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12年6月20日 · 如果你對筆電的世界小有心得,或許你會知道NVIDIA有一個名為Optimus的專利技術,這項技術能使系統在不使用重度3D應用時,可關閉獨立顯示卡改用內建顯示,對系統續航力有正面幫助。 (更進一步資訊可參考這篇 NVIDIA Optimus讓你的筆電自動打檔 ) 這項技術並不是每個作業系統通吃,嚴謹一點的說,NVIDIA Optimus技術對應比較新的Windows 7,雖然更舊的系統在新筆電上幾乎是看不到的,但看起來似乎沒有Windows XP/Vista筆電可以使用這項技術(或是如果有惡搞成功的也歡迎在留言處分享)。 至於Linux,抱歉,不在官方支援之列。

    • 64 分鐘
  2. 2020年9月3日 · 這幾年以來,市面上新遊戲對多 GPU 的支援性變得越來越薄弱,玩家不是在 SLI(NVLink)/ CrossFire 後,無法得到顯著的效能提升,甚至還可能發生相容性問題,這讓開發者為作品提供支援的意願都直接放棄。 NVIDIA GeForce RTX 3090. 此外,顯示卡價格近期以來的水漲船高,也為多 GPU 的市場利基敲響喪鐘。 從這些角度分析,各種因素使 SLI(NVLink)/ CrossFire,慢慢失去了存在的理由。 總歸來說,技術面上 SLI(NVLink)與 CrossFire 依然具備著一定用途,但主流消費市場會將其淘汰,一部分是消費者的選擇,另一部分則是不敵單張顯示卡對於規格堆砌的技術進步,讓它們再也沒有任何必要的需求。

  3. 2011年7月14日 · 「反PowerPoint黨」於今年七月初宣布成立,雖然成立地點在瑞士,不過官網上共有八種語言版本,包括德文、法文、義大利、英文、俄文、斯洛伐克、克羅地亞、西班牙語。

  4. 2024年4月11日 · 首先我們看到NPU,它的特色是具有較佳的電力效率,能夠節省在使用AI軟體、功能時消耗的電力,適合應用於視訊會議強化、語音轉寫、即時翻譯等等需要長時間執行的功能。 在這次測試中,筆者使用Windows 11內建的Studio Effect功能,可以在視訊會議時加入背景模糊、目光校正、自動取景等效果,實際狀況請參考下方影片。 Asus Zenbook 14 OLED(UX3405M)搭載解析度為2880 x 1800的14吋OLED螢幕,機身重量1.22公斤為。 筆者取得的Zenbook 14 OLED測試樣品並沒有貼上Core Ultra的處理器貼紙,但可以看到Intel Evo認證貼紙。 透過CPU-Z軟體確認處理器與記憶體資訊。

    • Risc與cisc的差異
    • 首顆risc架構cpu
    • 漸入佳境、架構變更

    處理器的指令集可簡單分為2種,CISC(complex instruction set computer)以及RISC(reduced instruction set computer)。一開始的處理器都是CISC架構,隨著時間演進,有越來越多的指令集加入。由於當時編譯器的技術並不純熟,程式都會直接以機器碼或是組合語言寫成,為了減少程式設計師的設計時間,逐漸開發出單一指令,複雜操作的程式碼,設計師只需寫下簡單的指令,再交由CPU去執行。但是後來有人發現,整個指令集中,只有約20%的指令常常會被使用到,約佔整個程式的80%;剩餘80%的指令,只佔整個程式的20%。於是1979年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的David Patterson教授提出了RISC的想法,主張硬體應該專心加速常用的指令,較為複...

    於1985年,Acorn設計出了第一代處理器晶片,稱為ARM1,由Sophie Wilson設計出類似於6502的指令集,因為當時Acorn為英國國家廣播公司BBC所製造的BBC Micro電腦採用MOS 6502處理器,使用類似的指令集有助於縮短開發時間以及技術轉移。Steve Furber則是負責設計硬體實作。ARM1以第二顆處理器的身分,安裝在BBC Micro內部。 ARM1在晶圓設計部分,規格為3微米製程、2層金屬層、總計2萬5千個電晶體、6MHz運作時脈、消耗功率120mW、晶片面積50mm2。當時Intel的80286使用1.5微米製程、13萬4千個電晶體、6~12Mhz運作時脈,同時這2款處理器都不包含快取。 同年10月,Intel發表80386處理器,與之相比,ARM1顯得...

    真正商業化的處理器為ARM2,ARM1處理器架構為ARMv1,到了ARM2更新到ARMv2,這一代新增乘法器在核心之中。ARMv2的進階版ARMv2a則是多包了記憶體管理核心、繪圖及I/O處理器。接下來的ARM3,處理器架構ARMv2a,是第一次於CPU裡內建了4KB快取。1990年,Acorn開始與蘋果電腦合作發展新一代的ARM晶片,特地還為此設立了一間公司,稱為Advanced RISC Machines公司。最初財務吃緊,辦公室僅為一個穀倉,成員也僅有12人。原本ARM所代表的Acorn RISC Machine,也在此時更換為Advanced RISC Machine。 1991年發展出的ARM6,處理器架構更新為ARMv3,主要擴展記憶體定址線。之前的ARM產品都只有26bit的記...

  5. 2014年5月31日 · 主記憶體子系統. DRAM 由於製造簡單、高密度,作為電腦內部的主記憶體再適合不過了。 但是由於主記憶體擺放在 CPU 之外,從工廠出來的晶粒需要封裝和組合之後才可和 CPU 連結,因此從 CPU 至 DRAM 晶粒之間依據層級由大至小為 channel>DIMM>rank>chip>bank>row/column,接下來就一一說明這些部分。 主記憶體由大至小,由上往下可做這樣的拆分。 主記憶體從 channel 至 chip 的相對應關係。 chip 往下拆分為 bank。 bank 往下拆就是 1 個個的儲存單元,橫向 1 排稱之為 row,直向 1 排稱之為 column,每排 column 的下方都有個 row buffer,用以暫存讀出來的 row 排資料。

  6. 2012年9月25日 · 現今的電晶體其實也就是將矽做成能讓電子在裡頭流動的、交錯複雜的晶體管線,而成份全部都由固體所構成,因此叫做「固態硬碟」也十分名符其實,與傳統硬碟的差別在於裡頭完全沒有機械構造,不會有吵雜的馬達運轉聲與磁頭讀取聲,因此有耐震、安靜等特性,而且對比傳統硬碟需要較高電流以啟動馬達運轉,SSD就節能多了。 雖然外殼包起來,與傳統硬碟長得差不多,但是拆開SSD來看看,是截然不同的設計。 安靜、防震、省電、效能高、散熱好……,有這麼多優點的產品,是不是讓你心動呢? 不過為什麼大部分電腦還是使用傳統硬碟呢?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