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農友種苗今年與農民契作「Miniball」,包括嘉義縣4公頃、高雄市1公頃;預估以每周500至700盒限量供應「全家」門市。志指出,「全家」是目前「Miniball」唯一銷售通路,各門市鋪貨數量會視訂購情形而異,市場反應佳,公司後續將持續擴大生產面積。

  2. 崇評剛投入農業時,是採行慣行耕作,後來在雲林縣農民大學同學黃謙一、楊素琴夫婦的支持下,轉為執行產銷履歷。 黃謙一、楊素琴夫婦經營農緯果菜行,曾因收購的蔬果用藥超標,而被連續開罰18萬元,此後寧可少收購一些,也要與信任的農民合作,潮農天團便成為密切合作夥伴。 產銷履歷在經營管理上帶來的優勢為何? 方澤強說得直白:「為了省錢啊! 因為有詳細的紀錄,才會知道怎麼對症下藥,甚至進一步在問題發生前就做預防。 」陳政宏補充:「(沒做紀錄的話)直接問老人家他們也只能憑經驗回答,問農藥行他也不會去你的田看,你跟農藥行說有綠色的蟲,他又不知道是甜菜夜蛾或小菜蛾,就兩種藥都賣你,你也是多花農藥錢。 你不要看一支農藥3、400元,像我們面積大的話累積起來也是很可觀。

  3. 20230916. 薄荷是居家園藝良伴,除了各種食品、日常用品的應用,機能性也受重視。 (圖片來源/ Rens D on Unsplash ) 文、圖/桃園區農改場臺北分場 助理研究員 陳怡如. 薄荷特殊的清涼和辛香是大家熟悉的風味,很多生活用品如牙膏,或是食品用之冰淇淋、口香糖,幾乎都有薄荷口味,更不用說提神醒腦用的薄荷油或薄荷棒。 近幾年也因為疫情的影響,大家再度關注起薄荷這種香草植物。 其實在《本草綱目》中,敘述薄荷「味辛、性涼;辛能發散,涼能清利」,具有消風散熱、幫助消化等功效。 而在現代醫學上,薄荷不只因具有大量酚類化合物而有抗氧化潛力,也因為具有抗菌、抗發炎、抗肥胖和保護心臟等多種有益健康的特性,以及預防癌症發展等功能,而更加受到重視。

    • 兼顧產地文化與環境生態
    • 俚語中的臺灣漁業文化
    • 吃不到白鯧?不如多吃養殖金鯧
    • 烏魚煮米粉
    • 金蔥九孔
    • 滷花枝
    • 醉蝦

    2017年11月,行政院農委會林務局舉辦「借鏡國際里山、里海倡議: IPSI-TPSI 交流工作坊」,委託東華大學邀請聯合國大學永續性高等研究所(UNU-IAS)研究員姚盈芳分享日本里海倡議的作法。 其實「里海倡議」的概念乃是延續《生物多樣性公約》2010年締約方第十屆大會所通過的「里山倡議」而來, 皆是為維繫「社會— 生態」地景與海景(Socio-ecological production landscapes , SEPL),同時重視經濟面、文化面與自然面的永續發展理念。國立宜蘭大學也緊接著在12月初,舉辦了「大里山生態農業—從山到海的食物旅程」食物論壇,也邀請徐承堉於論壇中分享「負責任的里海海鮮」。 徐承堉認為:「里海是個新名詞,但卻是工業時代之前的舊生活方式⋯⋯簡單地來說,就是靠山吃...

    「雖然常有人說臺灣沒有漁業文化,只有海鮮文化,但是在1949年以前臺灣的文化跟漁業是息息相關的。」徐承堉從許多臺灣俚語去追溯那一段與漁業發展息息相關的歷史。 諸如「囝仔人食毛蟹興講;老伙啊食毛蟹講無效」,說的就是螃蟹兩隻像管子(臺語音同「講」)一樣的螯,用來比喻人愛講話(喜歡吃那兩隻螯),還有講不聽(吃不動那兩隻螯) ;另外像「一工掠魚三工曝網(一天捕魚三天曬網),是因為過去的網子乃棉紗製作,非常昂貴,若不連曬個三天以上,肯定沒多久就會爛掉。但如今已經沒有漁民使用棉紗網,這句話倒是被廣泛用來指責人偷懶。 那一段鼎盛的漁業文化至今保存在臺灣社會的俚語中,勾勒出人、產業、文化和海洋環境的息息相關。「只是1949年之後,臺灣的社會經歷了巨大的變化,從一個里海的社會轉成為一個拒海的社會。近年來臺灣想...

    臺灣有所謂十大名魚: 一午、二紅衫、三鮸、四馬加⋯⋯,其中的「紅衫」就是金鯧,但因為野生金鯧數量已經很少,現在大部分已經是人工養殖。過去受到1949年移民文化的影響,臺灣人開始在過年食用白鯧,主要取其「昌盛」、「昌隆」的諧音。但白鯧屬於中國大陸北方的魚類,捕撈數量少,也不適合養殖,若是以地產地消及永續海洋的概念來講,還是應該食用適合臺灣氣候,且資源回復力強的養殖金鯧。

    烏魚是臺灣沿海和島內溪流常見的物種,尤其淡水河流域至今還有大量烏魚,區分為3個主要系群,有洄游的和不洄游的。從明代以來,烏魚就是漁民穩定經濟的來源,是地產地消的重要食品,因此留下許多與烏魚有關的俚語,像是「海水烏卡贏雞腳庫」或「冬至烏肥過豬腳庫」等。 烏魚因為數量多,食用烏魚對海洋永續的衝擊較小。目前臺灣食用烏魚不採取人工繁殖,仍可透過捕撈野生魚苗來養殖。烏魚適合燉補、清蒸、煮湯、香煎、紅燒及燒烤多種料理方式,冬至烏剛好可以在過年食用,嚐起來特別美味,正所謂「搶搶滾,烏魚煮米粉」,是兼具文化意涵和熱鬧年味的一道海鮮年菜。

