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 N501Y

      • 一個名為「N501Y」的變異,改變了病毒棘狀物(spike)的最重要部分:受體結合域(receptor-binding domain),令它們更容易侵入人體細胞:因為這是病毒棘首先與人體細胞表面接觸的地方。 任何使病毒更容易進入人體細胞的變動,都可能增強病毒的毒性。
  1. 其他人也問了

  2. 2022年1月21日 · 蛋白質是由不同的氨基酸所組成的長鍊實際作用時會摺疊形成特別立體結構而冠狀病毒的蛋白質中又以棘蛋白最為關鍵徐尚德強調棘蛋白是冠狀病毒暴露在表面的蛋白質之一絕大多數被感染者的免疫系統所產生的抗體都是辨識棘蛋白。 因此現今臨床使用的蛋白質次單元疫苗、腺病毒疫苗以及 mRNA 疫苗都是以棘蛋白為基礎來研發。 徐尚德手上拿著新冠病毒的棘蛋白模型,顯示棘蛋白與兩種不同抗體結合的情況。 圖│研之有物. Cryo-EM 讓蛋白質結構無所遁形.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解析蛋白質結構的方法很多,早期的 X 光晶體繞射(X-ray diffraction),就像將影片定格截圖,但不一定為蛋白質實際作用的狀態。

    • 什麼變異改變了病毒棘狀物的最重要部分?1
    • 什麼變異改變了病毒棘狀物的最重要部分?2
    • 什麼變異改變了病毒棘狀物的最重要部分?3
    • 什麼變異改變了病毒棘狀物的最重要部分?4
    • 什麼變異改變了病毒棘狀物的最重要部分?5
  3. 2020年12月22日 · 一個名為N501Y的變異改變了病毒棘狀物spike的最重要部分受體結合域receptor-binding domain),令它們更容易侵入人體細胞因為這是病毒 ...

    • 又一「國際關注公共衛生緊急事件」
    • 自 2022 年起,全球頻繁出現人傳人
    • 天花疫苗也可以抵禦猴痘
    • 關鍵在於表面鞘膜蛋白
    • 從單層到雙層膜
    • A26 蛋白質影響感染途徑
    • 表面抗原蛋白多,不必擔心免疫逃脫
    • 阻斷病毒進入本土生態鏈是當務之急

    2022 年的猴痘病毒大概是除了新型冠狀病毒以外,最被社會關注的病毒之一,在這波的全球感染趨勢下,臺灣疾病管制署 2022 年 10 月 9 日公布,國內出現第 4 例猴痘境外移入確定病例。我們該繼續擔心猴痘病毒嗎?中央研究院研之有物團隊專訪院內分子生物研究所張雯研究員,請她解析痘病毒進入宿主細胞的機制,以及猴痘病毒的感染風險。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統計,自 2022 年 5 月英國出現首例猴痘(Monkeypox,或稱 Mpox)個案之後,迄 10 月為止,全球已通報超過 7 萬確診病例​​。[註1] WHO 也在 7 月 23 日正式宣布,猴痘是繼 2020 年新冠肺炎疫情之後,又一「國際關注公共衛生緊急事件」(Public H...

    猴痘病毒在分類學上,屬於痘病毒科 (Poxviridae),正痘病毒屬(Orthopoxvirus)。該病毒於 1958 年首次從實驗用猴的皮膚病灶中被分離,故命名為「猴痘」病毒。雖然它可以感染猴子,但是寄主範圍廣泛,尚包括齧齒動物如甘比亞袋鼠與其他靈長類動物。 猴痘病毒的真正野外宿主尚未有定論,可能為小型哺乳類。猴痘病毒透過這些中間宿主傳播給人類,屬於人畜共通傳染病。 病毒由野生動物傳播給人類的方式,通常透過直接接觸,像是碰觸到受病毒感染動物的血液、體液或黏膜;食用受感染動物也有感染風險。 在過去,猴痘的傳播幾乎都侷限在非洲大陸,直到 2003 年美國爆出 40~50 例之感染案例。經追查後發現,感染源頭為走私進口之非洲寵物鼠,將病毒傳染給當地土撥鼠及人類。值得一提的是,此次感染人類之猴痘...

