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其他人也問了

  2. 2024年3月12日 · 春節 ,亦稱 新春 、 正旦 、 正朔 ,是以 農曆 計算的 中國傳統新年 ,其慶祝活動又俗稱 過年 、 度歲 等, 漢族 四大傳統節日 之一。 從 明代 開始,華夏 新年 節慶一般要到正月十五日 元宵節 之後才正式結束活動,有些地方的新年慶祝活動甚至到整個 正月 完結為止。 辛亥革命 後,官方紀年標準由 農曆 改為 格里曆 。 華夏新年與 朝鮮新年 、 越南新年 、 琉球新年 和 明治維新 前的 日本新年 多數為同一日,而與 藏曆新年 、 蒙古新年 同日或差一天或一月。 受漢字文化圈影響,春節在 寮國 、 泰國 、 新加坡 、 馬來西亞 、 印尼 、 菲律賓 等有眾多華人聚居的 東南亞 地區也是重要的 節日 。

    • 穿紅衣貼紅紙。相傳在遠古時期,有一隻凶殘的年獸,每到歲末就會從海底跑出來吃人。為了不被年獸吃掉,家家戶戶會祭拜祖先以求平安,也會聚在一起吃頓豐盛的晚餐。
    • 貼春聯。關於春聯還有另一則傳說,古代人相信懸掛桃枝可以驅邪馭鬼,後來簡化成以方形紅紙代替;而在唐代流行以對仗的方式寫春聯,便是今天我們常看到的對聯。
    • 年夜飯吃魚吃餃子。年夜飯或稱團圓飯、圍爐,是春節的重頭戲。除夕夜這天,全家人會齊聚一堂享用大餐,飯桌上的菜色也是有學問的喔!例如,吃魚代表「年年有餘」,吃雞有「起家」的意思,菜頭粿象徵「好彩頭」,年糕寓意「年年高升」,長年菜整根從頭吃到尾表示「延年益壽」,餃子則因外觀有「招財進寶」之意。
    • 發壓歲錢給孩子。吃完年夜飯後,就是小朋友最期待的發紅包時間。傳說在古代,有一個叫做「祟」的怪獸,會在新年夜裡跑出來嚇小孩,一對夫婦用紅紙包銅錢放在孩子的枕頭邊,意外嚇跑「祟」,從那時候起就留下了這個壓「祟」錢的習俗,慢慢演變成今天的壓「歲」錢,保佑小孩平安地長大一歲。
    • 概觀
    • 基本介紹
    • 節日起源
    • 歷史發展
    • 民間習俗
    • 國外影響
    • 社會效應
    • 民間傳說
    • 文學記述
    • 其它相關

    農曆新年一般指本詞條

    春節,即農曆新年,是一年之歲首,亦為傳統意義上的“年節”。俗稱新春、新歲、新年、新禧、年禧、大年等,口頭上又稱度歲、慶歲、過年、過大年。春節歷史悠久,由上古時代歲首祈年祭祀演變而來。萬物本乎天、人本乎祖,祈年祭祀、敬天法祖,報本反始也。春節的起源蘊含著深邃的文化內涵,在傳承發展中承載了豐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在春節期間,全國各地均有舉行各種慶賀新春活動,熱鬧喜慶的氣氛洋溢;這些活動以除舊布新、迎禧接福、拜神祭祖、祈求豐年為主要內容,形式豐富多彩,帶有濃郁的各地域特色,凝聚著中華傳統文化精華。

    在古代民間,人們從歲末的廿三或廿四的祭灶便開始“忙年”了,新年到正月十九日才結束。在現代,人們把春節定於農曆正月初一,但一般至少要到農曆正月十五(元宵節)新年才算結束。春節是個歡樂祥和、親朋好友歡聚的節日,是人們增深感情的紐帶。節日交流問候傳遞著親朋鄉里之間的親情倫理,它是維繫春節得以持存發展的重要要義。

