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0年7月31日 · 為了達成「適性」升學目標,教育部要求每所高中去年9月起,開出代表學校特色的「校訂必修」與「多元選修」課,政策剛上路,特色課程的學分數門檻不高,一所高中能開出4至8學分的「校訂必修」課即可,「多元選修」課各校至少提供6學分課程。

  2. 2024年4月12日 · 辦營隊,鼓勵女高中生投入STEM 截至目前為止,全台有約500位高中生修畢微課程,台積電正規劃與更多高中展開合作,同時為了讓更多學生有機會接觸,也透過「半導體雲端學院」提供中、英、日多語言的12堂線上課程,並在暑期辦理相關營隊。

    • 從戶籍轉向考試入學,產生什麼改變?
    • 不同背景、能力的學生,分散在各國中
    • 考試更公平?數據打破迷思
    • 聯考、基測或會考,「學科能力」都穩居重點標準
    • 學科強=情商高?高情緒技能沒有集中在明星高中
    • 未來需要的能力超出教科書之外

    不只人人有機會上學,學校教育應該創造有利的條件,竭力減少家庭背景對學習的不利影響,讓所有學生都有機會最大限度地發揮潛力──這是教育改革多年的目標。教育制度能實現這個願景嗎?中研院研究員黃敏雄試圖透過數據尋找解答。 臺灣從小學至國中依照「戶籍入學」,到了高中則採行「考試入學」,舉辦全國性學力考試,依照個人志願、表現和測驗成績分發。理論上,前者涉及居住地區的社經水準,各校會呈現社經地位的落差。後者則僅以學習表現和測驗分數決定,理當打破「階級世襲」,廣泛被視為更公平、有利於弱勢家庭。 但現實真的如此嗎?為了驗證高中入學制度,是否有利於「不分貧富、同讀一校」的公平性,黃敏雄運用兩個資料庫數據,進行國內跨時性、跨國性的比較研究,資料橫貫聯考、基測及會考三個入學政策時期。 就在地數據而言,他採用由中央研...

    首先,來看看依照戶籍入學的國中狀況。 根據 TEPS 數據,2001 年國一生的家庭社經背景,各校差異占總差異的 23%,相對而言,校內差異佔總差異的 77%;升上國三後,數據沒有改變。再看看學生的認知能力,結果也很相似,2001 年的國一生,認知能力的差異校內大約占 8 成;到了國三,情況也差不多。 國中生的家庭社經地位、認知能力,學校之間差異約占總差異的 2 成,學校內的差異則佔總差異的 8 成。(TEPS 認知能力評量包含兩部份:第一部分是和學科相關,如數學、科學、語言能力;第二部分和課程無直接相關,如分析、生活應用、創造能力)。圖片來源:研之有物(資料來源:黃敏雄) 進一步和其他各國地區做比較。檢視 PISA 調查(2018) ,九年級學生家庭社經地位的各校差異,臺灣為 22%,在全...

    從國中升高中,對臺灣學生是第一道門檻。大家不再如同國中小時期,多數人和鄰居共讀同一間學校,學生進入哪一所高中就讀,需要經過篩選再分發。 過往二十年,這套篩選制度歷經多次改革。大致可以分成三大階段:1958-2000 年為「高中聯考」時代,一試決勝負,各校只依照聯考成績決定錄取與否。2001 年後走向多元入學,入學測驗為「國中基測」。2014 年後實施十二年基本國民教育,朝向免試入學,統一考試也更改為以級距評分的「國中會考」。 圖片來源:研之有物(資料來源:黃敏雄) 跨過這道升學門檻後,各校高中生的認知能力、家庭社經地位,出現哪些變化?不同「年代」的入學方案,究竟是越趨公平或擴大階層差距? 就家庭社經地位而言,依據 TEPS,2001 年的臺灣國一學生,各校的家庭社經地位差異佔總差異的 23%...