    說到猴痘病毒,便不得不提到同樣是正痘病毒屬,且惡名昭彰的近親:天花病毒(Variola Virus)。感染天花病毒產生的症狀跟猴痘類似,但更為嚴重。歷史上幾次天花大流行,至少帶走三億人的性命。不過在十八世紀,愛德華,金納(Edward Jenner)醫師倡導以牛痘病毒(Vaccinia Virus)製成的天花疫苗,已經於二十世紀成功的將天花病毒趕盡殺絕,目前僅有美、俄兩國的中央疾管機構仍保存些許天花病毒。 天花病毒只會在人類之間散佈;當疫苗逐漸普及,民眾逐漸獲得抵抗力之後,天花病毒就無法生存。至於近期快速散播的猴痘病毒則不同,由於寄主範圍較廣,可感染多種野生嚙齒及靈長類等動物,導致猴痘病毒較不易完全根除。 針對此一波猴痘疫情,張雯指出,雖然病毒基因組上已經出現多個鹼基的變異,但不必然產生功能...

    對於痘病毒進入細胞的機制,以牛痘病毒當作模式物種研究的張雯指出,有感染力的痘病毒具有兩種形式,成熟病毒(Mature Virus,MV)及細胞外病毒(Extracellular Virus,EV)。兩者均帶鞘膜,但 95% 以上細胞內產生的病毒為成熟病毒。 成熟病毒藉由鞘膜上的四種鞘膜蛋白質,分別是:H3、D8、A26 及 A27,以附著在細胞表面的醣胺聚醣(Glycosaminoglycans)。接著病毒會聚集於細胞表面脂質筏(Lipid rafts)與細胞受體蛋白質 Intergrin β1 以及 CD98 結合,誘導宿主細胞內的訊息活化,產生細胞肌動蛋白質的聚合作用(Actin polymerization),促成液飲作用 ( Fluid phase endocytosis ) 將病毒...

    牛痘病毒進到宿主細胞後,早期反應基因(Early gene)會立刻開始表現,產生早期病毒蛋白質,包括中期轉錄因子和 DNA 聚合酶以 DNA 複製;病毒會接續產生其他中後期的蛋白質,並且修飾內質網,把遺傳物質與蛋白質組裝成新的成熟病毒顆粒,完成牛痘病毒的生活史。 細胞產生之 MV 是非常穩定的病毒狀態,製造出來後會留在細胞質內,待細胞死亡破裂才會釋出。然而,少部分的 MV 會被運輸到寄主細胞的高基氏體進行「加工」,多包兩層高基氏體的膜,形成三層膜的病毒顆粒(Wrapped Virus,WV),並藉著細胞的微管移動到細胞邊緣。 接著,三層膜的 WV 病毒會透過「內向外」的細胞膜融合,脫去最外層的膜,剩下兩層膜之 EV 便裸露在寄主細胞膜的「外面」,伺機尋找下一個細胞。EV 與 MV 不同,在環...

    「成熟病毒 MV 藉胞飲作用後的酸性環境觸發病毒膜與囊泡膜融合,跟 EV 病毒在中性條件下直接與細胞膜融合,這兩種模式最大的差異,就取決於病毒表面是否有 A26 鞘膜蛋白質。」 張雯指出,A26 的作用就是抑制病毒膜融合的進行,而 A26 鞘膜蛋白質只存在 MV 表面,卻不在 EV 表面。A26 蛋白質組裝在病毒顆粒上,抑制膜融合,以維持 MV 病毒的穩定。 直到病毒感染細胞後,它的抑制功能會在囊泡形成的酸性環境下被解除,膜融合才得以順利進行,將病毒內核送入細胞質中。 不只是牛痘,天花跟 2022 年流行的猴痘病毒表面都有 A26 鞘膜蛋白,藉由解開鞘膜蛋白質如何調控病毒入侵細胞的機制,或許可以在未來變成圍堵猴痘病毒的籌碼。

    目前已報導的猴痘病毒有多達 50 處基因突變,而突變帶來的效果還有待進一步研究,但張雯卻不那麼擔心會有免疫逃脫的狀況出現。張雯指出,已經有實驗證明天花疫苗可以預防猴痘病毒,不論是先前提到一層膜或兩層膜的痘病毒狀態,被疫苗激活的人體免疫細胞都有能力辨認。 「新冠肺炎只有一個棘蛋白當作抗原,要是一出現突變就很麻煩;但猴痘病毒不一樣。」張雯解釋說,猴痘病毒表面的鞘膜蛋白例如 H3、D8、A27、L1 及 B5 都具有多樣的抗原區域,可刺激強大的免疫反應,產生各式各樣中和抗體。當中和抗體辨認的病毒抗原目標大且多時,病毒就很容易被發現、殲滅,即使少許突變也無法讓病毒逃脫其餘中和抗體的辨識。 因此,張雯表示,對付猴痘病毒用現有的第三代天花疫苗就夠了!「其實不論哪一代天花疫苗,刺激免疫力的能力都夠好,差別...

