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美國科學家很快就將孟德爾的發現和達爾文的理論應用於育種希望選育出更優良的玉米和小麥品種。 他們將特定性狀加以分離後再結合,選育出生長速度更快、產量更高,且具有抗蟲性的作物。 雜交玉米種子及矮化小麥與水稻品種的發明結合農藥和肥料,共同推動了典範移轉,於是發生所謂 「綠色革命」 (Green Revolution)。 農業技術的改變帶來生產的飛越成長,但人類社會的資源分配問題並未同時有根本性的改變。 圖為乾燥蔬菜塊的黑白照片。 圖/© Amanda Little|出自《明天吃什麼》 © 臉譜出版 2021. 接踵而來的是農業生產力的氫彈級大爆發,在二戰結束後50年,全球糧食供給量躍升百分之兩百,而全世界人口也隨之增長逾一倍。 工廠化農場收編家庭農場,化石燃料開始成為農業所需能量的來源。

  2. 20180327. 文/ 林慧貞 攝影/ 黃世澤. 衛生紙價格之亂引發消費者搶購熱潮,也牽引出臺灣木材長期依賴國外、難以掌控價格的窘境,為了提升現在不到1%的木材自給率,2016年農委會曾委託林業試驗所進行「林業振興計畫」,希望5年內國產木材能達到3%,除了調查人工林,林試所發現,臺灣219萬公頃森林中,竹子就佔了11%,要提升木材自給率,勢必不能忽略竹產業。

  3. 林孟寬. 文字/郭正偉 攝影/吳尚鴻. 「很多人都說,吃過這顆絲瓜就回不去了。 」瓜農林孟寬介紹辛苦育成的水果絲瓜掩不住滿臉的笑意與自信。 他伸手觸摸檢視懸在瓜架的圓胖絲瓜,映照正午日頭,煥發出清澈綠光。 這顆難得能生食的水果絲瓜,嘗起來鮮脆輕甜;原本絲瓜特有的厚重瓜味變得若隱若現,甜度堪比水果,是近年蔬果市場裡饕客搶購的嘗鮮食材。 採訪前一日颱風剛過,氣象預測接下來幾日雲林大雨機率偏高。 一路戰戰兢兢祈禱好天氣的我們,甫抵達林孟寬的「小紅蕃農場」,夾在雲雨之間的日光即不早不遲輕輕滲出,幸運! 跟著林孟寬一起駐足藤、葉攀生的絲瓜棚下,視線向外拉開,才發現整座網室沾染著一層亮晃晃的微光,或大或小的水果絲瓜一顆顆懸垂,場面接近魔幻。

  4. 因應氣候變遷對農業的衝擊及可能影響糧食安全,進而需要科學化農業實作管理,內含涉及氣候-作物-土壤-肥料的交互關係,〈因應氣候變遷作物科學化管理〉一文擬於《豐年》雜誌分別用3篇文章進行說明,包含第一篇〈農業實作的誤解觀念及做法〉、第二 ...

  5. 鈺統食品總經理謝孟甫也表示目前臺灣各大食品公司幾乎都已經跟進追蹤追溯制度但很多中小企業還沒有登錄資料原因在於其內部數據資料未建立完整的系統化制度很容易與上下游廠商的資料兜不起來政府怎麼協助中小企業在資源有限情況下落實追蹤追溯管理是未來要繼續努力的方向。 國立海洋大學食品科學系教授張正明解釋,追蹤可以分為業者公司的內部追蹤,和企業之間的外部追蹤。 前者牽涉到食材加工前後的製成率、批量及單位,相當複雜,「有時候進貨原料的單位是一隻魚,加工後卻可能是一片肉」,如何設定登錄項目是一大困難,需要慢慢建立每個行業類別的追蹤制度。 外部追蹤則是物流之間的紀錄,通常會透過會計紀錄連結起來,相對容易,但食材運送過程的冷鏈管理技術仍不純熟,也是可能導致食品衛生問題的一大風險。 加工魚廠生產作業線。

  6. 20221123. 臺灣可可結合現代技術,發展出從可可豆仁、豆膜、豆殼到果殼為材料的創新循環經濟。 (攝影/王冠傑) 文.圖/陳昶源 財團法人工業技術研究院中分院副工程師. 周子妤 財團法人工業技術研究院中分院副研究員. 近年來臺灣南方土地上孕育的可可漸漸打開知名度,在生產巧克力的過程伴隨著大量格外品(常規外但品質無虞的產品)及廢棄物,工業技術研究院團隊(簡稱工研院團隊)運用了多項技術試圖解決問題,將可可格外品轉化為具功能性、易於保存和利用的創新原料,讓原本沒有作用的可可廢棄物找到新的發展方向,達到可可全果利用零廢棄的目標。 可可樹為熱帶常綠小喬木,栽培地區主要分布南北回歸線間,故臺灣高屏地區是可可栽培的最北限界。

  7. 20180118. 內容提供/ 苗栗區農業專訊 文、圖片提供/ 林均、盧美君. 家蠶(Bombyx mori L.)為大家所熟知的經濟昆蟲,許多人童年都有飼養家蠶的經驗及回憶。 隨著分子生物研究的崛起,家蠶不再只是自然科學課程的一個章節,而是足以改變人類未來生活的小型蛋白工廠。 家蠶為高蛋白產能的昆蟲,成熟的蠶會結繭製造大量的絲蛋白,負責產生絲蛋白的絹絲腺,自家蠶孵化到成熟增加了16萬倍的重量,佔熟蠶體重的40~50%。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