    考試制度並沒有提高不同背景的學生共讀一校,那麼,升高中後同學換成了誰?從認知能力差異度的轉變,可以給出部分答案。 根據 TEPS 數據,2001 年的國一生經過基測後升上高二,在綜合學科表現上,各校差異從國一的 19% 大幅跳升至高二 63%,分析能力的校際差異從 16% 升至 45%。PISA (2018)也呈現同樣結果,不論數學、科學或閱讀能力,十年級和九年級生相比,各校差異幾乎都增加兩倍,研究顯示出:高中階段認知能力的各校差距,明顯拉大。 再透過 PISA 的跨國調查,便能突顯出這項另類的「臺灣特色」。 2006 年,臺灣十年級學生數學、科學、閱讀能力的校際差異,從國中時期 25%、21%、25% ,激增至 65%、63%、60%。2014 年實施十二年國教後,差異遽升的情況雖有趨緩,...

    近年越來越多研究指出,學生的「非認知能力」(或稱社會情緒技能),對於未來成就、幸福感、健康、工作表現有顯著影響, PISA 也在 2018 年納入非認知能力的學生自評調查,例如:對失敗的負面想法、自我日常感受、努力做好工作的決心、在學校歸屬感等,總計十個面向。 幾十年來,臺灣學生日夜念書補習,為了要搶進明星高中窄門,除了必備的認知能力,也得兼顧高競爭、長時間努力、抗壓性。因此研究假設,明星學校的高中生,除了認知能力較強,也屬於社會情緒技能較佳的族群。 不過 PISA(2018)卻顯示,臺灣九年級與十年級學生自評的各項非認知能力,校際差異都低於 5%。也就是說,學校內的差異非常大,「情商」高的學生是平均分散在各學校,國中如此,高中也是如此。 黃敏雄對數據結果稍有保留,原因是,學生自評時可能拿班...

    原因在於,考試成績強烈左右升學結果,學校和補習班會猜題、訓練答題技巧,以及加強考題演練或背誦,因此測出的往往是學生可以專注預備考試的資源條件、意願、努力及能力,而非真實呈現出全面的認知能力。 此外,在升學主義掛帥下,教育體制對學生的期待和訓練,都集中在考試表現上,非認知能力便難以獲得重視,包括對自我的主動探索、社會價值、情緒技能。 然而黃敏雄提醒,全世界政府都積極改革學校課程,期盼培育主動學習、有創新力、具備團隊合作技能、重視內在修為,同時兼備人文關懷及環保意識的新公民,以因應全球化與科技變遷帶來的問題與挑戰。例如,OECD 的「未來教育與技能,2030」計畫(Future of Education and Skills 2030)。 「懂得溝通、相互合作,能主動尋找問題與解方,都是很重要的...

  3. 2019年11月5日 · 高中階段,校訂課程則包含「校訂必修課程」、「選修課程」、「團體活動時間」及「彈性學習時間」。 過往,「彈性學習」經常被拿去上國英數等考科,這次課綱在總綱明訂,學生用來自主學習、反思的時段,就不再被考科佔據。

  4. 2015年5月19日 · 臺北私立復興小學則嚴禁小學生帶手機到校,臺北市私立東山高中要求學生在校內關機,否則記小過處分。 臺北市私立延平中學、高雄市立旗山國中都規定學生到校後必須關機到放學才能使用,臺南市立崇明國中除非事先申請,禁帶手機。

  5. 2017年11月6日 · 這堂課不需要課本! 文山高中讓20國學生組隊競賽. 在這堂課,不用買課本,而是與國外高中生連線組隊,完成跨國任務。 高雄文山高中的「國際視野課」,不但培養學生國際觀,甚至能找到未來志向。 文山高中歷史老師帶領學生替清領時期的茶商設計商標,幫助年輕學子身歷其境、體驗300年前的台灣貿易史。 圖片來源:楊閔. 文. 林佳賢. 天下雜誌635期. 發布時間:2017-11-06. 瀏覽數:4450. 高中歷史課上到清領時期的台灣貿易,學生的筆記本可能會寫滿「茶、蔗糖、樟腦,從哪些口岸出口,出口到哪些市場」之類的枯燥文字,但在高雄市鳥松區的文山高中,學生上歷史課,桌上放的不是紙筆,而是用各國茶包沖泡的茶,供大家品茗。

  6. 2019年7月31日 · 必修和選修如何配置?各校也不盡相同,例如有些將「校訂必修」放在高一,但也有些放在高二;有些將加深加廣選修課集中排在高二,有些則排在高三,108之後各校的課表,差異會變很大。 2.高一主要的改變: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