    過去各國科學家花費許多心思研究天花病毒,讓 WHO 存有足夠的天花相關資料,一舉成功用疫苗滅絕天花病毒。這也是至今人類醫療史上唯一成功滅絕病毒的案例。以此為基礎,想要防治相近的猴痘病毒並非難事。張雯也不認為短期內猴痘疫情會一發不可收拾。 回顧 2022 年,有很多個案是因從事性行為產生的密切接觸而被傳染,「當然固定性伴侶是可以減少病毒傳播的機會」張雯說。然而,過度簡化個案特徵與傳染途徑,再加上現任 WHO 秘書長譚德賽的發言,以及媒體大肆渲染下,容易誤導民眾以為猴痘是只會在男同性戀間傳播的性病。 「就跟當初 1980 年代的愛滋病一樣,一開始社會大眾以為只有同性戀社群才會被感染;猴痘也要多注意,不然也會污名化少數社群,帶給他們很大的傷害。」張雯再次強調,猴痘病毒會在人類全身流竄,不只侷限於性...

  4. 2022年2月6日 · 蛋白質是由不同的氨基酸所組成的長鍊實際作用時會摺疊形成特別立體結構而冠狀病毒的蛋白質中又以棘蛋白最為關鍵徐尚德強調棘蛋白是冠狀病毒暴露在表面的蛋白質之一絕大多數被感染者的免疫系統所產生的抗體都是辨識棘蛋白因此現今臨床使用的蛋白質次單元疫苗腺病毒疫苗以及 mRNA 疫苗都是以棘蛋白為基礎來研發。 Cryo-EM 讓蛋白質結構無所遁形.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解析蛋白質結構的方法很多,早期的 X 光晶體繞射(X-ray diffraction),就像將影片定格截圖,但不一定為蛋白質實際作用的狀態。

  5. 5大重要變異病毒株關鍵棘蛋白及多點突變傳播效益大增. AlphaDeltaBetaGammaOmicron是什麼從武漢肺炎到變異病毒株名稱跳過NuXi,COVID-19命名方式爭議不斷. 命名的方式而爭議不斷. 聲明. 回覆外媒信件時說明. 面對變種病毒,疫苗保護力變差嗎? 目前疫苗仍能有效預防重症. 打第三劑是必要的嗎? 源頭解謎:COVID-19病毒究竟從哪裡來? 為何科學界主張出現翻轉? 華南海鮮巿場可能並非病例源頭. 27名科學家的連署聲明 研究報告. 揭露. 在《科學》雜誌(Science)上的一封信 下令情報單位徹查病毒源頭.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 獨立的精神,是自由思想的條件。

  6. 2023年1月30日 · 預防變異 解析新冠病毒棘狀蛋白上中和抗體結合熱區又一突破. 發佈:2023-01-30, 週一 10:18. 新冠肺炎疫情隨著疫苗施打普及率提升與群體免疫效應等催化下日益趨緩各國分分解封然而近期所產生的新型變種病毒株仍具備威脅不容小覷面對疫情的未知發展應付變種病毒廣效中和抗體將成為對抗新冠肺炎病毒的最後防線。 基因體研究中心 馬徹 研究員與合聘教授台大醫學院黃冠穎醫師聯手合作,在最新一期《自然通訊》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對於新冠肺炎研究提出突破性的研究發現,經由X光繞射儀與冷凍電顯等技術,研究團隊解構出新冠病毒表面上棘狀蛋白的中和抗體結合熱區。

  7. 預防變異 解析新冠病毒棘狀蛋白上中和抗體結合熱區又一突破. 發布時間: 2023-02-02. 新冠肺炎疫情隨著疫苗施打普及率提升與群體免疫效應等催化下日益趨緩各國紛紛解封然而近期所產生的新型變種病毒株仍具備威脅不容小覷面對疫情極有可能有未知的發展應付變種病毒中和性抗體將成為對抗新冠肺炎病毒的最後防線。 中研院與臺大醫學院研究團隊聯合發表新冠肺炎突破性研究,發現新冠肺炎病毒表面的棘狀蛋白,其受體接觸面上包含了中和抗體結合熱區。 本研究已發表於最新一期《自然通訊》期刊( Nature Communications )。 相關連結. 網址. 標籤: #疫苗 #病毒 #抗體. 中央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