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14年6月4日 · 1989 年 6 月 3 日晚間至 6 月 4 日凌晨,中國人民解放軍與試圖阻止部隊行進的民眾,在北京市天安門廣場附近地區爆發流血衝突,許多民眾死傷、流亡,這次事件又被稱作 「六四屠殺」或者是「天安門大屠殺」 。. 當時,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總書記、自由派 ...

    • 迷/粉絲文化
    • 臺灣第一位偶像
    • 男性歌手的登場
    • 無法想像沒有文夏的台灣歌曲工業
    • 文夏的走紅與台灣社會變遷
    • 文夏的作品描繪出「失語世代」中下階層的自我形象
    • 臺灣版小林旭
    • 導演刻意在片中穿插許多歌唱場景
    • 具有摩登感的時代巨星
    • 文夏獨樹一幟的「奶油味」

    這種流行音樂並產製偶像明星的「迷文化」,是資本主義運作下的產物。做為一位巨星光芒四射,但「賞味期間」往往很短,而因為不紅便沒人崇拜你,即使你想再賣力演出歌迷也不一定買單,所以也就沒有「售後服務」的機會。偶像明星們的任務是不斷餵養粉絲夢想、希望、勇氣,給予他們精神慰藉,並維持粉絲的美好記憶;而為了讓他們能持續「入迷」,必須不斷保持存在感,陪伴他們一起成長,直到天荒地老。 偶像明星往往被符號化、神格化,成為眾所矚目的對象或傳奇。唯有超越平凡的傳奇持續存在,他才能滋補大眾的心靈空缺、滿足粉絲精神共振的渴望,成為該時代許多人的精神食糧。因此,粉絲可以蒼老,但無論歷經多少歲月與滄桑,偶像明星就是不能衰退或示弱,才能令粉絲維持其忠誠度。在日本藝能界,如松田聖子般能歌善舞、摩登可愛或陽剛帥氣的偶像不乏人在...

    臺灣的流行歌曲工業出現於 1930 年代。但不同於日本,當時還處在半封建農業社會的臺灣,流行歌曲歌手的來源幾乎侷限於歌仔戲班或藝旦界。日治時期雖然有 〈跳舞時代〉、〈速度時代〉 等具前衛感的作品,可是當時市場的主流乃是歌仔戲、俗謠,或是以漢詩書寫的「閨怨」作品。在沒有強大的資本主義市場和宣傳媒介做為支撐,並且缺乏符號化、神格化的行銷策略下,戰前做為臺灣流行歌曲界翹楚的歌手純純,也只能擁有「一姐」的地位,從資料上我們看不到因她所萌生的「迷文化」現象。 而不論是國語或臺語歌壇,在臺灣堪稱第一位偶像巨星者,則非文夏莫屬。松田聖子和文夏都是常青型偶像,松田快 60 歳了仍在擔當「青春玉女」;文夏 90 歳在國父紀念館、92 歳在鹽水的永成戲院開演唱會――他仍然在唱,而他的歌迷依舊熱烈地去捧場、朝聖。...

    戰前臺灣的流行歌曲工業帶有濃厚的殖民現代性色彩。它表面光鮮亮麗但卻高度依賴日本,並不是臺灣內部的音樂環境成熟而水到渠成的產物。而臺語流行歌曲的前近代性,也反映在戰前歌手性別的分布――幾乎都是女性,很難找出具有存在感的男性歌手。但這種「重女輕男」的局面,到了戰後卻突然改變。 歷經二二八事件、國府遷臺、白色恐怖等政治事件的衝撃,戰後臺語流行歌曲工業直至 1950 年代初期,才有復甦機會。而由日本返臺的許石、吳晉淮、楊三郎等音樂家,以及鄭日清、洪一峰、文夏等男性歌手的登場,使得臺語歌壇的歌手性別瞬間翻轉,其中特別是文夏的竄紅,不僅給臺語歌曲注入活水,同時也引領了歌壇風騒。

