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1. 車輪擋橡膠 相關

    廣告

搜尋結果

  1. 也有人說:「那時警察也沒有防暴裝備我們才可以跟防線站得那麼近。」今天雨傘仍在抵擋不過已經由5年前用以抵擋胡椒噴霧變成用來擋橡膠子彈

  2. 這次面對各界質疑交通部的應對作法是提高車輛不禮讓行人的罰鍰立法院交通委員會也迅速 初審 通過《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修正草案,提高不禮讓行人罰鍰,也恢復部分可檢舉項目、調高無照駕駛罰鍰。 修法提高罰則就能減少事故? 台灣交通安全協會 ,很多交通事故發生原因並非駕駛人有意識的違規,一味提高罰則並不會有效果; 只加重對人民的處罰卻沒有真正解決問題癥結,「似乎一直停留在中世紀的獵巫氛圍」 。 交通部在2011年起開辦「路老師」計畫,向高齡者宣講道路交通安全知識。 圖為台中市警察局太平分局為派出所志工安排的路老師宣講活動。 (攝影/陳曉威) 交通有「3個E」重要概念:執法(Enforcement)、教育(Education)和工程(Engineering)。

    • 6公里的通勤鄉道,一個夏天被撞死的動物高達四、五百隻
    • 屍橫遍野的綠島環島公路
    • 讓民宿老闆、潛水業者、觀光客都捲起袖子的護蟹行動
    • 全民協力+專家回饋+開放資料,台灣改善路死的一道曙光

    「1⋯⋯2⋯⋯3⋯⋯」郭建政放慢車速,慢慢數著地上被壓扁的動物屍體。這條南崁到林口,長約6公里的山區小路,是他騎機車上班的必經之路,以前他總是把油門催到最底,以時速八、九十的速度穿梭在山路,急急忙忙地趕赴上工。 直到某天,他發現路上有一條死掉的蛇,引起他強烈好奇心。 「有一次很怪,看到路上竟然有死掉的蛇。我就開始慢慢數,發現好像蠻多的欸,有時候一天可以發現七、八隻死掉的蛇!」郭建政說,他常常到這條山路周邊的步道健行,很少看見動物。所以當他發現,每天有這麼多死於車禍的動物時,真的非常驚訝。 驚訝之餘,他想到:「到底有多少生物生活在這裡?」為了解答,郭建政開始有了每天數屍體的習慣。上班數,下班也數,車速從80降到40,自己當起「路殺記錄家」。 郭建政默默記錄兩年後,因緣際會下,在網海裡發現「路殺...

    駕駛無心造成生物死亡的狀況,也發生在觀光勝地綠島。 綠島生態很獨特豐富。每當清晨與黃昏,環島公路總是爬滿寄居蟹、蟾蜍等生物,路上、樹上也常見台灣特有種「斯文豪氏攀蜥」,就連現在珍貴稀有的椰子蟹,也會現蹤在綠島各處。 但自從20年前,綠島大量引進觀光客後,生態開始變化了。大量生物被路殺,椰子蟹甚至被抓來食用。「觀光客都走後的週一最明顯,你到環島公路上去看,只能用屍橫遍野形容。」20年前擔任導遊,綽號「山豬」的呂縉宇說,舉凡螃蟹、蜥蜴、蟾蜍、蛇等都是路上會出現的屍體。 呂縉宇不是唯一察覺到此事的人,身為第六代綠島在地居民的林登榮,看到觀光導致生態浩劫很心痛,決定站出來跟公部門溝通,希望改善路殺狀況,但當時並沒有得到正面回應。 「2004年發覺路殺很嚴重,可是我們拿不出任何數據跟公部門說明,也沒辦...

    但要保護當地生物,靠志工力量遠遠不夠。真正讓當地業者和觀光客加入生態保育的行動,源於林登榮3年前PO上路殺社的幾張照片。 2013年的7月,林登榮依慣例早起到路上巡視,當行駛到石朗到朝日溫泉這條遊客往來頻繁的道路時,發現地上佈滿大量咖啡色的圓點,近看才發現是一隻隻被壓扁的奧氏後相手蟹。棲息在綠島的奧氏後相手蟹,每到農曆5~9月底,就會從靠山側的棲息地,跨越馬路到海洋中產卵。沒想到遇上了早起泡溫泉、看日出的遊客們,命喪輪下。 那天,總計共有2,247隻奧氏後相手蟹,在短短100公尺中失去生命。 「成群的奧氏從靠海側湧上馬路,我護送不及,眼睜睜看著機車和汽車輾過奧氏厚相手蟹,發出卡、卡的破碎聲。在機車陣中護送螃蟹過馬路,有時還會誤踩躲向腳下的螃蟹,整個心揪在一起。」林登榮形容當時的狀況。 事後他...

