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0年7月4日 · 分享. (示意照/翻攝自Pixabay)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高溫天天飆破36度的日子恐怕還要再持續一陣子俗諺說小暑過一日熱三分」,而今年小暑節氣落在為7月6日國健署就提醒喜好戶外運動的民眾在高溫悶熱的天氣下運動一定要做到自我保護以免發生熱傷害其中上午10點到下午4點之前最好不要冒險補水也要採取少量多次方式為佳國健署署長王英偉表示,近年受全球暖化以及氣候變遷影響,夏季常見飆破36度的高溫警報,這段時間如果想要從事戶外運動,自我保護措施不能少,因為熱天從事戶外活動最怕發生熱衰竭、熱痙攣或中暑,活動前一定要先注意自己身體狀況,循序漸進地讓身體做好「熱適應」。 同時得了解自己的極限,以自己感覺最舒適的強度活動,避免逞強超出個人的體能負荷。

  2. 2023年5月26日 · 26日爆熱中央氣象局也發出高溫資訊強調天氣晴朗炎熱中午前後花蓮縣縱谷為黃色燈號請民眾注意這種天氣最怕熱傷害送醫國健署就提供預防熱傷害的三字訣」,民眾得快學會從衣著跟補水等小處下手

  3. 2018年7月6日 · 養生專家白雁提到,暑氣進到人體,火邪會大量消耗人體的津液,濕邪會損傷我們的脾胃,即使補充再多水分,身體也無法吸收,特別是氣虛、燥熱體質、體內濕氣重的人,最容易犯暑病。 健脾祛濕養元氣. 小暑是中醫裡面「長夏」的開始,長夏對應五臟中的脾,長夏濕熱最重,而脾卻喜燥惡濕,脾胃最怕濕氣重,因此這時候特別重視胃腸調養。 從中醫的角度來看,脾胃如果有問題,都會在臉上反映出來。 白雁指出,脾主口唇,如果嘴唇發暗、腫痛或長口瘡,就表示脾胃有濕熱。 如果舌頭胖大,周圍有齒痕,舌苔厚膩,這些都顯示脾濕很重。 另外,早上起床眼泡浮腫,得活動之後才消腫,或是鼻頭愛出汗,這些現象都是脾胃虛有濕氣的表現。 白雁說,預防暑病上身,想辦法將體內過多的火氣和濕氣排出去,方法就是健脾祛濕。

  4. 2024年5月23日 · 2024-05-23. 陳 鈞凱. 全球暖化 熱危害 腎臟傷害. 字級. CNEWS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全球暖化下,台灣夏天已經沒有最熱,只有更熱,甚至令人感到熱到崩潰! 台大公衛學院今(23)日發表最新研究結果更顯示,熱危害可能導致腎臟傷害,尤其,研究團隊點名戶外工作者(農民、勞工)、中老年人、糖尿病患者及懷孕中的女性等族群,因身體熱調節能下降,更需要注意熱危害的預防。 台大公共衛生學院環境與職業健康科學研究所教授楊孝友的研究團隊發現,非傳統原因慢性腎臟病的禍首可能來自全球暖化熱危害。 研究發現,氣候變遷對健康的影響因人而異,戶外工作者、老年人、肥胖、有高血或糖尿病等慢性病患是高危險群,原因與身體對熱調節能力下降、核心體溫上升比較快有關。

  5. 2023年12月21日 · 分享. CNEWS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這波寒流真的「凍」死人,全台各地都有猝死案例,根據氣象預報,今(21)日深夜至明天清晨還會更冷,怎麼保暖? 國健署提醒民眾愛用暖暖包電暖袋等隨身保暖商品但使用上有兩大禁忌不能犯一是不能長時間使用二是不建議直接接觸皮膚使用。 國健署署長吳昭軍表示,低溫天氣之下,不只長者、三高患者及嬰幼兒要注意,一般民眾早出晚歸時也要注意「戶外」溫差,以免造成血壓突然升高,促發心臟病及中風急性發作;至於「室內」的溫差,也應注意門窗不能完全緊閉,須適度通風。 低溫保健,國健署進一步整理出有八要點得做到:

  6. 2021年6月27日 · 補充水分很重要! 陳中奎表示,隨時補充水分也是補充元氣的一種方式,飲用溫水、常溫水皆可,不建議飲用冰涼的水,以避免邪氣入侵,因為溫度升高,人體毛細孔打開,就容易讓邪氣進入人體,包含風邪、暑邪等,容易導致感冒或中暑。 中醫強調,不只要多補充水分、流汗時盡速擦乾,若是天氣炎熱,盡量避免外出,不得已必須外出時,也做好防曬措施,避免邪氣影響到身體;若是汗水流失過多,可以補充一些稀釋的電解質;戶外活動時,出現頭暈、想吐等不舒服症狀時,得盡快找樹下或是陰影處避暑,也不因為炎熱而往冷氣房內衝,小心冷熱交替下引起中暑。

  7. 2022年7月17日 · 光站著不動就汗流浹背! 台灣已經正式進入最容易發生「熱傷害」的季節,不想熱到身體出狀況,國健署正式提出警告,除了盡量避開上午10點至下午2點的時段或高溫炎熱時進行戶外活動之外,更應牢記從頭到腳5裝備:「寬邊帽、太陽眼鏡、涼爽透氣衣物、擦防曬乳、自備水瓶並休息降溫」,以避免熱傷害威脅。 高溫炎熱的天氣之下,民眾一旦在戶外環境活動時間長,或運動後大量流汗,如果忘記補充水分,就可能會造成脫水,增加熱傷害風險。 國健署社區健康組組長羅素英指出,熱傷害是指身體無法正常調節高溫,產生的急性疾病統稱,常見的熱傷害包括:熱痙攣、熱衰竭、中暑等,又以中暑最嚴重,若處理不當,會導致器官衰竭,甚至死亡,不得不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