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1. 相關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2年1月25日 · 物種遍布五大洲三大洋的森林、沙漠和海洋,涵蓋植物與動物,包括14甲蟲、12海蛞蝓、9螞蟻、7魚、6蠍子、5海星、5開花植物、4 ...

  2. 2021年11月2日 · 台灣增一物種,宜蘭大學等單位,今(2021)10月在紐西蘭國際期刊「動物分類學」(Zootaxa)上,共同發表台灣新種淡水蟹-「北山澤蟹 (Geothelphusa ...

  3. 2024年5月2日 · 國立中山大學生物科學系助理教授傅瀚儀攜手台、韓學者,針對陽明山採獲的一溫泉紅藻進行基因體定序,確認為新種,並命名為「陽明山 ...

    • 達爾文:差異累積引發生殖隔離
    • 地理隔絕 vs. 突變論
    • 新綜合理論:異地才能產生新種
    • 近代「種」研究
    • 三刺棘背魚擇偶實驗
    • 果蠅擇偶研究:全基因體假設

    達爾文(圖二)在加拉巴哥群島上探險時, 就曾與他的助理獵集不少鷽鳥(Mockingbird),並做成標本,回倫敦後即交給鳥類專家古爾德(John Gould),請他進行分類,當古氏分出很多不同「種」時,卻讓達爾文大吃一驚,尷尬地設法回憶及標出其採集地點,因而顯示達爾文當時對「種」的概念,不同於那時候的專家觀點,而專家注重型態上細微差別。 故達爾文的物種看法,以型態為主,在書中他說:「我認為種一詞,為方便而設,指一群互相相似的個體」,但種與種之間怎麼劃分呢?他只好訴諸差異的總數了,他說:「差異總量是分別兩類型為不同種或種內不同品系的標準」,他這種純以差異多少為「種」分野之標準,使新種的產生,變成兩不同族群累積夠多差異之後,就自然分成不同種了,他也知道兩族群間要有生殖上的障礙,才算分裂成不同的種...

    達爾文後第一代學者,對種的生成,分裂成兩派意見,第一派大都是博物學家,較懂得生物地理學,認為達爾文忽略了異地形成新種的重要性,他們認為居同一地域的有性生殖族群,很難被天擇壓力撕裂成兩個互不交配的族群,故像華格納(Moritz Wagner)及喬登(Karl Jordan and David Starr Jordan)等人,都強調「地理隔絕」是新種形成的關鍵條件。但第二派學者所採取的「突變論」,就認為新種是突變所產生,不但與天擇無涉,也非緩進的,他們大都是遺傳學家,如杜弗瑞(De Vries)及貝特森(Bateson),知道突變突然出現,但無法想像,天擇這連續過程中,怎麼會突然跳出不連續的兩個群體。 或許因為這兩派意見之爭執,新種形成的問題就被擱下來,直到新綜合理論出現。1935 年杜布然斯基...

    對「生殖隔離機制」的重視,激發了麥爾(Ernst Mayr,圖三)的研究,他正式提出生物種的觀念,即強調種內個體理論上均可交配繁殖,但與種外個體交配繁殖,就有各式可能的障礙,麥爾認定「種」就是演化的基本獨立單位,他另也強調異地才能形成新種。他第一本重要著作——《分類學與物種起源》(Systematics and the Origin of Species from the Viewpoint of a Zoologist, 1942)開啟了對種較精緻的看法,第二本大書《動物種及演化》(Animal Species and Evolution, 1963)總結了異地新種形成的各種證據,算是新綜合學說集大成之作。 這一階段的學者很稀奇地忽略了一事,即繁殖障礙到底是如何形成的?雖然達爾文早就於 1...

    「種」研究的第三波高潮,要到 1980 年後才開始,一方面或許老演化遺傳學家已厭倦於定族群內變異的數量,另一方面,年輕學者發現,新的分子遺傳學技術,可用以攻擊老而未決的問題,例如用核酸晶片,來比較兩個很相近的種,找出造成其繁殖障礙的基因差異,可能是那些基因? 第三方面,有些演化生態學家發現,新綜合理論時代學者完全忽視了不同生態環境中,容易形成新種,若仔細觀察兩不同族群因應不同生態而產生的種種型態及行為差異,應能猜測出繁殖障礙起於何處,也可預測天擇塑造這個差異的過程。這三個動力,開創了約三十年的新熱潮,使吾人對新種形成,有較深入的體認,以下我就簡介兩組實驗,讓讀者略窺這些研究活動。

    三刺棘背魚(Three-spined stickleback ,學名 G. aculeatus ,圖四)有兩種生態區,其一是溯河型,主要居於海水中,但能溯流入淡水河中,另一是溪居型,只住淡水溪中,這兩種棘背魚,能居於同地而不雜交,不形成混種族群,若放實驗室內養而觀察之,可見其個體互不交配。由於溯河型魚廣泛分布於相似的海洋環境中,故人們推測它該是較古老的,而溪居型則由附近的溯河型新演化而生,由於各不同地區的溪居型魚外表相似,故可以推測,相似棲地塑造了相似的形態特徵。而體型大小是最明顯的差異,或許溯河魚要遷徙較長距離,又要對付掠食者及食物,故溯河型常大於溪居型,是否體型大小,構成生殖障礙呢?由麥金能(J. S. Mckinnon)所領銜的研究組進行交配試驗來回答這個疑問。 由於棘背魚分布廣,故他...

    既然雌雄的擇偶偏好,能在新種形成上,扮演這麼重要角色,所以有人就用果蠅當研究材料,因為果蠅易養且繁殖一代的時間要短於棘背魚。 先將果蠅族群分成兩半,在不同環境下養很多代後,再測其雌雄擇偶偏好,發現溫度、濕度、食物、培養基的酸鹼度,都能造成偏好的趨異,就陶德(D. M. B. Dodd)的果蠅生殖隔離實驗(圖五)來看,他將果蠅養在澱粉或麥芽糖做成的培養基內 25 代,發現長在澱粉基上的雌蠅,較愛同食物的雄蠅,反之長在麥芽糖上的雌蠅,也只愛麥芽糖蠅哥,陶德並未對之進行人擇,何以這偏好,這麼快就演化出來呢? 以夏隆(G. Sharon)領銜的這一團隊,進一步探究之。他們也把純種果蠅,分別養在蜜糖或澱粉的培養基上,若干代後,在實驗前,都再放回蜜糖培養基一代,以免因棲地的喜好不同,產生了擇偶偏好,試驗...

  4. 2023年2月13日 · 科學家不常發現的哺乳類物種,更不用說是一長達12公尺、重達30公噸,而且經常在人口稠密地帶的外海出沒的動物。. 不過,科學家在2021年宣布發現一個物種時,正是這種情況。. 這種動物是賴氏鯨(Rice’s whale),原先認為牠們是布氏鯨的亞。. 然而 ...

  5. 2022年9月27日 · 大雪山昆蟲生態大豐收 台師大團隊調查九種新物種現蹤. 為深入了解大雪山的昆蟲生態系,雪霸國家公園管理處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授徐堉峰團隊合作進行昆蟲相調查,研究歷時兩年,發現有九種新物種,分別有梅山金花蟲屬一、松葉蜂一、捲蛾一、巢 ...

  6. 2024年2月23日 · 深海生命發現,近期科學家在智利附近海域觀察到超過100種新物種,讓科學家又驚又喜,也希望這些數據能推動全球海洋公約的簽署與批准,維護 ...

  1. 相關搜尋

    新種蟑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