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4年5月8日 · 衛福部疾管署今天宣布,考量國內 COVID-19 疫情可控,5 月 19 日起醫療院所、老人福利機構口罩令鬆綁,從強制佩戴口罩調整為建議佩戴,等同國內口罩令全面解除! COVID-19 在 2020 年席捲全球,台灣自當年 12 月 1 日起,嚴格要求 8 大場所需要佩戴口罩。 隨著疫情趨緩,走向與新冠共存的後疫情時代,國際間陸續放寬防治措施,大幅放鬆戴口罩規定,唯國內醫療照護機構仍持續口罩令。 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今天召開「衛生福利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COVID-19 防治組」專家會議,討論是否放寬口罩令。

    • 為什麼優先選擇戶外活動?
    • 低至中等風險的戶外活動
    • 群聚型戶外活動的注意事項
    • 高風險的戶外活動
    • 拿捏安全和享受之間的平衡

    COVID-19 病毒主要在約 2 公尺的範圍內,於密切接觸者之間進行人與人的傳播。病毒透過說話、咳嗽、呼吸或打噴嚏時釋放到空氣中的呼吸道飛沫傳播。在某些情況下,特別是在通風不良的封閉室內空間中,當一個人暴露於在空氣中停留數分鐘至數小時的飛沫或氣溶膠時,病毒就可能會趁虛而入。 當你在戶外時,新鮮空氣不斷流動,分散這些病毒飛沫,因此相對不會吸入太多足以導致 COVID-19 感染的病毒飛沫。此外,如果你接種了疫苗,雖然仍可在公共場所從事許多室內活動,但如果你所在的地區每天新增大量 COVID-19 病例,比起戶外,在室內公共場所仍有較高與確診者密切接觸的風險。 因此,在自家中進行像是簡易肢體伸展、瑜伽、皮拉提斯或其他有氧運動是最安全的選擇,若是能與他人之間保持足夠距離的戶外活動,也比在室內公共...

    隨著 BA.5 疫情在全台多點散布,長距離、大範圍的移動可能有較高風險,所以你可以在居住點附近選擇許多種類與形式的戶外活動,無論是去爬郊山、造訪自然景點、在河岸步道騎自行車,還是只在家裡附近悠閒地散步或慢跑都是可行的選擇。在 COVID-19 疫情流行期間,你可以優先選擇這些低至中等風險的戶外活動: 1. 散步、跑步、徒步健行 2. 騎自行車、滑板、滑板車 3. 籃球、網球、足球、高爾夫球、沙灘排球等戶外運動 4. 爬山、攀岩、溯溪 5. SUP、潛水、衝浪、划船等戶外水上活動 6. 野餐、露營

    許多受歡迎的戶外活動都是群聚的型態,具有高度的社會性,所以在從事這些類型的活動時,你可以注意以下事項: 1. 餐廳戶外區域用餐:當天氣適合時,在餐廳戶外庭院或露台用餐可能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在不擁擠的餐廳用餐,若戶外用餐區桌子的間距適當,則在戶外用餐會比室內用餐更安全。不過請注意,與餐廳其他區域的人保持至少 2 公尺的距離,並避免使用自助式食品和飲料,在進出時洗手並用酒精消毒。 2. 野餐或露營:如果你只與同住者一起行動,那麼野餐或露營的風險很低。但如果你與沒有同住的其他親朋好友一起露營,請在空間足夠大、間隔至少 2 公尺以上的獨立帳篷中露營,並避免共用露營用品,在食物和飲料部分也盡量以公用餐具統一分配食物與分裝飲料。另外也需備妥包裝洗手液、乾洗手液或酒精消毒用品,以清潔和消毒大家經常接觸的表...

    許多人聚集在一起進行較長時間的密切接觸,則 COVID-19 傳播的風險最高,其中高風險的活動包括: 1. 大型聚會:在大型聚會或人群中,很難保持至少 2 公尺的距離,這對尚未完整接種疫苗的人來說風險最高。在這些情況下,群體越大,人們在一起的時間越長,風險就越高。婚禮、節日慶典、戶外派對、演唱會、音樂祭和遊行都是屬於這類活動。 2. 營隊活動:開放參與式的營隊活動通常是高風險的,因為參與者來自不同的地方,花很多時間密切接觸。但營隊活動主辦者可以採取預防措施,使活動更加安全。如果參與者來自同一地區,不共用物品、戴口罩、定期洗手,並在戶外度過大部分時間,保持適當距離,則營隊活動的風險可以降低。主辦者也應提醒,如果參與者在行前生病,出現 COVID-19 症狀或最近曾與 COVID-19 患者有過...

