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為活用國內農業機械資源,農委會建置「農業機械耕作服務系統」平台( http://eoi.afa.gov.tw/ ),在全國成立14個「農業機械耕作服務協會」,首波就有2千多台農機加入服務。 農民只要上網,就能看到耕地周遭的農機具種類與業者名稱,代耕的農機主可透過定位,直接導航到工作目的地,看到工作地號與面積,大大增加媒合成功率。 有農機的、找農機的都能用,農業機械耕作服務系統上線. 「全台領有農機使用證的農機大概20萬台,其中水稻使用的曳引機、插秧機、各式聯合收穫機及乾燥機等大型農機具就佔了一成。 」農委會主委林聰賢今天出席「全臺機耕協會授旗典禮」時表示,除水稻有較完善代耕體系,其它作物的代耕需求也逐漸提高。

  2. 20170818. 文/何嘉浩 攝影/黃世澤. 對農產品自產自銷的印象,如果還停留在農民開小發財車在路邊叫賣的景象,可就大錯特錯了。 農產品整體供應鏈從生產、分級、運輸到販售,每個環節都各有專業,其模式也會隨 著經濟發展、交通運輸、生活型態及人口結構而產生變化。 隨著工商業發展,農產運銷環節出現了販運商、集貨商、批發商、零售商等,再加上傳統批發市場、物流中心、超級市場、量販店與便利商店等通路,構成了今日複雜的供銷體系。 但網路普及,再加上低溫物流、電子商務、社群媒體與行動通訊興起,對有意擺脫盤商或通路制約,而嘗試自產自銷的農民來說,不但有新選擇,也帶來新契機。

  3.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簡稱農委會)於2017年開始推動「改善農業季節性缺工2.0措施」,依不同地區的勞動力需求組成「農業人力團」,搭配區域調度來穩定農業基礎勞動力,雖然短期來看,可藉由靈活調度滿足缺口,但在部分人口衰退較嚴重的地區,長期且穩定的人力仍是主要需求。 對此,農委會也透過「農業外展服務」、「臺印實習生計畫」及「乳牛飼育業試辦引進外籍移工」等方案,改善農業中長期存在的人力缺口。 農村老化,缺工是全球面臨的難題。 (攝影/陳彥尹) 疫情過後,農業人力發展走向在地化. 今年(2020)初COVID-19(又稱武漢肺炎)大流行,為了避免因人口流動造成疫情擴散,全球各國陸續進行嚴格的邊境管制,勞動力難以跨國流動。 此舉也使進入農業生產與採收季的北半球各國面臨農業勞動力嚴重不足的困境。

  4. 20210414. 藥毒所辦理無人機術科測驗。 (圖片提供/藥毒所) 農村勞動力短缺,使用無人機進行農藥噴施需求逐漸成長,農委會藥物毒物試驗所推動無人機施藥評估及專業代噴技術人員培訓,迄今國內獲取無人機農噴雙證照代噴人員已達514名,預計明年中可望突破千人。 藥毒所進行無人機施藥安全評估作業,已驗證20種水稻用藥可達防治效果,施藥精準還可以減量使用,其中9種農藥甚至減半施用即有防治效果。 青農投入無人機農噴行列,須參加無人機專業代噴訓練,取得代噴技術人員證書,並參與民航局專業操作證測驗,取得遙控無人機專業操作證。 無人機管理制度自去年3月31日上路,迄今取得農噴雙證照人員已逾500人,農噴飛手要實際執業代噴還要加入農業法人團體並辦理登記,目前登記農噴法人團體有135個。

  5. 鄉間小路. 20200304. twitter. 文字/李怡欣 攝影/陳建豪. 想搭火車到後壁,唯有站站停的區間車可以抵達。 走出臺灣現存少數的日式木造車站,前頭用《無米樂》紀錄片主角塑造的農人與水牛雕像,看得出這裡以農為業。 跟著駐點土溝17年的「水牛設計部落」創辦人呂耀中漫遊後壁三個農業聚落——發掘土溝田邊小路的藝術巧思,在菁寮尋找傳統農人的智慧,再到仕安買包「仕代平安米」。 縱使人口外流、高齡化已不是新聞,農村依然充滿草根活力。 冬末春初,從後壁車站彎入前往土溝的小路,兩側水田邊堆放著一卷卷青翠秧苗,農人為了一期稻作已經開始忙碌。

  6. 20200607. 臺東林區管理處巡山員林易均,守護山林30餘年。 文/楊理博 攝影/林靜怡. 總是開著一輛吉普車,進出在縱谷小鎮與後山森林之間,在臺東林區管理處(簡稱臺東林管處)服務了30餘年的巡山員林易均(以下簡稱林),透過定期巡查、遠端監控、深山特勤,守護著這片伴他度過童年的山林。 縱橫山野 堅守各個勤務崗位. 吉普車沿著林道之字攀升,原本車前清晰的視野蒙上一層蒼茫,午後的水氣像個調皮的精靈,捉弄上山的人們。 然而林對這片山林瞭若指掌,車子毫不減速地往山裡駛去。 他帶著一只簡易的束口袋,裡面放著筆記本、捲尺、地圖、GPS、無線電、相機和攝影機,束口袋正面印著一雙貓頭鷹明亮的大眼睛與幾個斗大的方塊字:「這片森林我們盯著」。

  7. 農傳媒. 20210619. facebook. line. twitter. 臺中農改場研發之文心蘭電動自走式軌道搬運車,可遙控行走速度,讓花農隨車採收切花與搬運植栽,達省工之效果。 內容提供/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臺中區農業改良場 文、圖/張金元、田雲生、詹庭筑. 文心蘭盆苗搬運與切花採收相當耗費人力,長期負重搬運是常見的工作型態,作業人員常反覆進行彎腰、屈膝、過度施力及伸展等動作,容易導致四肢肌肉與骨骼傷害,同時腰椎椎間盤退化或突出等,亦是農業常見的職業傷害。 為建構良好的工作場域與省工省時的農業作業體系,藉由機械化協助人員減少反覆性的負重工作,提供機械輔助設備如搬運車輛等,以避免肌肉與骨骼等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