    文夏的歌曲足有一千首以上,而且種類繁多,例如戰前的 〈港邊惜別〉、〈月夜愁〉等臺語歌曲的重新詮釋,〈飄浪之女〉(許丙丁作詞)等自創作品,〈苦戀歌〉、〈補破網〉、〈青春悲喜曲〉、〈我有一句話〉 等戰後初期作品;以及 1960 年代以文夏或筆名「愁人」所大量填詞的 〈流浪之歌〉、〈媽媽請妳也保重〉、〈黃昏的故鄉〉、〈星星知我心〉 等日本翻唱曲。可以說若沒有文夏,做為資本主義市場的臺語歌曲工業,必然是黯淡無光。

    文夏的走紅和臺灣社會變遷可謂相互依存。他出生於戰前臺南富裕人家,在歌壇登場時,臺灣社會政經文化各方面都處於悲困狀態。農村土地改革政策的倉卒實施,讓政府必須壓抑糧價、徵收多重稅賦、誘導農村人口外移;為此,當時六成以上的農民必須承受傳統農村面臨急速衰敗的嚴酷過程。加上歷經二二八事件、白色恐怖、戒嚴令的施行,1950、60 年代的本省勞農階層在政治上被迫疏離、在經濟上必須承受不平等的剝削,最終經常只能漂泊、聚集至都市「打拚」。對他們而言,離鄉漂泊、無依無助、抑鬱不安是內心深處的真實喟嘆。

    在臺語被打壓的時代,文夏的歌聲對於一些失去言說、又必須在工業化、都市化過程中,為臺灣發展犠牲奉獻的艱苦人而言,是彌足珍貴的奮鬥詩篇。在那個因政治重壓而多數知識分子噤若寒蟬的時代,文夏以臺語歌曲歌手之姿,充分發揮了話語權,他的舌尖唱出了弱勢族群埋藏在靈魂深處的心聲,他的作品描繪出「失語世代」中下階層的自我形象。 因此,文夏便是一個時代的烙印。即使上了年紀,他在各種場合所呈現給粉絲的,也絕不只是他那具萎縮佝僂的身驅。做為一個符號,他能夠輕易召喚出過往――無數粉絲們在悲困年代中自立奮鬥的身影。在當年的荊棘之路上,政府漠不關心,知識分子也沒有替他們仗義執言,而一直陪伴他們的是文夏。

    或許有讀者會感到好奇,偶像明星需要強力的行銷活動方能塑造,在那個電視、演唱會、網路等大型傳播媒介都尚未出現的年代,文夏的歌曲即使透過廣播電臺,安慰了許多男女隻身離鄉打拚的孤苦不安,但他又如何將自己神格化,成為一個眾人追逐的符號呢?答案其實很簡單,因為他參與電影演出,文夏是臺灣難得一見,集影、歌及創作於一身的藝人。 1960 年代同時也是臺語電影的全盛時期,文夏從出道至 1972 年代這段期間,總共拍了 11 部電影。在那些幾乎都還是黑白影像的電影中,都市往往被描繪成充滿陷阱的險惡之地,來這裡辛苦討生活的善良鄉下人,經常被欺負而吃虧。而文夏做為電影主角,則扮演著同樣流浪到都市,但既摩登且具有正義感的男子;如此角色其實與當時日本影歌雙棲的小林旭有所重疊。1960 年代小林旭的「旋風系列」與「候鳥...

    文夏電影的劇情並不複雜,而導演會刻意在片中穿插許多歌唱的場景,讓他在劇中展現才華。於是,經常揹著吉他歌唱浪跡天涯,有情有義、為弱勢仗義執言的摩登瀟灑男子,便成為文夏的形象。而這個鮮明易懂的符號,使得進城打拚的農村子弟、流離遷徙的苦力勞工、忍受資方剝削的工廠女工、遭遇欺凌的弱小學生,皆可從中尋覓到自身的影子,並獲得暫時性的救贖。而「臺灣版小林旭」的轟動,使「文夏迷」的階層擴展到非勞工族群。 在缺乏娛樂的時代,文夏的電影風靡全臺。而利用電影開演,文夏本尊經常親身出現於銀幕前,和觀眾見面並演唱歌曲。這種類似小型演唱會或歌友會的「隨片登臺」,一方面拉近文夏與歌迷的距離、一方面也成為他唱片宣傳的利器。根據文夏本人所述,當時他「隨片登臺」一天最高曾達到 18 場,這個記錄本身便是一個傳奇。

