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19年11月1日 · 如果光看陽光普照的預告可能會有不少人覺得鍾孟宏導演以下簡稱鍾導」)在人生的第五部劇情長片裡好像轉性故事圍繞著許多人心中最脆弱卻同時是最後棲身之地的家庭畫面明亮溫暖陽光普照

  2. 2017年1月9日 · 帶你認識史上最邊緣哲學家告子. CO 肥皂箱 2017-01-09. 【我們為什麼挑選這篇文章】 「食色性也」這句話流傳千古,相信大家都耳熟能詳,但是卻經常被誤認為是孔子說的。 其實這句話出自《孟子·告子上》,告子是一位年輕的哲學傢,他對孟子的「人性本善」觀點很不滿意,就上門與孟子辯論。 過程中告子說了「食色,性也」,意思是食欲和性欲都是人的本性。 對於二千多年前的這場有關人性本質的辯論,最終究竟是誰勝誰負? (責任編輯:蔡沛宇) 文 / 厭世哲學家. (作者提醒:這一章並不是闡述《孟子》性善論的關鍵篇章,若有機會,我們會陸續刊出對於《孟子》的解釋。 兩千多年前的哲學家──告子表示,「食色性也」是我說的,為何大家都以為是孔子說的,我有這麼邊緣嗎? 有。 被子罵得狗血淋頭就算了,

    • 邊看《返校》邊發抖,電影帶他回顧白色恐怖年代
    • 政府當時連童謠「天黑黑」都禁!思想已是當成犯罪
    • 那個年代,人人心中都有個小警總
    • 戒嚴時期不能說的秘密:政治犯被針刺指縫、耳朵被灌廚餘
    • 海內外人士為爭取民主自由,就這樣人間蒸發
    • 她對鄭南榕曾經天真的一席話,印象深刻
    • 「大家真的都忘了自由是犧牲了多少人,怎麼樣辛苦的換來了嗎?」
    • 延伸閱讀

    田孟淑,今年高齡 85 歲的她,就是許多早期社運人士口中的「田媽媽」,她和丈夫田朝明醫師,在戒嚴的白色恐怖時期,庇護、救援了許多受到不公平待遇的政治犯,也參與許多爭取人權與民主自由的各項社運活動,對她來講,《返校》不僅僅是部電影,而是一段她忘都忘不掉的夢魘。 「電影裡演得很真實,但,那只是冰山一角而已。你們沒有活過那個時代可能無法體會,當我在電影院的時候,我是緊握雙手,不停的發抖,因為那就是我們以前活生生的故事!」 白色恐怖時期,為了穩固政權,不只是「保密防諜,人人有責」,當局還開始實施了一系列的限制禁令,禁止說方言、夜晚不能隨意外出的宵禁、禁歌、禁書等等。 電影《返校》中,師生們之所以被警察抄查,就是因為成立了讀書會,在當時只要有不同思想的書籍,像是宣揚共產思想、1949 後的中國文人作品...

    「就連那個天黑黑也不能唱啦,說是萎靡頹廢!」而田媽媽的長女,監察委員田秋堇也表示,「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苦酒滿杯也不能唱,原因是你們生活在寶島,在當局的帶領下,怎麼會苦呢?說是靡靡之音擾亂軍心!」而〈何日君再來〉也被視為是在講「何『日軍』再來」而遭到查禁,光是 1980 年代就有 2 萬首歌受審,其中 1/6 都沒有通過審查。 在白色恐怖的氛圍下,不只實際的生活有所限制,背後所代表著最嚴重的問題就是思想與言論的箝制,在當時只要被認為是對於政權有所動搖危害的人,不管是組讀書會、散佈「不正思想」,都會被視為「政治犯」逮捕,也因此台灣曾經成為政治犯最多的國家之一。 而長期營救、庇護政治犯的田媽媽忍不住大罵,「什麼叫做政治犯,這就是故意讓人誤解,在那個時候你只要有一點自由民主這樣的思想,讓政府不滿意,...

