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就如同日本東北食通信的創刊人高橋博之所說:人只是自然生態體系中的一環,在生態系中,其實並沒有「自己」的存在,現代人在自私和無限的慾望中變得不幸福,缺乏觀察和理解的能力,也喪失了同理心、忘記如何關照他人,不知道生命的意義為何。

    • 高橋一生1
    • 高橋一生2
    • 高橋一生3
    • 高橋一生4
    • 高橋一生5
  2. 創辦人高橋博之來自日本東北岩手縣,他年輕時一直想當記者,但應徵多家媒體都沒上;年近30回鄉,看到家鄉面臨高齡化、人口密度減少、沒有年輕人想投入農耕等問題,讓他興起拯救家鄉的念頭,於是每天站在街頭賣力演講,並到處拜訪商家,第一次選舉就當選縣議員。 高橋博之手拿今年6月號刊有蓴菜專題的《東北食通信》,他認為,每次消費者與生產者透過雜誌彼此認識,就如同「相親」。 過去在東京生活的過程中,高橋博之經常感受到人與人的關係日漸疏離,對於「進食」這件事也不再珍惜與講究。

    • 蚜蟲寄生蜂的寄生機制
    • 岐阜蚜繭蜂:已被用於防治蚜蟲40多年
    • 廣三叉蚜繭蜂:寄生多種蚜蟲且成功率高
    • 蚜蟲寄生蜂和捕食性昆蟲 天敵防治會不會自相殘殺?
    • 建立蚜蟲寄生蜂量產技術 提供多元防治

    大多數的蚜蟲寄生蜂為單寄生性(一隻蚜蟲體內只容納一隻寄生蜂),被寄生的蚜蟲短時間內不會死亡,反而能存活並繼續成長一段時間(共育寄生,koinobiont)。 這是因為寄生蜂產卵和孵化後,幼蟲取食的位置是在蚜蟲的脂肪體部位,脂肪體是昆蟲儲存營養的組織,並不影響蚜蟲生存必須之生理運作,肌肉和神經系統也不會被破壞,使被寄生的蚜蟲即便死亡了仍可附著在植物上,寄生蜂的幼蟲在蚜蟲體內奪取大量養分,因而延緩蚜蟲成長發育,約在體內的寄生蜂將化蛹時寄主蚜蟲才會死亡,死亡的蚜蟲外觀呈現木乃伊化,此狀態下的蚜蟲稱為殭蚜(mummy)。 每種蚜蟲寄生蜂都有其各自偏好的寄主種類,即使是能寄生多種蚜蟲的寄生蜂,在不同寄主蚜蟲上之寄生表現也不盡相同,這是受到了寄主蚜蟲體內養分的質、量(寄主大小) 和蚜蟲本身免疫力所影響,...

    岐阜蚜繭蜂(Aphidius gifuensis)屬於膜翅目,小繭蜂科 。自1980年起,中國便有將其應用於溫室與田間作物防治蚜蟲的記載,日本亦將岐阜蚜繭蜂應用於田間防治桃蚜,已知其寄主有桃蚜、偽菜蚜、棉蚜、月季蚜、大戟長管蚜、馬鈴薯蚜、菜蚜(Brevicoryne brassicae)、麥長管蚜等。 岐阜蚜繭蜂成蟲體長約0.2~0.3公分,雌蜂一生約可產下500多顆卵,卵孵化後寄生蜂幼蟲會在蚜蟲體內發育直至羽化,其幼蟲共有3個齡期,寄主蚜蟲通常在寄生蜂幼蟲3齡時死亡,幼蟲會在蚜蟲體內化蛹,初羽化的寄生蜂成蟲會利用大顎突破蛹與蚜蟲體壁。 羽化後的雌蜂能立即交配產卵,但僅能交配一次,而雄蜂則可多次交配,交配時間持續35至55秒,已交配過的雌蜂遇到雄蜂時,會彎曲腹部拒絕與其他雄蜂交配,雌成蟲壽命...

    廣三叉蚜繭蜂(Binodoxys communis)屬於膜翅目(Hymenoptera),小繭蜂科(Braconidae)。廣三叉蚜繭蜂幼蟲共有三個齡期,在蚜蟲(大豆蚜)體內從卵發育到成蟲約需要12天,成蟲體長約0.1公分,在人工飼養環境下成蟲壽命約8天。 目前廣三叉蚜繭蜂在臺灣已知的寄主蚜蟲,包含危害超過34科84種作物以上的棉蚜、取食夾竹桃及黃花夾竹桃之夾竹桃蚜、取食蓼科的酸模蚜、危害馬鈴薯、萵苣及鬱金香的馬鈴薯蚜、取食多種水生植物的睡蓮蚜、危害小麥、大麥、燕麥、高粱、水稻、莎草、狗尾草等作物的麥二叉蚜以及危害柑橘類的小桔蚜(按:又名茶蚜)。 目前認為廣三叉蚜繭蜂寄生時最容易接受蚜屬 (Aphis)的寄主,在蚜屬上的寄生成功率普遍也較其他屬高。而在田間應用實例方面,原生於亞洲的大豆蚜自2...