    至今,綠島的公益旅行,已經成為路殺社實踐公民科學的典範。讓群眾從線上的資料蒐集,落實到實際行動。 「把護蟹行動變成套裝旅行,遊客不但可以學到很多環境教育的知識,又可以兼顧當地的經濟。」路殺社社長林德恩說,要保護物種必須依靠在地居民自發性的行動才有可能,改善當地居民對物種的友善度,他很樂見綠島發展出兼顧保護物種和經濟的觀光模式。 未來,林德恩還想將「公益旅行」的模式,推廣到台灣本島。目前規劃在雲林古坑的斑龜路殺熱點,與當地政府與學校洽談是否可認養路段,並設置生態廊道幫助烏龜們過馬路。 路殺社成為台灣改善路死的一道曙光,除了公民協作力量大,它獨特的運作模式也成為社員們持續貢獻的動力。 郭建政說,他從一個生物門外漢到現在可辨識數十種蛇類,全因為路殺社這個「百科全書」。社團裡潛藏很多CSI等級的各類...

  3. 2023年8月28日 · 自行車. 綠色運輸. 行政院曾於2006年推動「千里自行車道,萬里步道」,目標將台灣打造自行車友善環境,國家發展委員會也於去年發布「 2050淨零排放路徑及策略總說明 」宣布台灣淨零碳排決心,提出各方面的行動計畫,自行車也成為低碳交通重要的一環。 這些願景描繪了美好的永續未來,但觀察目前的道路設計,政府真的重視自行車道嗎? 4大自行車道設計問題,讓腳踏車難以成為台灣人通勤選擇. 筆者在去年(2022)有幸到荷蘭烏特勒支大學(Utrecht University)攻讀為期兩年的永續發展碩士,有機會接觸歐洲各國的文化,第一個備受震撼的部分就是荷蘭的自行車環境。

  4. 第一時間傳回壞消息前4節車廂嚴重扭曲尤其是車頭的第8節車廂現場遺體多有殘缺數人已明顯死亡。. 現場救難人員描述,研判太魯閣號可能在遭工程車撞擊後,車體直接再撞擊隧道內壁,造成車廂嚴重受損,也讓車內乘客受到嚴重撞擊。. 根據中央災害 ...

  5. 2023年8月27日 · 「山道」兩字來自於日語,如字面意思就是山上的路。 「猴子」則是源於台灣車圈的流行用語。 為什麼叫做猴子? 因為機車在過彎的時候需要壓低車輛傾斜的角度才能過彎,根據騎士的騎乘姿勢,又有外傾、同傾、跟內傾的姿勢。 其中,身體大幅度側掛的內傾姿勢,俗稱側掛或卡普(源自英語的彎道curve),是賽車場上常見的主流姿勢,因為可以將身體的重心放置於彎道內側以抵抗離心力,藉此達到更高的彎速。 賽車手在側掛時經常會打開內側的腳,用膝蓋位置的滑塊摩擦地面,用以測量車輛傾角,避免車子用完傾角(over lean)而摔車。 側掛雖然可以高速過彎,因為重心轉換不如一般同傾過彎來的迅速,騎士對於路況臨時反應會更慢,在安全駕駛觀念裡,屬於賽道專用、公路禁止的騎姿。

  6. 2022年7月7日 · 科學. 交通. 由機車路權團體號召,一場名為「 交通解嚴大遊行 」即將在7月9日登場。 除了要求解禁44年禁行機車的忠孝西路,已事先獲得台北市府同意年底前開放外,遊行還包括:「全面塗銷內側車道禁行機車」、「取消機車強制兩段式左轉」等五大訴求。 近兩年,這群平均年齡不到30歲的機車騎士透過街頭抗議,論述機車騎士人身安全,開始讓公眾注意台灣道路設計的問題。 他們爭路權的背後,其實也是發動一場道路規劃的交通革命,在台灣實施長達40多年的現行規範後,終於敲開與公部門對話、改變的可能。 去年(2021)聖誕夜,10多名白牌機車騎士戴著全罩式安全帽在新北市板橋縣民大道和新府路口,4個機車待轉格中不停地待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