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3月疫情下的臺南球場傳來振奮的吶喊聲在場上統一獅球員拚命奮戰在場外則是見到兆豐銀員工搬來一箱又一箱鳳梨用俗稱旺來的鳳梨為球隊集氣也與現場民眾一起享用香甜的臺灣好滋味不過這項活動背後最重要的意義其實是支持臺灣幫助果農。 伸援農業,吃鳳梨挺農民. 身為公股銀行龍頭的兆豐銀,一直都是各項公益活動的急先鋒,也每每總將關愛的眼神投注在在地農民身上。 今年3月,臺灣鳳梨突然面臨滯銷危機,兆豐銀立即響應政府「吃鳳梨,挺農民」活動,組成鳳梨國家隊,直接向產地在地農民採購盛產鳳梨,並將認購的50公噸鳳梨分贈社福團體與偏鄉弱勢學生,讓愛心再加乘。 除了鳳梨之外,長期以來兆豐銀也總在農業產銷失衡時支援在地農民,成為一股讓農民安心的力量。

  2. 「東片寶石村的經營理念很簡單,就是聯合起來一起打仗! 」東片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日禓指出,對比國外多採大面積、科技主導的產業模式,臺灣農村產業應以精緻化、品牌化與地產地消為發展方向,但小農受限資金與人力、農產價格又易受盤商掌控,唯有團結、才能發揮綜效與影響力。 初期盤點社區內總計22家的農產業者,挑選出川永生技農場、東寶農場、媚果園、小姜花材、丫霞菓子園、清春果園、可可寶貝及酷老頭鳳梨營,總計8家較具規模的農場,以作物種類多元、顏色繽紛宛如寶石為特色,共同集資成立「東片寶石村」,堪稱是臺灣第一個自發型的農村型社會企業。

  3. 20230210. 大路關第一代石獅公身形高大已有兩百多歲。 文字.攝影/王曉鈴. 去年聖誕大餐在屏東縣高樹鄉的鹿角蕨溫室裡享用,產地即餐桌,滿滿的田園料理裡有酪梨沙拉、南瓜熬的甜美濃湯,用最新鮮的鳳梨汁舉杯代酒。 同桌的農家大哥說,蔬果優質的因素很多,尤其是水,高樹鄉正好被劃為水源保護區。 好山好水令人羨,但得看天吃飯,與大自然搏鬥,這樣的美麗與哀愁,舊名「大路關」的高樹鄉廣福與廣興兩村最懂。 在地人淑惠姊說,大路關位於口社溪畔,自古為了鎮風止災,衍生出特殊的石獅公信仰。 乾隆年間,客籍移民以土石、糯米、石灰與稻草為材料,製作第一隻石獅公,約一層樓高,後來被稱作「獅老大」。 村民相信,石獅公能幫忙巡水源,在災難來時顯靈示警。

  4. 其他人也問了

  5. 20180924. facebook. line. twitter. 澎湖章魚亟待復育,棲地也須重建。 文/ 洪嘉鎂 圖片提供/ 澎湖海洋生物研究中心. 澎湖的章魚種類相當多,澎湖人說到章魚,他們腦海中浮現的肯定是一斤動輒千元的澎湖章魚。 這個尚未被命名,疑似為澎湖特有種的物種,每年只出現在元宵後到媽祖生之間,是澎湖人相當喜愛的水產品之一,但近年因棲地被颱風破壞、過度捕撈等問題,讓物種數量急遽降低,專家表示,延長禁捕期一周、合理捕撈,且重建棲地才能有效復育資源。 元宵後到媽祖生,為澎湖章魚重要產期. 若在臺灣提到章魚,大多民眾腦海中浮現的可能是熱炒店切片的五味章魚,但若跟澎湖人提到章魚,他們指的可是一斤動輒千元的澎湖章魚(或稱澎湖小章魚),而其他種類的章魚通常被稱為石鮔,藉此區分差異。

    • 文獻與食譜:曲折的「三杯雞」尋找過程
    • 在地的聲音:戰後臺灣的「三杯雞」
    • 結論:歧異發展的三杯雞變遷

    我記得第一次嚐到三杯雞是就讀小學時,父親帶我們全家到高雄大社觀音山的土雞城,這道菜盛在帶有些許斑駁的銀色鐵甕內,蓋子一開香氣四溢,雞肉混合著醬油、麻油與些許甜味,肉汁甜美紮實,久久無法忘懷!日後來到紐約讀書,閒暇之餘最愛到法拉盛找尋大江南北各色菜餚,發現臺菜餐館多有「三杯雞」,反之中式餐館相當罕見,心裡想著這道菜餚究竟來自何方?促使我想一探三杯雞的身世之謎! 當我著手搜尋三杯雞的起源,坊間書籍與網路資料多提到該菜餚來自江西,甚至與南宋文天祥(江西吉安人)有關,文獻多敘述文天祥被元朝士兵俘虜後,百姓感念他對宋朝忠心耿耿,烹煮「三杯雞」給囚禁獄中的文天祥品嚐,菜餚也就如此流傳下來。然而,此類說法穿鑿附會成分居多,大抵華人喜愛將菜餚與名人相互嫁接,其例時有所聞。為了考察「三杯雞」是否真源自江西,首...

