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1. 雷射近視 相關

    廣告
  2. We Provide Advanced LASIK Technology. The Doctor's Choice for LASIK. Over 2.3 Million Procedures Performed. Advanced LASIK Technology.

    OHDublin6670 Perimeter Drive
    • Affordability

      Financing Options Available

      Payment Options For Your Budget.

    • Am I A Candidate?

      18 Years or Older? In Good Health?

      Better Vision Could be Yours.

搜尋結果

  1. - 報導者 The Reporter. 真的假的? 雷射筆發明和愛因斯坦有關? 8月初, 香港浸信大學學生購買10隻觀星用的雷射筆,被香港警方逮捕 ,引起反送中運動又一波爭議更讓雷射筆突然備受關注。 雷射光對人體有殺傷力嗎? 又是誰發現與證實了雷射光? 讓我們從科學專業的角度來了解這道「20世紀最重要的一道光」。 從人造紅寶石獲得人類第一束雷射. 最早提出「雷射光」概念的人是大名鼎鼎的 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 ,他在論文中已經預測了「受激放射光」(Stimulated emission)的特性,只是當時技術仍不足以在實驗室中證實。

    • 影像載體的探討:後設攝影
    • 雜訊的流變狀態
    • 量子力學的革命:隨機、不穩定、不確定
    • 波與粒子的互補運作
    • 個人與集體的記憶政治
    • 小結:形式化的危險與抵抗的可能

    一般來說,我們在看照片時通常會穿透照片,看到照片中的內容(比方說自己的自拍、美麗風景等等之類),然而李浩卻對這種「透明性」質疑,他更多是將照片回返到自身的物質性載體。因此,我們看到的不再是關於「照片的內容」,而是「照片的照片」,也可說是「後設攝影」。 那麼,這種「後設攝影」的行為又要如何發生?李浩透過有如前作《重複的機制》的強迫症方法,不斷的透過各種重複的儀式行為(有如強迫症般),激進的逼顯攝影的載體。比方說,在螢幕拍攝照片後上傳雲端(轉換螢幕載體後)再次拍攝螢幕、影印機重複掃描同一張照片、以及用手持掃描機掃螢幕等等,都是讓攝影不斷地回返到它自身的「媒介」狀態。

    在我看來,這些雜訊很大程度干擾了我們對照片的「同一想像」──我們總是理所當然的認為照片應該如何再現現實的制約想像;這些雜質逼顯出照片最激進的「本體」。而這種本體也非某種固定不變的同一本體,而是透過隨機的方式不斷跳耀、閃爍、互相碰撞的「流變本體」。

    說到「本體」,物理學背景的李浩,也透過量子力學作為《我看見我讓我看見他》的基礎,進而跨越「攝影/藝術/科學」之間涇渭分明的界線,並在「中間」不斷擺盪。值得一提的是,當我們聽到量子力學時,總是很容易跟某種宗教、故弄玄虛、談神祕的精神狀態等等搞混。然而,李浩卻是以「硬科學」的方式來談世界的樣貌,而非上述提到的那種玄虛狀態。但,也是因為「硬科學」加深了觀者理解作品的門檻。假若我們沒有量子力學的先備知識,單純直觀看李浩作品也會少了一些概念上的振盪。

    關於波跟粒子,我們也能在李浩的照片中看到大量的這「兩種狀態」。比方說前述的山海風景瀰漫的高ISO粒子,經過手持掃描機掃描螢幕後的波浪模糊、不斷重複影印老照片(粒子)的凹折狀(波型)等。在在的呼應了上述的狀態,而我們也不能單純分開看這些照片,而得將它們合併共存觀看。 有趣的是,李浩也在展場重演了雙狹縫實驗。在波的部分,他在展場中做了「投影片、實驗水槽等疊加」的實驗裝置。在當中他透過震動儀來讓水波不斷震動,並投射出水波震動的畫面,重疊在老照片以及幻燈片的照片上。關於粒子的部分,他則是透過單束雷射光直射展場,而我們仔細觀看的話,也能看到在雷射光中散布的空間粒子(灰塵等)。上述種種複雜的實驗又或是李浩作品的狀態,都讓我們意識到世界是透過「粒子與波的基本元素組成」。

    儘管「唯物的世界」是由波跟粒子所交織而成。但李浩也同時考慮「意識的問題」,又或說是關於我們「記憶的問題」。這同時回返到他個人的家庭老照片,然而他卻不正面展示這些照片,而是讓我們看到照片的背面,於是觀者只能看到這些照片的背面痕跡,而無法直接看到這些照片(有趣的是展場中那張模糊又波狀的家庭老照片也是不清不楚)。 這些老照片也讓人想到集體與個人記憶之間的關係。到底什麼是照片?照片能被更改嗎?更改後的記憶還是真實的嗎(有如電影《銀翼殺手》對記憶的提問)?我們的集體記憶是如何被權力所控制? 在我看來,我們的記憶並非連續的線性結構;而是碎裂、片段、充滿隨機性的交織。而這種隨機性,也跳脫了權力者的掌控(他們往往希望歷史或記憶是單一的宏大敘事),打開了另一種未被安排好的全新可能。換句話說,李浩作品當中的隨機...