    百節年為首,春節是中華民族最隆重的傳統佳節,它不僅集中體現了中華民族的思想信仰、理想願望、生活娛樂和文化心理,而且還是祈福、飲食和娛樂活動的狂歡式展示。受到中華文化的影響,世界上一些國家和地區也有慶賀新春的習俗。據不完全統計,已有近20個國家和地區把中國春節定為整體或者所轄部分城市的法定節假日。春節與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並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春節民俗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中文名:春節

    •英文名:Spring Festival

    •別稱:新春、年節、新禧、歲首、新年、大年

    •節日時間:農曆正月初一

    •節日類型:中國四大傳統節日之一

    •流行地區:中國,東亞、東南亞等華人華僑聚集地

    據現代人類學、考古學的研究成果,人類最原始的兩種信仰:一是天地信仰,二是祖先信仰。古老傳統節日的起源與上古原始信仰、祭祀文化以及天象、曆法等人文與自然文化內容有關。古老傳統節日多數形成於古人擇吉日祭祀,以謝天地神靈、祖先恩德的活動。早期的節日文化,反映的是古人自然崇拜、天人合一、慎終追遠、固本思源的人文精神;一系列的祭祀活動,則蘊含著祗敬感德、禮樂文明的深邃文化內涵。

    “年歲”的概念,來自上古曆法,《盤古王表》與《三命通會》等均有載:“天皇氏始制乾支之名,以定歲之所在”。天皇時代以“歲”來表示“年”。歲以六十甲子(乾支紀年法)為運轉周期,循環往復,永無止境。“歲”即“攝提”(原始乾支),又名為“歲星”、“太歲”。在傳承發展中後世將這套多音節的攝提紀元(歲)術語簡化為一個字,其與簡化後的乾支在《爾雅》與《史記》均有對照關係的記載。如:太歲在寅曰攝提格,在卯曰單閼,在辰曰執徐,在巳曰大荒落,在午曰敦牂,在未曰協洽,在申曰涒灘,在酉曰作噩,在戌曰閹茂,在亥曰大淵獻,在子曰困敦,在醜曰赤奮若(語出《爾雅·釋天》)。古人以天干地支來作為載體,天干承載的是天之道,地支承載的是地之道;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在人成運;故設天干地支以契天地人事之運。天地定位,乾支以定時空,十天干與十二地支的組合,形成了六十循環紀元法。十二月建和二十四節氣是其基本內容。乾支紀元以斗柄指向正東偏北方位的“建寅”之月為起始,然後順時針方向旋轉,開始一年的歷程。寅位是後天八卦的艮位,是年終歲首交結的方位,代表終而又始。如《易·說卦傳》所曰:“艮,東北之卦也,萬物之所成終而所成始也。”乾支紀元法,正月建寅,立春為歲首,交節日為月首。