    隨著 COVID-19 疫情持續地流行,照顧好自己和周圍的人非常重要。採取預防措施,例如配戴口罩、經常洗手、不觸摸臉部、避免與確診者密切接觸,避免造訪 COVID-19 感染人數與新增病例較多的縣市地區,這些措施對於 COVID-19 重症高風險族群來說特別重要。 當然,在疫情的流行之下,做一些讓生活有價值的事情可以增進幸福感。有了正確且充份的資訊,你就可以做出深思熟慮的選擇、規劃與準備,明白如何在 COVID-19 疫情流行期間平衡對於生活的享受,為你的生活帶來歡樂。 文/孫珞軒、圖/巫俊郡

  2. 2023年2月17日 · 金山隱藏版佳餚!. 無菜單預約制鮮物料理 饕客不想公開的秘境首選. 日期:2023 年 2 月 17 日 作者: 許 筑婷. 位於金山的田園懷石饗宴「田中芳園」,堅持自然、健康原則,選用當地小農種植有機蔬果及精選金山、萬里在地農家、漁船主,當日現撈、現 ...

    • 519遊行1
    • 519遊行2
    • 519遊行3
    • 519遊行4
    • 519遊行5
  3. 2020年3月27日 · 眼部外傷引起的結膜下出血. 伴隨搔癢、發燒等其他症狀. 不斷重複發生的結膜下出血. 醫師也指出,患有慢性病的患者,血管壁容易發生病變,當 咳嗽 、便秘時出力、揉眼睛,都比一般人更容易讓眼部微血管破裂,甚至有失明危機。 因此若反覆發生結膜下出血,建議就醫檢查是否有心血管疾病、 高血壓 、 糖尿病 、腎炎、白血病或貧血等出血性疾病的可能。 另外,部分特殊疾病,如 瘧疾 、猩紅熱、 霍亂 、流感、麻疹等,也可能引起結膜下出血,務必就醫診斷。 避免讓風直接吹眼睛、充分休息,是避免出血的方法. 李光洲指出,除了氣溫關係,亂揉眼睛、搬重物、劇烈咳嗽、上廁所用力等等,都也是造成眼結膜下出血發生的原因。 建議平常透過均衡飲食、適度運動、充足睡眠、適時紓壓來預防慢性病,避免對健康造成不良影響。

  4. 2021年6月23日 · 答案是要的。 民間救護車不論載送病人是否危急皆需收費 ,在早期應該有許多人聽說過民間救護車會有亂收費或收費很貴等狀況,但 現在各地衛生局皆已有訂定標準費方式,其收費標準也依所在地不同而有所差異 。 收費項目大致可分:基本車資里程數+救護人員費用為基本費用;藥品醫材費+過路費(如:ETC)等則依實際使用情形收費。 根據規定救護車內需貼上當地衛生局救護車收費標準,在搭乘時可再次向救護車業者確認收費方式,並對照收費標準是否有費用亂收情形,若事後有爭議時可向當地衛生局投訴。 如需使用民間救護車,可查詢衛生局網站選擇合法立案之民間救護車公司。 結語. 民間救護車在知曉度雖不及 119 救護車,但在整個醫療體系是個不可或缺的角色,除可緩解目前救護資源緊張情形,在院際間轉診也是重要的一員。

  5. 2018年12月10日 · 如何預防與改善過勞症狀? 而要預防過勞所出現的各種身體與精神的疾病,除了設法減少工作時間與紓緩工作壓力外,還要做到下面4件事: 1、保持充足的睡眠: 對於工作過度勞累的人來說,維持充足而具有品質的睡眠是恢復疲勞的重要解方,同時也儘量避免破壞正常的睡眠週期。 2、均衡的飲食營養: 要確保每天固定的吃三餐,特別是早餐與午餐,畢竟適時補充足夠的營養,才能滿足工作與勞動時所需要的能量,要保持均衡的飲食與營養,尤其是勞動強度比較大的勞工,更應該補充足夠的蛋白質,包括動物性與植物性的。 3、固定的運動:

  6. 2022年5月31日 · 結膜下出血 (Subconjunctival hemorrhage) ,簡單來說就是眼睛的微血管破裂,血流到眼球和結膜之間,產生了眼睛紅的症狀。 結膜下出血一般沒有什麼特別症狀,患者除了眼白紅之外,幾乎不會有痛、癢的感覺。 只有少數的人會感到一陣輕微的刺痛或不適感,之後就發現眼白部份一片血紅,視力不會因為出血而有任何影響,也不會傳染。 通常會在 7 到 12 天內自行吸收,眼白上的血塊會慢慢散開,由血紅色轉為黃棕色到完全消失,通常不需要做特別的治療,就像瘀青也會自己慢慢好起來一樣。 是什麼原因導致結膜下出血? 過度用力: 劇烈 咳嗽 、用力解便、搬重物、有外力衝擊導致微血管破裂。 氣溫變化太大: 忽冷忽熱,眼睛的血管無法正常收縮也可能會發生血管破裂的情形。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