    上文從傳統中國的地方志、報章文獻與食譜考察「三杯雞」的起源說。相對於此,我好奇戰後臺灣在地廚師又如何看待「三杯雞」的來源與變遷? 為此,我風塵僕僕走訪臺灣各地的資深廚師,包括國寶級臺菜廚師黃德興,他年少時曾在日治時期著名酒樓「蓬萊閣」擔任學徒,不僅廚藝精湛,同時也是近代臺灣菜餚變遷的見證人。黃師傅認為「三杯雞」的起源有兩種:第一種是「節儉說」,反映早期臺灣珍惜食材的節儉習慣,當農家察覺雞隻有恙時,會及早宰殺並以薑片、蒜頭、醬油、麻油與酒等烹飪食用,以免浪費雞肉。第二種是「麻油雞改良說」,傳統社會婦女產後多以「雞酒」(麻油雞)補身,但酒精比例高加上哺乳需求,有些婦女適應上有問題,因此有人將「麻油雞」改成「乾式」,成為「三杯雞」雛形。 黃德興師傅的說法與其他幾位資深名廚,包括臺北長春路「雞家莊」...

    總結來說,我認為戰後臺灣三杯雞的變遷有兩個脈絡,第一是戰後初期外省族群認知的「三杯雞」,他們多稱該菜餚來自江西,但仔細推敲後存在諸多疑點。首先,文獻、食譜與報章雜誌的「江西起源說」缺乏明確論述與證據。次之,若「三杯雞」真源自江西,該菜餚理應附在「贛菜」脈絡下出現,而非以單獨菜餚形式出現,畢竟戰後外省菜餚出現多以「菜系」方式出現(江浙菜、粵菜、川菜與北方菜)。由上得知:三杯雞來自江西說值得商榷,「嫁接」與「想像」成分居多。 第二個脈絡是來自本土聲音的「三杯雞」,從諸多資深臺菜廚師與養雞業者得知:三杯雞源自於傳統臺灣社會的「節儉說」與「乾式麻油雞說」,這道菜餚初期出現在一般農村家庭飯桌上,直到1970年代養雞成熟以及土雞城普及後,才逐漸為人所知。有趣的是,土雞城的普及將「三杯雞」製法「標準化」,...

  6. 在黃祈勇荔枝農園工作的三位農業師傅其中大學法律系畢業的彭俊雄今年33歲原先從事法務接觸到農業這門行業前有著一段有趣的過程。 他原本只是陪著一位從澳洲回國的同學應徵農業專業技術團,卻沒想到竟然被錄取了,因緣際會踏進農業大門,對務農產生興趣與期待。 「我打算種植番石榴,」彭俊雄說,他轉赴十餘家農場,經歷小番茄、鳳梨等作物,對番石榴的栽植特別有心得,較難的剪枝工作也已學上手,以後自行從事農務後,他會選擇所鍾愛的果樹番石榴來種植。 另一位農業師傅林運財是從中油公司退休,身體還很硬朗。 他說,雖然過去因工作關係較少接觸農業,但他決定以退而不休的心態,為這塊土地盡一份心力。 第三位農業師傅諸光遠今年53歲,從資訊業退休後,期待能在農業這塊領域,尋覓出他個人事業的第二春。

  7. 20161114. 文/ 曾竫萌 圖片提供/ 花蓮區農業改良場. 為促進原住民農產業朝六級化發展,將地產地消的概念結合原住民傳統文化,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花蓮區農業改良場與O’rip生活旅人工作室合作舉辦「布農族廚房小旅行」活動,帶領消費者深入體驗卓溪鄉南安部落的狩獵文化與有機農耕。 本次系列活動前進卓溪鄉玉山腳下的南安布農族部落,四面環山,來自中央山脈的拉庫拉庫溪滋養著部落的稻田。 族人承了祖先的山林智慧與狩獵文化,為維護當地自然生態,在花蓮區農業改良場、玉山國家公園及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的輔導下,成功轉型有機農業推出瓦拉米,不但田間的蜻蜓、蝌蚪、鳥類等動物變多了,更讓台灣特有種淡水魚「菊池氏細鯽」重現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