    時間演變

    上古時代以天象的空間變化來標示一年四季時間變化,當北鬥鬥柄指向寅(正東偏北)時為立春節點。上古乾支紀元,正月建寅(攝提格)。在歷史發展演變中,由於朝代更迭、曆法變動,歲首(新年)在日期上亦不同。中國歷代的新年,設定日期並不一致: 上古時代:歲起攝提紀元法,即乾支紀元法,寅月為正月,立春為歲首。簡化後的天干地支,十天干曰: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二地支曰: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子、醜。十天干和十二地支依次相配,形成六十循環的紀元法。(攝提紀元,今稱乾支歷、甲子歷、節氣歷;歸為陽曆類別,又稱中國陽曆) 夏商周:夏朝以春季一月為正月,商朝以冬季十二月為正月,周朝以冬季十一月為正月。(陰曆)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規定以冬季十月為正月。(陰曆) 漢朝初期沿用秦歷(顓頊曆)。到了漢武帝太初元年,即公元前104年,天文學家唐都、落下閎、鄧平等人制訂了《太初曆》,並吸收了乾支歷的節氣成分作為指導農事的曆法補充,將原來以冬季十月一日為歲首恢復為以春季一月一日為歲首。 漢朝以後,曾有幾名皇帝進行過改歷改歲首。王莽篡漢後,規定十二月朔為歲首,是為殷正。魏明帝曹叡也一度改為殷正。武則天稱帝後,改國號為“周”,也用周正。此後歷代又改用夏正,以一月一日為歲首。 經歷代發展,後人在早期曆法基礎上逐漸完善為當今使用的夏曆。此後中國一直沿用夏曆直至今。1970年以後“夏曆”改稱為“農曆”(陰曆,又稱陰陽合曆))。 辛亥革命以後,逐漸改用公曆紀年(屬陽曆的一種,又稱格里高利曆)。後來為區別夏曆和公曆兩個新年,鑒於夏曆一月一日恰在乾支曆法中表示季節變遷的廿四個特定節令之一的“立春”節氣前後,因此便把夏曆(農曆)一月一日改稱為“春節”,公曆一月一日改稱為“元旦”。 1913年7月(民國二年),當時北京(民國)政府任內務總長的朱啟鈐向“大總統袁世凱”呈上一份四時節假的報告,稱:“中國舊俗,每年四時令節,即應明文規定,擬請定陰曆元旦為春節,端午為夏節,中秋為秋節,冬至為冬節,凡我國民都得休息,在公人員,亦準假一日。”但袁世凱只批准以正月初一為春節(因當時是“五族共和”,端午等漢族節日列為全國節日不妥),同意春節例行放假,1914年起開始實行。自此,夏曆歲首就由以往的“過年”改成了“春節”。

    名稱變革

    現在農曆的“正月一日”,歷史上稱為上日、元日、改歲、三朝、正日、元辰、歲日、新正、新元、元旦等等;而現在過的農曆正月初一“春節”這一概念,古代是沒有的,是民國政府創造的。“春節”這一概念是在民國時期逐漸被提起。民國時期,公曆被引進,而農曆成為了進行農事的標準。1914年民國政府在內務部呈文中提到“擬請定陰曆元旦為春節“。故,春節這一說法才逐漸流傳開來。 辛亥革命後,1912年中華民國北洋政府時期採用公曆,但用“民國”紀年,1月1日為公曆歲首;1914年起把夏曆正月初一(即農曆正月初一)作“春節”,視為農曆年的開始,即為歲首。 1949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決定採用“公元紀年法”,將公曆1月1日稱為“元旦”,夏曆正月初一仍稱“春節”。