    相較於文蛤、蜆仔、牡蠣等在臺灣容易捕撈的雙枚貝,屬單枚貝類的九孔算是比較少吃到的貝類海鮮。臺灣比較適合養殖九孔的氣候風土主要在北部和東北部海域,種類屬於雜交種九孔,抗病性較強。 目前九孔幾乎都是在地養殖,可以地產地消,無須進口,符合里海倡議的概念。此外,抽取海水方式養殖,也不耗費珍貴的水資源,有其保護環境的意義。因為數量少,屬於比較珍貴的高級貝類,平常不容易吃到,適合用來營造年節氣氛。

    花枝是一年生的野生物種,每年春天出生,到冬天過後產卵繁殖,然後像大多數頭足類生物一樣,生產之後就死亡,生態位階低而復原快。臺灣的北部沿海、東北角,以及澎湖一帶都有花枝。但是市場上的花枝多半為進口,而湧升的花枝則全部來自澎湖在地近海漁船捕撈。選擇花枝作為年菜主要是因為花枝到了冬天剛好已經長大,並取其「花」的發音類似「發」的諧音。

    煮熟之後紅通通的蝦子,長久以來是廣被喜愛的一道年菜,尤其它容易料理,過年時只要和一點酒下去煮成燒酒蝦,很快就可以吃。 臺灣雖然仍然有紅尾蝦、斑節蝦等野生蝦子,但數量已經很少,人們吃的蝦子普遍是外來種白蝦,且90%是由國外進口。合作社的生態蝦採用多物種混養,另外也考量環境負載量,控制養殖密度。由於白蝦生長期短,生態位階低,且採取在地養殖方式,也符合里海倡議的概念。 (本文轉載自《綠主張》月刊,2018年1月,171期,原文標題為〈里海倡議.永續海鮮年菜〉) MSC是國際組織海洋管理委員會(Marine Stewardship Council, MSC) 推動的環保海產食品標章,以「可持續的魚類資源、對環境的影響最小化、有效的漁業管理」為三大核心原則,對符合海洋永續經營標準的野外捕撈漁業,授與M...

  4. twitter. 文字/李怡欣 首圖攝影/汪正翔. 原本沒味道的咖啡生豆,為何可以沖煮成散發花果、焦糖、可可等香味的咖啡? 其中關鍵正是「烘豆」,淡綠堅硬的生豆烘焙後會變得焦脆、香氣更濃郁。 為什麼咖啡豆會有這些變化? 在實作之前,先從「烘焙曲線圖」理解豆子隨溫度的轉變,並從科學角度究其原因。 此烘焙曲線圖與反應溫度為參考範例,實際情況會受生豆重量、含水率、烘焙機器、天候等因素影響。 脫水期 咖啡豆由綠轉黃,聞得到淡淡青草味. 入豆初期,爐內溫度會因生豆吸熱先下降,到回溫點再上升。 生豆的含水量為8%到14%,隨著溫度升高,水分會逐漸變成水蒸氣,原本堅硬的咖啡豆軟化、體積膨脹,葉綠素流失導致顏色由綠轉黃。

  5. 20180926. 今年高雄147號一枝獨秀。 文/郭琇真 攝影/謝佩穎. 一年一度的稻米達人冠軍賽今天出爐,今年風水輪流轉,往年的常勝軍米種「桃園3號」僅佔臺灣有機米組亞軍一席,2008年才育成的高雄147號在今年大獲全勝,不僅包辦臺灣好米組冠、亞、季軍,也拿下有機米組的冠軍,六席得獎名次就佔了四席。 延續去年氣勢,今年得獎者也以花東米居多,評審分析主要是花東一帶受氣候影響較小,沒有被颱風、熱帶低壓掃到,再加上參賽者盡心努力,可說是眾望所歸。 高雄147一枝獨秀. 稻米達人冠軍賽今年邁入第15年,分有「臺灣好米組」及「臺灣有機米組」兩組別,吸引全臺超過800位稻農參賽,歷經鄉鎮賽洗禮,最終篩選出20組稻米進入冠軍殿堂比拚,競爭十分激烈。 評審評比米粒外觀性狀,包含光澤、飽滿度和均勻度。

  6. 20221216. 沈秀琴(右)憑著天生的好手藝,做出大受歡迎的滷味熟食;媳婦魏秀雲一同經營攤位20幾年,是沈秀琴的最佳夥伴。 文/張天文 攝影/林焮堯. 走進新市市場,很難不對市場明亮整潔的環境印象深刻,幾乎看不出這是一個設立了30年以上的傳統市場。 這裡的攤商們同心協力,讓市場多次獲得經濟部綠色市集與優良市集四星認證。 對在新市市場經營阿燕滷味、並擔任市場自治會長的沈秀琴來說,比起她曾獲得全國滷味比賽冠軍的美味滷味,市場獲得肯定,是她更加在意的事。 在地經營40年,天生手藝滷出第一名. 沈秀琴在新市販賣生鮮雞鴨40幾年,原先是先生在養鴨,她在永安宮媽祖廟邊試著自己殺幾隻鴨子來賣,結果客人反應不錯,就開始專心擺攤。 民國77年市場興建完成,便搬遷進市場做生意至今。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