    「在那個年代,警察就充斥在你的生活周邊,無處不在、風聲鶴唳,一有問題就會被約談,甚至抓走,人心惶惶,每個人心中就像都有個小警總似的。」田媽媽形容道。 田秋堇也表示,小時候因為父母與政治犯走得很近的關係,他們家三不五時就會有警察來查戶口,甚至是信件莫名其妙被拆開等等,大學時期,更有跟她要好的國民黨的學妹來通知她,說有教官指派學弟來監視她,打她的報告紀錄等等。 「小時候我就常常做惡夢,夢到我爸媽也被抓走,然後我找不到我爸媽……。現在我們都會說,人民有免於恐懼的自由,但對我來說我從小就是活在恐懼之中。」田秋堇說道。

    「戒嚴時期最可怕,也最是不能說的秘密,就是刑求。當時毫無人權可言,從我們營救的政治犯與他們親人好友口中,我們聽到的是最不堪的虐待。」田媽媽回憶起這段往事,馬上哽咽了起來。 我們跟著田媽媽來到景美人權博物館,這裡曾經是用來關押犯人,特別是政治犯的監獄,也是景美軍事法庭的所在地,才剛走進來,田媽媽就忍不住哽咽,「那時候我來看他們,都只能隔著玻璃,心不知道多痛。」 如同電影《返校》後半段所演,男主角甚至被拔去了指甲、頭被塞入水缸內,以嚴刑逼供來換得證詞,現實中的白色恐怖,則更甚。「那時候我們庇護的一些政治犯都會跟我們講裡面(監獄)的狀況,說他們是如何被刑求的,像陳文成他爸爸說,他被抓進去的時候,被用針刺往指縫中,那種痛,是痛到會失禁的!所以後來他的屍體內衣褲中,都是尿的味道。」 (陳文成,前台大教...

    戒嚴的期間,愈來愈多人為了爭取自由、民主與人權,紛紛起身與體制對抗,尤其以爭取言論自由最多,試圖在言論上貢獻心力,冒著被捕、甚至被處刑的風險,也要保障眾人「知的權利」。 如林茂生,出生於臺南,是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第一位臺灣人哲學博士,他創辦《民報》,並撰寫評論多次批評陳儀的施政,在1947年3月11日被武裝人員帶走,一去不復返。 雷震,浙江人,1949年創辦《自由中國》半月刊,因批判蔣介石的威權統治,甚至反對他連任總統,被捕入獄長達十年。 就連人在海外也不例外,于長城與于長庚兄弟出生於菲律賓,接手父親的《商報》,1950年代由於屢次回絕國民黨駐菲總支部與臺北中央黨部海外組刊登新聞稿的要求,1970年3月菲律賓軍方和移民局逮捕于氏兄弟,並以空軍專機押送臺灣,警總以叛亂罪起訴于氏兄弟。但後來在國際...

    關於自由,最讓田媽媽印象深刻的,還有鄭南榕事件。 鄭南榕於1984年,以爭取「100%言論自由」為主張所創辦的《自由時代周刊》,像是「新聞不必事先審查」、「對報刊有任何處分,必須交由司法獨立審判」等等。他曾經說過「沒有新聞自由,你就是睜眼瞎子,眼不見周遭發生的真實新聞,三十三年來,在戒嚴之下,我們都成了睜眼瞎子。」 該雜誌也因批評時政而屢遭查禁,直到 1989 年停刊為止,《自由時代周刊》創下被查禁和停刊次數最多的記錄。 鄭南榕不只發行雜誌爭取言論自由,更多次發起要求民主化改革的活動,如 1986 年的 519 解除戒嚴運動,但隨後就遭未審先判入獄八個月。 田媽媽氣憤的回憶道「1988 年鄭南榕只是因為在雜誌上刊登了一篇,許世楷(台灣政治及歷史學者)的《臺灣共和國憲法草案》,就這樣而已,也沒...

    回憶起這些往事,田媽媽語重心長的說,「現在很多人都會說,台灣就是太自由,但大家真的都忘了自由是犧牲了多少人,怎麼樣辛苦的換來了嗎?」 她說:「還有人說以前那種威嚴統治下臺灣很安定,難道叫你往東不敢往西,表面上的安定是真的安定嗎?我丈夫都說,如果這樣,那不如去太平間,死人不會動,死人最安定!」 「沒有太自由這回事,只是很多人都忘記,自由的另一面,也是要有責任的呀!不能去侵害別人的自由,不能去侮辱、攻擊他人,這些才是自由的真諦啊。」田媽媽說。 這些在歷史課本中從未被好好提及的「真實歷史」,許多人已經逐漸淡忘,年輕人可能甚至不知道這些事情曾經發生過,但就如同電影《返校》所演的,「總要有人活下去,記得這段歷史。」所以每當只要有人問起,已經高齡85歲的田媽媽總是不厭其煩的從頭說起,田媽媽希望藉由分享她...