    內容發展

    遠古的天皇時代,已有乾支曆法及歲時的雛形。據《盤古王表》與《三命通會》等古籍記載:“天皇氏始制乾支之名以定歲之所在”。十天干曰:閼逢、旃蒙、柔兆、強圉、著雍、屠維、上章、重光、玄黓、昭陽;十二地支曰:攝提格、單閼、執徐、大荒落、敦牂、協洽、涒灘、作噩、閹茂、大淵獻、困頓、赤奮若。天皇氏的這一發明影響深遠,後世用於曆法、術數、計算、命名等各方面(北宋時編撰的官方正史著作《資治通鑑》就是以這套乾支術語紀年)。乾支的發明標誌著最原始的曆法出現,配合數字用來計算歲時。 周代《詩·豳風·七月》:“十月獲稻,為此春酒,以介眉壽。…十月滌場,…曰殺羔羊,…萬壽無疆。”文獻中記載了人們在十月收穫後釀酒宰羊的歡聚場景,此場景並非歲首節俗活動,周代以十一月為歲首。先秦時期,南北風俗各異,各地風俗尚未融合、傳播與普及,歲首的節俗活動鮮見於中原文獻記載。 漢代是中國統一後第一個大發展時期,南北的經濟文化交流使風俗習慣也互相融合,這對節日習俗的傳播普及提供了良好的社會條件,此後在文獻上漸出現了歲首祭祀的記載。如東漢崔寔《四月民令》中提到,“正月之旦,是謂正日。躬率妻孥,絜祀祖禰。”過新年的習俗活動在全國民間越來越廣泛,也越來越豐富了。 魏晉時,出現了除夕守歲習俗的記載。如晉朝周處所著的《風土記》中記載:除夕之夜大家各相與贈送,稱“饋歲”;長幼聚歡,祝頌完備,稱“分歲”;終歲不眠,以待天明,稱“守歲”。 唐代時,人們除登門拜年,還發明一種“拜年帖”。唐太宗李世民用赤金箔做成賀卡,御書“普天同慶”,賜予大臣。這一形式迅速在民間普及,改用梅花箋紙。當時這種“拜年帖”被稱為“飛帖”。 宋代時民間開始普遍用紙筒和麻莖裹火藥編成串做成“編炮”(即鞭炮)。除夕、春節放爆竹之俗便逐漸盛行。《東京夢華錄》說:“是夜,禁中爆竹山呼,聞聲於外。” 明代,接灶神、貼鬥神、除夕守歲、十五賞燈會已經盛行。《萬曆嘉興府志》中記載:“除夕,易鬥神、桃符、春帖,井隈皆封。爆竹,燔紫,設酒果聚飲,鑼鼓徹夜,謂之守歲。” 清代非常重視過年,宮廷過年十分奢華,皇帝有寫福字下賜群臣的習俗。過年要一直延續至元宵佳節才算結束,猜燈謎是甚為流行的取樂方式。 辛亥革命帶來了全新的時代,政府提倡新曆。禮儀上,把以前跪拜或者作揖等禮節全部廢除,改成脫帽、鞠躬、握手、鼓掌等新禮節,逐漸成為中國人際交往的文明儀式。

    傳統民俗

    年節是中國一個古老的節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個節日,在歷史發展中,雜糅了多地多種民俗為一體,形成了一些較為固定的風俗習慣,有許多還相傳至今。中國是個多民族的國家,各民族過新年的形式各有不同。春節是漢族最重要的節日,滿、蒙古,瑤、壯、白、高山、赫哲、哈尼、達斡爾、侗、黎等十幾個少數民族也有過春節的習俗,只是過節的形式更有自己的民族特色,更蘊味無窮。春節期間的慶祝活動極為豐富多樣,有舞獅、飄色、舞龍、游神、廟會、逛花街、賞花燈、游鑼鼓、游標旗、燒煙花、祈福、摜春,也有踩高蹺、跑旱船、扭秧歌等等。祭祀神(祖)習俗盛行於南方沿海一帶,承襲古時習俗,春節期間多地有舉行隆重盛大的報祭天地神恩、迎禧祈福等祭祝祈年活動,內容豐富多彩,熱鬧喜慶,年味濃郁。春節期間貼年紅、守歲、吃團年飯、拜年等各地皆有之,但因風土人情的不同,細微處又各有其特色。春節民俗形式多樣、內容豐富,是中華民族的生活文化精粹的集中展示。 春節是除舊布新的日子,春節雖定在農曆正月初一,但春節的活動卻並不止於正月初一這一天。從年尾廿三(或廿四日)小年起,人們便開始“忙年”:祭灶、掃塵、購置年貨、貼年紅、洗頭沐浴、張燈結彩等等,所有這些活動,有一個共同的主題,即“辭舊迎新”。春節是個歡樂祥和、合家團圓的節日,也是人們抒發對幸福和自由嚮往的狂歡節和永遠的精神支柱。過節前,別井離鄉的人們都儘可能地回到家裡和親人團聚,共享天倫之樂。除夕,全家歡聚一堂,吃罷“團年飯”,長輩給孩子們派發“壓歲錢”,然後“守歲”,迎接新年到來。年節期間,親朋好友之間相互走訪拜年,表達對親朋好友之間的情懷以及對新一年生活的美好祝願。 春節也是敦親祀祖、祭祝祈年的日子。祭祀是一種信仰活動,是人類在遠古生存活動而創造出來的期望與天地自然和諧共生的信仰活動。萬物本乎天,人本乎祖,人們在春節祭祀上天神靈(祖先),重溫先祖們構建的“天人合一”生態世界基礎上,緬懷和感受天地神靈(祖先)好生之德的神聖與威嚴,不忘肩負“天道秩序”賦予今人維護人倫向善的責任與使命,心懷敬畏,方行之高遠。正因如此,在熱鬧非常的春節期間,敬天法祖傳統文化祭祀節儀才依循祖上規矩,進貢上香,叩拜行禮,莊重肅穆,一絲不苟。一系列依次展開的節日儀式程式,代表著節日文化內涵的逐層展示,讓傳統節日變得莊重,富有意義。 春節更是民眾娛樂狂歡的節日。元日子時交年時刻,鞭炮齊響、煙花滿天,辭舊歲、迎新年等各種慶賀新春活動達於高潮。年初一早上各家焚香致禮,敬天地、祭列祖,然後依次給尊長拜年,繼而同族親友互致祝賀。元日以後,各種豐富多彩的娛樂活動競相開展,為新春佳節增添了濃郁的喜慶氣氛。因此,集祈年、慶賀、娛樂為一體的盛典春節就成了中華民族最隆重的佳節。節日的熱烈氣氛不僅洋溢在各家各戶,也充滿各地的大街小巷,一些地方的街市上還有舞獅子、耍龍燈、演社火、游花市、逛廟會等習俗。這期間花燈滿城,遊人滿街,熱鬧非凡,盛況空前,直要鬧到正月十五元宵節過後,春節才算真正結束。傳統節日儀式與相關習俗活動,是節日元素的重要內容,承載著豐富多彩的節日文化內涵。 •傳統春節習俗:

