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3年3月30日 · 2023-03-30. .文 / 王興. .責任編輯 / 陳祖晴. .出處 / 康健編輯部. .圖片來源 / Shutterstock. 字級. 收藏. 分享. 鷹嘴豆是什麼? 鷹嘴豆(英文 Chickpea)在歐美被稱為超級食物,它從中亞紅到歐美再到亞洲,火熱全球的原因,不外乎就是它豐富的營養價值。 鷹嘴豆的形狀尖如鷹嘴,台灣有稱雞豆、雞心豆、埃及豆、馬豆等,台灣相對少見,但在有機食品店或雜糧穀物店仍可以看到它。 鷹嘴豆產地: 原產自土耳其東南方,是古老的食物,人類食用鷹嘴豆可追溯至西元前7500年,今日印度與巴基斯坦佔全球約80%的產量。 台灣種鷹嘴豆: 鷹嘴豆屬於耐旱作物,喜歡高溫乾燥,台灣不易栽培種植,因此採用進口相對價格較高。

  2. 2020年7月24日 · Draw-in呼吸法的全名是Abdominal Draw-in Maneuver(ADIM),這個運動最早是在1999年由澳洲科學家所發現,他們發現Draw-in呼吸法可以有效的誘發兩邊腹橫肌出力,協助增加腹內壓,進而促進脊椎穩定。 這個方法一點也不難,5個簡單的步驟就可以完成。 (Draw-in呼吸法步驟1。

  3. 2014年3月1日 · 第一階段重點是控制卡路里,雖然降低熱量攝取,但將精製澱粉如白米飯、麵條、麵包換成糙米或地瓜、馬鈴薯等根莖類澱粉,可提高纖維量以增加飽足感,並採用少量多餐的方式,讓身體不會因為飢餓而啟動大腦食慾。 同時開始培養運動習慣,將有氧運動加入每週行事曆中。 「最重要的是控糖,」陳韻說,小分子醣類會讓血糖起伏,就容易肚子餓,因此甜食、含糖量高的水果儘量不吃。 第二階段是衝刺期,重點是提高身體的新陳代謝,因此運動強度必須增加,並補充優質蛋白質以提高肌肉量。 飲食上仍維持少量多餐,但不同於第一階段的是,稍微提高碳水化合物攝取量,每餐都要吃不同種類的澱粉主食,以供應身體足夠的能量。 廣告 - 內文未完請往下捲動. 經過最辛苦的衝刺期,體重下降已有成效,就進入第三階段平緩期。

  4. 2022年2月22日 · 2022-02-22. .文 / 梁元齡編譯. .責任編輯 / 陳祖晴. .出處 / 康健編輯部. .圖片來源 / Pexels. 字級. 收藏. 分享. 馬斯洛的「需求金字塔」,也稱為「需求層次理論」,很多人都曾在公民課中讀過,這個概念也被許多生涯規劃專家拿來使用,發展成檢測自己人生階段的指標。 你清楚它的內涵嗎? 一生有幾個階段? 認識馬斯洛「需求金字塔」 1943年,心理學家馬斯洛(Abraham Maslow)在著作中,把人類的需求簡化成不同層次,由後人整理、發展成一座5階的金字塔: 生理需求: 最基本的、生物性的需要獲得滿足(如:空氣和水、吃飽、睡飽、滿足性慾)。 安全需求: 人能在穩定的環境下生活(如:人身安全的保障、不必遭受戰亂、無須擔心安危風險)。

  5. 2020年3月27日 · 2020-03-27. .文 / 洛桑加參. .出處 / 時報出版. .圖片來源 / shutterstock. 字級. 收藏. 分享. 憂傷煩悶、抱怨憤恨、緊張焦躁、低落厭世……這些,人們慣用「負面情緒」來稱呼它們。 但我不這麼覺得! 情緒本身無所謂「好」或是「壞」,它對人的身心健康會產生「正面」或是「負面」的影響,端看人的心,怎麼去面對它。 運用得宜,紛雜的情緒能成為救命的助緣,太過與不及時,才會傷害健康。 中醫有所謂「七情內傷」的說法,七情是喜怒憂思悲恐驚等七情。 《黃帝內經》指出, 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憂傷肺、恐傷腎。 另外,過度悲傷觸動到肺,極度驚恐干擾的是腎。 為什麼心裡面的感覺,能去影響到臟腑系統的運作呢? 我認為跟呼吸和心跳最有關。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6. 2023年7月14日 · 社交恐懼是恐懼症的其中一種亞型,顧名思義,社恐者對於跟他人接觸或社交行為感到恐懼,而且 不論是外向或內向者,都可能會有社交恐懼症 。 數種可能觸發社交恐懼的情境包括: 認識新朋友. 在人們面前表演或演講. 講電話. 使用公廁. 在公共場所請求他人協助時. 與他人約會時. 與他人聊天. 與其他人面前吃飯.

  7. 2018年7月4日 · 健康問答. 健康檢測. 課程活動. 嚴選商品. 特色內容. 瀏覽數 70,201. 醫師自己怎麼選擇醫師? 他建議先找「這兩科」 當一個人有幸、但無選擇地、生為這地球上人類的一份子後,他就走上一條無法回歸的單行道。 在這路程上,他一定會老去、生病,而最終會從這路程中消失。 2018-07-04. .文 / 日心. .出處 / Web only. .圖片來源 / Shutterstock. 字級. 收藏. 分享. 當生病的時候,每一個人都會想要除去、減輕,或者控制疾病的進展。 這時候就需要醫師診斷、治療疾病,同時支撐你的心理,以免疾病縮短你的生命,並且造成心靈的受苦。 無庸置疑地,選對的醫師就是首要之務,而如何選對的醫師,更是需要深度思考的課題。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