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 找出家中發黴的原因。當住在一樓,地毯、家具卻發黴了,先查看地下室是否積水。如果天花板有水漬,就檢查是否有管線漏水。找出屋內充滿水氣的根源,是防止室內發黴的首要步驟。
    • 立即清除積水、水漬。黴菌無水便不能生長,因此抽除地下室的積水,或修補牆壁內、樓層間破裂的水管,刻不容緩。就算只是一杯水打翻在布面的家具如沙發或床,也要在48小時之內烘乾。
    • 保持室內通風。浴室、廚房等濕度高的地方要保持良好通風,有窗戶則要儘量將窗戶打開,使空氣對流。若是沒有窗戶,則建議加裝抽風機或暖風乾燥機,比起時常動用除濕機,會省下許多金錢。
    • 使用防黴產品。家中如果需要重新粉刷時,可以考慮防黴抗菌的水泥漆、乳膠漆,傢飾布料如窗簾或沙發布現在也已開發出防黴的機能性布料,不妨多多利用。
    • 避免暴露於過敏原
    • 正確飲食
    • 運動
    • 準媽媽的責任大
    • 善用自然療法
    • 生活放輕鬆

    遠離過敏原是減少過敏的第一要件。「過敏就像個皮球,不去拍它,它就跳不起來,」台大耳鼻喉科主治醫師劉嘉銘比喻。 絕大部份的過敏肇因於塵蟎,徹底防蟎,是避免過敏的首要關鍵,尤其是幾乎會佔去你一天中三分之一時間的臥室。 例如,每隔二週以攝氏54度以上的熱水清洗床單、枕套、被套,可有效殺死塵蟎;衣服先用熱水燙過;再來,要常清洗冷氣濾網;以濕布徹底清理床鋪,避免堆積灰塵;避免成疊堆起書本、文件等。 消除屋內黴菌,也是重點。根據統計,約十分之一的過敏性氣喘病人,肇因於黴菌過敏。 台灣氣候高溫潮濕,許多建築物的水泥牆壁常出現白粉毛狀的「壁癌」,不但有礙觀瞻,也容易孳生黴菌,尤其一旦長壁癌的牆面由白轉綠或黑時,就代表你甜蜜的家,已被黴菌攻佔,這些黴菌會隨空氣飄往家的各角落,不斷繁殖,成為引發過敏的一個重要禍...

    儘量少吃加工或精製的食物,儘可能少吃糖類,避免高油、高熱量。 吃對營養也很重要。確認你吃的食物裡,是不是富含可以降低過敏機率的下列營養素:omega-3脂肪酸(鮭魚、沙丁魚等魚類)、蛋白質(包括雞、魚、豆莢類,但黃豆是常見的過敏原)、抗氧化物(水果蔬菜,例如綠色蔬菜中有維生素C,深色有色蔬菜中有β胡蘿蔔素),台大免疫學研究所教授江伯倫並建議,成人一天可攝取400國際單位的維生素E。 另外,過敏的人不要喝冰水,中醫甚至主張不要多吃涼性食物,以免刺激誘發過敏。

    適度的運動可以活化你的免疫細胞,提升第一型免疫力,江伯倫解釋。 游泳是多位醫師共同的建議。因為很多過敏病人,不見得是由塵蟎引起,而與天氣變化、早晚溫差大有關。游泳可以訓練你適應冷水、適應溫度與濕度,另方面,也可以改善你的肺活量,避免因肺功能不佳引起過敏疾病。

    「(孩子)出生前預防,才是最好的辦法,」專長小兒過敏免疫疾病的江伯倫指出。 在生產前後,有一些習慣可以降低你的孩子將來發生過敏的機率。 孕婦本身如果有過敏疾病,懷孕時還是要適當控制,不讓過敏症狀太嚴重。如果不能吃藥,就改用一些局部使用的藥物,或是請醫生開沒有副作用的藥,江伯倫指出。 有過敏家族病史的準媽媽,應該避吃花生、松子等核果類,因為這些是常見的過敏原,小寶寶不成熟的免疫系統可能會對這些過敏原過度反應,多位醫師指出。 寶寶出生後,建議餵母奶,能餵多久,儘可能餵多久。因為母奶裡有豐富的抗體,可提升小嬰兒的免疫能力。無法餵母奶但是屬於過敏高危險群的嬰兒,應該吃低過敏奶粉。 高危險群的嬰幼兒出生後,更應該注意。1歲以前儘量避免會引起過敏的食物,包括牛奶、蛋白、有殼海鮮、核果、小魚乾等。 「早期...