    蚜蟲的天敵除了寄生性之寄生蜂外,尚有捕食性的瓢蟲和草蛉,那麼已經被寄生的蚜蟲有沒有可能被捕食性天敵吃掉呢? 答案是會的,生態學上這個現象稱為同功群內捕食(intraguild predation),指的是殺死或捕食不同物種的潛在競爭者,而以本篇文章為例,寄生蜂、瓢蟲和草蛉都是蚜蟲的天敵,都以取食蚜蟲維生,牠們互為競爭者,而瓢蟲或草蛉把蚜蟲連同其體內的寄生蜂一起捕食的現象便是同功群內捕食。 寄生蜂、瓢蟲和草蛉同樣都是能對付蚜蟲的生物防治資材,如果同功群內捕食的現象很嚴重,將導致花費金錢釋放寄生蜂的防治效果大打折扣,為了確認同時釋放寄生性和捕食性蚜蟲天敵會不會彼此影響,以及影響程度如何,有許多學者進行了相關的研究和討論。 研究學者們觀察同功群內捕食現象在不同食物鏈中是如何運作的,並歸納出一些能降...

    蚜蟲寄生蜂已經在美國、中國和日本等地發展為天敵昆蟲商品,在維持作物產量的同時成功減少了化學藥劑的用量,為因應不同地理環境及農業耕種的特性,我們目前除建立蚜蟲寄生蜂的量產技術外,也期望能進行蚜蟲寄生蜂在特定作物環境下的防治成效、與其他捕食性天敵混用的防治成效,以及蚜蟲寄生蜂對化學藥劑敏感性等相關田間研究,以提供環境友善及更加多元的防治技術。 1. 標籤 2. 天敵 3. 寄生蜂 4. 友善農業 5. 蚜蟲 6. 蚜蟲寄生蜂 7. 蚜繭蜂 8. 廣三叉蚜繭蜂 9. 岐阜蚜繭蜂 1. facebook 2. line 3. twitter

  3. 農傳媒. 20181120. 文/IFOAM亞洲有機青年論壇祕書長 李峰 圖片提供/何嘉浩. 未經過有機驗證的農產品不得宣稱「有機」,這段話相信大家或多或少有聽過,這觀念由來,是在臺灣於2007年發布「有機農產品及有機農產加工品驗證管理辦法」後開始的,目的是為了保障有機農業市場,農民通過有機驗證後,可取得有機標章及證書,也能協助消費者在選購有機產品時不易混淆。 去年公布 友善環境耕作補貼 ,特意期望讓符合有機農業精神,但未經有機驗證的農民能納入輔導;今年5月公布的「有機農業促進法」,更強調有機農業要有更多「促進」的作為,但這跟現行的有機驗證體系有何不同? 或許,我們可以先從有機農業本質及驗證目的來談,釐清差異以促進有機農業發展共識,以及有機農業為何要做驗證,與未來發展的趨勢。

    • 高橋一生1
    • 高橋一生2
    • 高橋一生3
    • 高橋一生4
    • 高橋一生5
  4. 這也呼應了《東北食通信》創辦人高橋博之先生的洞見:縫補城鄉關係日漸失衡的關鍵,是透過重塑、理解「食物」的價值與角色,讓消費者成為生產者的伙伴!

  5. 5 天前 · 關於在美濃務農的日子 今年五十五歲的蕭成龍,二 一四年從二十三年的職軍生涯退役,返鄉協助年邁父母農務,透過長輩的農耕技術傳承與多方進修,接手家中原本三甲多的土地,如今加上其他農地承租,總面積大約已逾六、七甲;同時成立品牌「成龍の蔬果」,企劃行銷、宅配等配套工作,不 ...

  6. 只是回首野柳的發展歷程,無人不同意伴隨紅線而來的觀光財,的確大大改變了野柳人的一生。 本文節選自全書第三章,自地質學出發跨越億萬年的自然造物,再到縮影百年的漁村興衰,一段交織自然與人文的旅程,重構後陸客時代的可能,可說是全書的縮影。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