滿就已經是準備收割的季節了!. 5月下旬是臺灣稻田最美的時刻,從屏 ...

  7. 美濃農會總幹事鍾清輝,認為食農教育是臺灣農業能否永續的轉型關鍵。 結合鄉土文史故事 食農教育是農業存續關鍵. 近年來,白玉蘿蔔與橙蜜香番茄的農事體驗活動,不僅吸引大量遊客造訪美濃,亦帶動了粄條、油紙傘等周邊產業的發展。 「農民拔蘿蔔很辛苦,但外地人覺得很有趣,那能不能把農民的痛苦轉化為別人的快樂呢? 於是拔蘿蔔體驗開始了。 白玉蘿蔔的產期很短,大約35~45天,民眾可以先上網了解蘿蔔的成長經歷、是哪位農民種的,再挑選自己喜歡的、時間上可以配合來拔的蘿蔔田,認領當股東。 」鍾清輝說,最初蘿蔔股東會由農會開辦,如今已漸漸移交給農民自行運作。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