    如果你深受過敏所苦,除了求醫治療外,可以利用一些自然療法來安撫它。 《戰勝鼻竇炎》(SinusSurvival)作者、羅伯.艾可醫生在《NaturalHealth》雜誌中建議,呼吸系統過敏的人可以: 》保持黏膜濕潤 如果你有呼吸道過敏問題,你的黏膜大概很容易受刺激敏感。艾可醫師認為,可以使用鼻噴劑來緩和黏膜。 天然鼻噴劑的做法是:拿一個有噴頭的瓶子,到入一杯不冷不熱濾過的水,混合半茶匙的鹽、少許烘烤用的蘇打,做成噴劑。先按住你的右鼻孔,噴左鼻孔,再換邊噴右鼻孔。當你覺得鼻塞時,可以每2∼3小時使用這個自製鼻噴劑。 》利用蒸氣 如果你的過敏問題會造成鼻塞,可以一天兩次吸15∼20分鐘的水蒸氣。水蒸氣能緩解濃稠的鼻黏液以及乾燥、易受刺激的鼻黏膜。你可以坐在浴室把熱水水龍頭打開,或買個蒸氣機,吸水...

    壓力會影響身體荷爾蒙分泌,讓免疫力變差,激發各類過敏反應,所以必須學會放輕鬆生活。即使生活再忙、再累,不要忘了利用一些方法減壓,而睡眠充足、良性適度的人際互動,就是其中的方法。 另外,有過敏的人不妨養成寫日記的習慣。一旦出現過敏症狀,例如濕疹復發或狂打噴嚏,記下先前正做什麼或正想什麼,或許有助於找出引發過敏的壓力源。

  1. 2003年8月1日 · 2003-08-01. .文 / 張曉卉. .出處 / 康健雜誌. .圖片來源 / unsplash. 字級. 收藏. 分享. 李老先生得的是末期大腸直腸癌,腫瘤穿透腹壁,造成肚子上有個大傷口,分泌物多,濡濕就得換,否則會有異味。 因住院只是換藥,其他治療都可用門診解決,醫師建議採居家照護。 出院那天是週五,居家護理師到病人在北縣偏僻山區的家示範並教家屬如何換藥。 【癌症問康健】確診癌症那一刻,總是充滿未知與不安。 在開始治療前,先聽聽專家怎麼建議。 沒想到病人在星期天夜裡掛急診。 打開膿臭傷口,駭然爬出兩隻蛆蟲。 從急診室醫生護士,到隔天上班的主治醫師、居家護理師、護理主任,看到家屬的第一句話都是:「你們是怎麼照顧的?

  2. 2017年5月15日 · 林美照健檢發現「原位」 腸道手術切除近20顆腫瘤 息肉有幾種?. 要不要切除?. 66歲藝人林美照自曝去年健檢時發現大腸長息肉,數量高達20顆,其中一顆為「原位」,經過手術切除修養已無大礙,僅需每年追蹤一次健康。. 以下為原文:. 跟息肉 ...

  3. 2022年4月8日 · 2022-04-08. .更新日期 / 2024-05-24. .文 / 陳蔚承. .責任編輯 / 陳祖晴. .出處 / 康健編輯部. .圖片來源 / Shutterstock. 字級. 收藏. 分享. 脂肪瘤是極為常見的疾病,但看到「瘤」常會讓人以為是種癌症。 脂肪瘤是癌症嗎? 原因為何? 有藥膏可以治療嗎? 專家一次解答。 脂肪瘤的成因是什麼? 跟吃太多油脂或蛋白質有關嗎? 脂肪瘤目前成因不明。 皮膚科李勇毅醫師指出個可能因素: 外傷導致脂肪細胞增生. 體質或家族遺傳,李勇毅醫師表示,有些病人是手上長了10幾顆脂肪瘤,一問之下才發現家裡的人都有這樣的問題。

  4. 2021年9月17日 · 在開始治療前,先聽聽專家怎麼建議。 如果醫師說:「可以開刀切除癌症」,多半是指癌症屬於較早期階段,手術後定期追蹤,大多數病人存活期可超過5年,預後比無法手術的晚期病人好很多。 近年來有個趨勢是「先用藥,再開刀」,用化療、放療或標靶藥想辦法把腫瘤縮小,再手術。 外科手術也可用於改善癌症病人生活品質。 好比晚期癌症因為腫瘤壓迫造成血液循環阻塞、疼痛、出血等問題,可藉由手術處置改善症狀、控制病情。 又或者頭頸常需整形外科醫師加入施行做重建手術,維持病人顏面外觀完整與尊嚴。 微創手術是近20年發展最快的外科技術,僅需在胸部或腹部打幾個洞甚至只劃開1個2公分小洞,伸入器械就可完成切割腫瘤、止血、縫合等所有步驟。

  5. 2021年7月26日 · 2021-07-26. .文 / 李翠卿. .出處 / 親子天下雜誌. .圖片來源 / 照片由阿誠攝影師拍攝,由蔡璧名提供. 字級. 收藏. 分享. 十四年前,台大中文系副教授蔡璧名被診斷出罹患第三期子宮頸癌,腫瘤長達九公分,而且已經擴散至胃腸及淋巴,五年內存活率僅有二成。 因為腫瘤太大且已經轉移,無法立即開刀,必須先透過化療、放療來控制病情,之後再看情況做打算。 醫生帶著有如「生死狀」的手術同意書來告訴蔡璧名,她所做的化療、放療劑量,已經到達人體能承受的臨界點了,萬一在治療中導致腸道破裂,就必須要緊急開腹截掉一段腸道。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