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尤其是黃俊雄的「雲州大儒俠」,在民國50~60年期間,曾經在台灣掀起一片布袋戲的狂熱,如今戲裡的人物「史艷文」、「藏鏡人」、「苦海女神龍」、「怪老子」等等,仍然膾炙人口,甚至在許多地方還有布袋戲的博物館出現。

    • 雲林縣斗六市公誠里北平路102號
  2.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的建築由簡學義、陳森藤、蔡元良、聲遠等多位建築師合作,把台灣傳統建築表現得十分精美,也讓國立傳統藝術中心園區榮獲『2001台灣建築佳作獎』,從戲劇館、曲藝館、圖書館、工藝傳習所、民俗街坊、住宿中心至文昌祠、戲台、黃舉人 ...

    • 宜蘭縣宜蘭市宜興路一段366號
  3. 深坑永安居目前由二代第三房黃亦爐夫婦居住看管,地勢居高臨下,建築特色為主從分明之三合院,磚飾、石雕及剪黏更是永安居另一特色,正廳的入口有泥塑剪黏匾額「永安居」;左右石窗或水車堵等處以精美的泥塑、剪黏有「禪賢讓位」、「周文王請

    • 新北市深坑區北深路三段236號
  4. 新北市藝文中心─黃龜理紀念館. 黃龜理紀念館於民國90年成立,為新北市藝文中心一樓的常設展,以新北市資深木雕藝術家黃龜理先生之作品、獎牌、雕刻使用工具、生平與書籍等為展示重點,系統化匯整保存黃藝師投身於木雕創作的成果。. 黃龜理先生本名黃 ...

    • 新北市板橋區莊敬路62號
    • 樂天知命--布農族
    • 物質生活
    • 社會制度
    • 宗教信仰
    • 文化特色

    布農族原居住於玉山山脈一帶,是名符其實的高山原住民,人口約四萬多人,語言系統屬南島玻里尼西亞語系,體型矮小,由於長年縱橫於中央山脈,成為雄據台灣中南部且遷徙分散最廣的一族,現在分佈於花蓮縣、台東縣、高雄市、南投縣等地。 分佈 布農族由五個杜群組成,即郡杜群(isbukun)、巒社群(taki banuaz)、丹社群(taki vatan)、卡社群(takibakha)、卓杜群(taki tudu)等;在花東縱谷居住的布農族以郡杜群(is bukun)最多,分佈在台東縣的延平鄉、海端鄉,其次是巒杜群(taki banuaz),分部於花蓮縣的卓溪鄉;丹社群(taki vatan)居住於萬榮鄉的馬遠村及瑞穗鄉的奇美部落。

    為係以農耕與狩獵為主要生活,在農耕方面:族人基於小米耐寒、耐旱,能適應不良環境的特性,而做為維生的主要作物,因此產生了許多有關的粟作祭儀,重要的祭儀有:開墾祭、拋石祭、播種祭、鋤草祭、封鋤祭、驅鳥祭、收穫祭、進倉祭等。布農族依據月亮的圓缺,將一年分為十二個月,刻於木板上形成有名的布農族畫曆。在布農族有關的粟作祭儀中,祈禱小米豐收歌(pasibutbut),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一首歌,布農族人認為這首歌唱得好壞與否,將直接影響收成,所以從開始到結束,都要保持嚴肅、虔敬的心。 狩獵方面:打獵不僅是獲取食物的一種方式,更是確立生命意義、價值及維繫著氏族社會的穩定與傳承,團結與和諧的力量。

    布農族是父系社會,在傳統的布農社會裡,採行大家庭制,男女分工合作;家裡的事務,由最年長的人負責指揮,強調群體性,依從社會群體的決定,同心協力抵禦外侮,集體打獵、耕作、造屋。在傳統的布農社會裡,只有男女老幼之分,沒有階級的分別,人人生而平等,大家生活在一起,工作在一起,過著民主式的社會生活。

    布農人的生命歷程,可以說是一部實踐儀式過程的記錄,無論日常生活行事,生命中的關口,以及年中的各項活動,均以「儀式」串聯而成,如此嚴謹有序的歲時祭儀及生命禮俗的生活,其所代表的意義,是要布農人依賴生命中的節奏生活,樂天知命,活在生命的節拍中。現代的布農人已信奉基督教及天主教,在各部落裡,形成新的精袖所託。

    布農族人在台灣本土的歷史,遠較外來的族群久遠,所發展出來的文化乃是充滿叢林智慧的山林文化,以山林自然的本質為核心;以自然之音為音,以自然之味為味,以自然之色為色,所以布農人在日用器物之製造,是直接呈現器物本來的風貌,迴避刻意性的文飾雕琢。在音樂方面的呈現,是追求集體和諧的八部和聲唱法,一首「祈禱小米豐收歌Pasibutbut」的和音唱法舉世聞名。射(打)耳祭是布農人最盛大的祭典活動,每年的春耕後時節,天籟之合音就會迴蕩在花東縱谷之間,你將可以深深感受到布農人的熱情、信賴天地及樂天知命的性格。

  5. 1、捷運:搭乘捷運至台北車站,出4、5號出口或捷運地下街6號出口即可到達台灣故事館。. 2、公車:搭乘三重客運、重慶幹線、藍1、0南、0東、14、15、18、22、39、49、202、205、212、218、220、221、232、236、246、247、249、251、253、257、260、262、265、274、276、299、307 ...

  6. 手信坊創意和菓子文化館簡介. 三叔公食品創辦人陳世洋先生以承襲傳統並開創未來的理念,於2003年成立「手信坊」品牌,為商品再創新風貌。 多年來不斷往返日本向和菓子名師勝田安一拜師學藝,以不斷的創意及美感來研發製作,並豐富和果子口感及味覺層次,努力讓每項產品不只乍見令人驚豔,入口更要回味無窮。 手信坊在承與創新之間不斷地成長及蜕變,於2009年投入觀光工廠轉型,開放麻糬和糕點製程供遊客參觀,讓消費者可以近距離接觸製作過程。 手信坊創意和菓子文化館提供導覽解說和DIY製作 (需預約),讓遊客了解細膩的東瀛文化及體驗親手製作和菓子的樂趣。 文化館以鳥居、招財貓、石刻人偶、和菓子娃娃營造的日式街道迎接旅客到來,讓人有彷彿置身在日本京都的錯覺中。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