    【就怕留指紋!台灣人要用筷子翻書】只能半夜關在廁所偷看,解密 9 套白色恐怖時期「禁書」 【最衝擊中國人的台灣景點】中國旅客訪完景美人權園區嘆:台昨日白色恐怖,是我祖國今日真實寫照 【花 102 分鐘致敬台灣民主】電影《返校》讓你一路憋氣重回「白色恐怖」:要有人活下去,記得這段歷史 (本文經合作媒體 今周刊 授權轉載,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返校》看到狂發抖 85歲嬤曾冒死拯救白恐受難者〉。首圖來源:截自今週刊影片。)

  3. 2018年5月3日 · 醫學上有個用來解釋「堅強」的專有名詞,叫做「 心理韌性 (mental toughness) 」,指的是個體在經歷逆境、創傷後,從負面情緒中表現出的正向適應力,白話一點就是 「挫折復原力」 。 美國波士頓大學的臨床心理師 Ellen Hendriksen 長期研究創傷壓力症候群,她認為:「心理韌性是通往成功的關鍵。 比方在運動場上, 當選手們的身體素質、專業技巧都差不多時,讓某些人從競爭壓力中脫穎而出的關鍵,就是心理韌性 。 」心理韌性越強的人,抗壓性越高,從挫折之中恢復得也越快。 關於這方面的研究很多,而其中有一點特別出人意料,就是傾向負面思考的人,也就是 悲觀主義者的心理韌性通常比較高 。 #「 負面思考 」的力量.

  4. 2019年10月16日 · 1. 因缺乏認知,問題行為的嚴重性尚未被當事人意識或察覺。 2. 因對抗情緒,當事人拒絕接受他人的建議或幫助。 3. 因自暴自棄,當事人已然放棄改變自己的希望。 4. 因自我催眠,當事人可以找出許多理由來合理化自己的行為,並使自己相信即使不改變也無傷大雅。 面對處於前考慮期的人們,其周圍關心他的親戚朋友往往會感到心急和無力,因為他們會比當事人更清晰地看到甚至切身體會到對方不改變所帶來的傷害,卻發現無論自己再怎麼苦口婆心地勸說,對方都無動於衷。 這樣的例子可以是一位來訪者通過心理諮詢深刻地認識到和父母關係模式的不健康之處,而試圖換一種方式和他們相處,卻發現自己的父母並不認為他們之間的關係有任何問題,反而對這位來訪者的努力表現出抗拒甚至是憤怒。

  5. 2019年12月30日 · 1. 深呼吸. 首先找一個地方坐下來,雙腳著地,肩膀放鬆,盡量保證身體是挺直的。 然後做3到5分鐘的深呼吸。 為什麼要做深呼吸,目的是 讓我們的身體的肌肉可以放鬆下來,我們混雜的思緒可以平靜下來 。 有很多時候我們做深呼吸的方法都是不正確的,怎麼可以保證我們是正在做深呼吸,你在呼吸的時候可以把你的手放到你的肚子,就是你的肚臍的下方,如果你在吸氣的時候,你的肚子會像是一個脹氣的氣球,然後你再呼氣的時候,你的肚子會像漏了氣的氣球的話,你做深呼吸就是做對了。 2. 覺察情緒. 接下來你就可以問自己:「我最近關心、煩惱的問題是什麼,我對這個問題的感覺是怎麼樣的,是傷心生氣還是難過。 我們可以慢慢的去感知這個情緒,去感覺它在我身體的哪一個部位。

  6. 2019年11月4日 · 適當地調控情緒感受,運用理性思維來面對困境,可以幫助我們避免沉浸在負面情緒裡,使大腦節省出精力有效地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並使我們的內心產生一種掌控感,這本身並沒有任何問題,但值得注意的是我們如何使用我們的「理性」。 理智化(intellectualization)是一種自我防禦機制(self-defensive mechanism),它的定義是 用理性取代感性,從而使我們避免感知自身的情緒 。 外表行為常常表現為「 情感隔離 」。 有很多原因可以促使我們養成凡事理性思維優先的習慣:原生家庭成員之間的交流風格(:彼此很少問候或分享情感經歷,只談論想法或事實),社會文化的鼓舞和強化(:電影裡的超級英雄遇事常常冷靜睿智,而反角往往喜怒無常)等。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