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0年12月2日 · 臺中榮民總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黃文男醫師表示,多數的發炎性背痛患者會抱怨下背部與臀部附近的疼痛與僵硬,這種發炎性背痛的原因是身體出現了慢性發炎反應,使脊椎關節處於持續發炎的狀態。

    • 免疫風濕科1
    • 免疫風濕科2
    • 免疫風濕科3
    • 免疫風濕科4
  2. 2019年6月6日 · 闌尾、扁桃腺看似無用,但在免疫上卻有重要的功能,如果闌尾是人類對抗病原體的「後援部隊基地」,那麼扁桃腺就是對抗病原體的「前鋒部隊」,他們默默的守護人類的健康。

  3. 2019年12月23日 · 台灣運動醫學權威、復健資深主任醫師林頌凱指出,其實讓身體越是安穩與平衡,免疫與修復的能力也會越好,從「飲食」著手,就能避免頸椎更痠痛。

  4. 2021年9月3日 · 臺大醫院物理治療師提供呼吸運動、調整步調與安全強度的運動訓練,協助患者面對新冠長期症狀。. 9月8日是世界物理治療日也是中華民國物理治療師節,臺大醫院物理治療師參與醫療照護團隊,協助COVID-19確診患者戰勝病毒,從住院期的急性照護到 ...

    • 轉換視角,不再將微生物視為敵人
    • 想減肥,找瘦子的腸道糞便細菌?
    • 大便完別急著沖!那是你的「身體指標」

    過去 50 年來,為了對付天花、結核桿菌或是超級細菌 MRSA,人類發明了抗生素和疫苗,成功挽救了無數生命。 但是在殺死壞細菌的同時,也會傷害到體內的「有益細菌」,造成自身免疫性疾病和過敏症的激增。人類的確控制了一些病原體,也催生了新的疾病和問題。許多研究發現帕金森症、炎症性腸病、甚至憂鬱症都與微生物有關。 而現在的科學已經證實,這些倚賴人體生存的微生物群與人體有大量的互動,它們能幫助消化、調解人體免疫功能,並保護人體免受疾病攻擊,以及生產人體必須的維生素。 而如今又發現我們身體中微生物的成分,比人體細胞的成分還要多,科學家們也開始轉換思考方式,不再將人體中的微生物視為人體威脅。

    Knight 教授用小老鼠進行的一項實驗,發現人的體重不但與生活習慣、家族基因有關,可能還要取決於你腸道裡的微生物。 他分別將瘦子與胖子的腸道糞便細菌,輸入在無菌環境中生存的老鼠腸道中,實驗結果顯示這能分別讓老鼠變得更瘦或者更胖。 因此,如果要讓胖老鼠減肥,輸入瘦子的腸道細菌就可以輕鬆達成,但這項實驗結果還沒有在人體上證實。 維康桑格研究所(the Wellcome Trust Sanger Institute)的 Lawley 醫生也展開了一項實驗,分別培養患者與非患者的微生物群。 他認為,患者體內可能缺乏某種細菌,而治癒的辦法可能是重新找回那些有一細菌。實驗顯示修復人體內的微生物,可以實際緩解潰瘍性結腸炎等腸道疾病。

    即使微生物藥物還是初級階段,但部分研究人員認為,不久後觀察自己的大便將成為家常便飯,它就像是我們身體自己產生的「健康指標訊息」。Knight 教授表示,人類排洩的大便中,包含了大量身體中微生物的 DNA 數據。 當然「觀察大便」對台灣人來說並不罕見,排便狀況一直是中醫診斷身體狀況的重要指標,不論是大便的形狀、色澤或排便次數,都能忠實反映體質與病況,包括你的生活、飲食,甚至五臟六腑機能。 因此,養成如廁後看一眼排泄物的習慣,就是記錄身體狀況的一種方式,別急著把這些珍貴訊息沖進下水道。 也許在不遠的將來又會有新的技術變革發生,讓我們在每次沖走排泄物的瞬間就能解讀數據,立即總結出身體好壞的狀況。 參考資料來源: 1.《BBC》:〈More than half your body is not hu...

  5. 2018年6月22日 · 身體可藉由代謝及周圍環境所產生的熱能來提高體內溫度,一旦腦部感應到體溫太高時,會透過自主神經發出調節訊號,擴張血管、加快血流並增加汗腺的分泌。 多餘的熱能主要會在皮膚表面或呼吸道中,以蒸發的形式來散熱,這一系列調節過程可以讓身體維持在攝氏 37 度上下。 除了蒸發的形式外,人體也可以透過空氣流動所產生的對流(如電風扇)、紅外線輻射(待在陰涼處)或冰涼物質的傳導(如冰敷)來散熱。 那在什麼情況下,我們身體會比較容易感覺到熱呢? 一般在氣象新聞所報導的環境氣溫,不一定完全等於我們人體所感知的溫度,因此我們會以「體感溫度」而非實際溫度,來初步評估人體對周遭環境所感覺到的溫度。 體感溫度會因氣溫、濕度及風速的不同而有所差別 。

  6. 2019年4月30日 · 所謂的遠距醫療 利用視訊、app 等工具進行看診,大幅減少醫病雙方的時間和交通成本,尤其醫生可以針對急性、非致命病症即時開立處方籤,讓患者先買藥緩解症狀;居住在偏遠地區的患者有更多機會可以接受一流醫師或是多醫師會診,拉近城鄉資源 ...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