    李浩這次的展覽,乍看下有許多「山與海的日常環境」跟「個人/集體記憶的辯證」,他的操作手段則是透過不斷的「重複儀式」,實驗性的逼顯「影像的物質載體」,進而對照片的透明性提問。當然,最後環扣一切的最基礎理論是量子力學。 然而,過多與複雜的探討讓展覽過於發散,假如我們不了解上述的複雜內容,那麼照片也很容易停在「絢麗吸睛的實驗形式」。那麼,我們要如何逃逸這種形式主義的可能呢? 在我看來,我們與其注意影像的形式,不如考慮這些影像如何對我們產生作用,又或是這些影像的運作方式(李浩儀式般的重複與差異)。而作品所提供的多種疊加現實的可能性,也逃離了固化形式的想像侷限。比方說,放在展場最後的錄像裝置,則是透過鏡淵反覆映射的方式,快速折射出整個展覽的影像作品,並配合人類第一次用電腦模擬出人聲演唱的〈Daisy ...

  2. 2022年9月19日 · 《報導者》自2021年末開始記錄團隊工程,透過9個月的影像紀錄,帶你看見工程背後眾人的心血結晶。 地震是人類最難征服的天然災害,人們無法「阻卻」地震發生,但科學家持續努力開創觀測地震的路徑。 靈敏性高、連續性強的光纖地震監測,就像在地殼置入「神經」,感測地層脈動,能成為全球地震科學最先進的工具。 但是,光纖要埋在哪裡效益最高?

  3. 2021年10月16日 · 在COVID-19疫情爆發之前,新湧入的難民、移民與當地人的緊張關係,就已達到臨界點。 面對堪比「即將爆炸的火藥桶」的情況,地方當局呼籲進入緊急狀態。 那是在2020年的3月2日。 在同個月月底,薩摩斯(Samos)島和列斯伏斯(Lesbos)島因為COVID-19而實施封城,然而本已骯髒、如中世紀般且 幾乎沒有任何清潔用水、電力和醫療服務的環境條件 ,並沒有得到改善。 尋求庇護者在這些島上的營地中被嚴格封鎖了5個多月,他們在緊急精神健康危機中倖存了下來。 馬格蘭通訊社攝影師恩利.卡納伊(Enri Canaj)一直在記錄希臘群島難民和移民的情況,目睹他們在難民營中生活的惡化:

  4. 2023年6月5日 · - 報導者 The Reporter. 用「耳朵」觀影、賞劇、逛展:明盲共融的口述影像怎麼做? 在提供「口述影像」服務的戲院中,視障者戴著專用耳機聽旁白說明劇情、畫面,和明眼人坐在同一影廳觀影、共享樂趣,專家稱為「明盲共融」。 (攝影/陳曉威) 「雖然沒看過張孝全的臉,但他的聲音好有磁性」、「我更喜歡劉德華的聲音,以前我還在電視上看過,濃眉大眼,超帥」。 全台灣最繁華的台北市信義商圈,一群觀眾搭著彼此肩膀,手持白手杖,在影廳外排隊等待入場,興奮討論觀影經驗。 他們是熱愛電影的視障者,用耳朵「聽」過無數電影。 去年(2022)11月4日起,國片 《罪後真相》 成為台灣第一部搭配口述影像服務首映的電影,首週全台共有53場「明盲共融」場次。

  5. 被譽為20世紀最重要的攝影師之一。. 1912年在布達佩斯証卷交易所工作的柯特茲,買下了第一台相機開始拍照。. 早期拍攝一系列匈牙利內戰的珍貴照片,有別於一般捕捉戰爭殘酷畫面,柯特茲特別選擇捕捉許多士兵的生活面與情緒轉換。. 柯特兹對現代摄影的 ...

  6. 細胞治療4大問:它能成為癌症新希望嗎?. 治療費用、風險與挑戰有多少?. 病人抽血後,在細胞製備所分離、培養細胞、經過品質檢驗後,再送回醫院供病人治療使用。. (攝影/林彥廷). 細胞治療被視為癌症與重症的新希望,但細胞治療發展多時,由最早的 ...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