    文夏唱的雖然是臺語歌曲,但製作走的是時髦路線。長期以來,臺語歌曲始終給人的印象是悲傷、哀愁、鄉土,在文夏之前的許石便是本土寫實風格,而銜接在他之後的歌手,不論是黃西田、黃三元、葉啓田或陳一郎、陳雷等,在形象上也都帶有純樸甚至憨直的味道。唯獨「阿文哥」的作品五花八門,除了臺灣和日本的歌曲之外,美國、義大利等西洋流行歌曲,甚至印尼等東南亞的歌曲他也都唱。文夏標榜新潮摩登,而在電影中他既然扮演保護弱勢的都市英雄,裝扮上亦就不能像是一般鄉下人。 這其實也與他的背景養成有關。文夏本身為基督教徒,家裡開設洋裁縫補習班,在高中時組合唱團的他,始終帶有臺語歌手少見的「奶油味」。他的歌曲如此,外表打扮也如此,一會兒是水手服、船長的裝束,一會兒又改穿花襯衫,一會兒則又西裝筆挺;但不論什麼裝扮,身旁總會出現一把夏...

    文夏也具有先驅性、顛覆性,在充滿味噌、醬油味道的臺語歌壇中,他的奶油味獨樹一幟。其傑出表現打破了戰前竄紅歌手都是女性的生態;而作品的多樣性,則豐富了臺語歌曲的風格與類型。他所填寫的歌詞如 〈媽媽請妳也保重〉、〈黃昏的故鄉〉、〈星星知我心〉 等都相當直白而易懂;不僅如此,他摻入日常生活用語,並大膽讓許多日語或英語入歌詞的創作方式,使得原本拘泥於漢詩文格律的臺語歌曲也有了適度解放。更少為人所知的是,早在 1949 年文夏便已和老師許石,前往恆春採錄陳達的歌聲。就時間點而言,這比許常惠等學院派音樂家開始採集臺灣民謠,早先了許多年。

  2. 2017年3月27日 · 《雨夜花》、《望春風》、《月夜愁》、《四季紅》都是「台灣歌謠父」鄧雨賢的作品。 鄧雨賢的一生如同流星一般,短暫卻很璀璨! 他出生在日本時代桃園龍潭的書香世家,三歲時因為父親工作關係,舉家遷往台北大稻埕。

  3. 2014年12月16日 · 2014全球最紅的10首!. 台灣人最愛的這首,竟是去年的. 三立新聞網 2014-12-16. 知名的線上音樂平台Spotify前陣子進軍台灣,被視為是KKBOX最強對手,最近他們公布了2014年「全球當紅排行榜」,現在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今年「當紅男/女藝人」、「當紅藝人團體 ...

  4. 2017年12月29日 · 多元成家、婚姻平權的議題這幾年在相關團體和社會各界的努力下,逐漸取得大眾認 同及關注。. 也越來越多歌手願意透過創作公開對多元成家的發聲與支持,像是張惠 妹、依林、五月天……等這些華流行音樂界的意見領袖,也有不少歌曲或 MV 是在 描寫同志 ...

  5. 2018年5月14日 · 盧廣仲《今天睡在這裡》. 「昨天明天前天,怎麼好像同一天。. 「如果你又忘記自己活著,用力活著,好像是一生最難的功課。. 想到盧廣仲,心中就會浮現他拿著吉他彈唱的畫面,然而直到最近才注意到,盧廣仲的英文名字是“Crowd” ,意思是「大眾、老百姓 ...

  6. 2019年9月6日 · 2003 年的〈 陌生人 〉、05 年的〈 雙棲動物 〉、09 年〈 拋物線 〉⋯⋯?. 當年這些關於愛的「式情歌」,細膩地梳理了感情的錯綜難解,KTV熱門排行抑或是金曲獎的最高殿堂,不曾缺席她閃閃發亮的身影。. 然而,那些華語金曲發燒十年之久,至今上 ...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