    節期活動

    忙年(小年) 年尾十二月廿三或廿四開始忙年,又稱“小年”。小年並非專指一個日子,由於各地風俗不同,被稱為“小年”的日子也不盡相同。據說北方地區是廿三,南方地區是廿四。小年是整個春節慶祝活動的開始和伏筆,其主要活動有兩項:掃塵和祭灶。 •傳統習俗:祭灶、蒸花饃、買年紅、吃灶糖、掃塵。 年廿八 年廿八除舊布新,清除舊的年紅,有的地方年廿八開始貼年紅。廣東有一句俗語“年廿八,洗邋遢”,意思是說在農曆十二月廿八日這一天全家人要留在家裡打掃衛生,貼年紅,迎接新年。 除夕 除夕,為歲末的最後一天夜晚。歲末的最後一天稱為“歲除”,意為舊歲至此而除,另換新歲。除,即去除之意;夕,指夜晚。“除夕”是歲除之夜的意思,又稱大年夜、除夕夜、除夜等,時值年尾的最後一個晚上。除夕是除舊布新、闔家團圓、祭祀祖先的日子,與清明節、七月半、重陽節是中國民間傳統的祭祖大節。除夕,在國人心中是具有特殊意義的,這個年尾最重要的日子,漂泊再遠的遊子也是要趕著回家去和家人團聚,在爆竹聲中辭舊歲,煙花滿天迎新春。除夕,祭祖、吃團年飯,年夜飯後有派發壓歲錢和守歲的習俗。 •傳統習俗:置天地桌、祭祖、燒炮、吃年夜飯、接神、踩祟、接財神。 正月初一 從年初一開始便進入迎禧接福、拜祭神祖、祈求豐年主題。元日子時交年時刻,鞭炮齊響、煙花照天、辭舊歲、迎新年等各種慶賀新春活動達於高潮。炮竹聲中辭舊歲,煙花滿天迎新春。春節早晨開門大吉,先燒炮竹,叫做“開門炮仗”,送舊迎新。爆竹聲後,碎紅滿地,燦若雲錦,稱為“滿堂紅”。正月初一迎新歲,拜歲。早上各家焚香致禮,敬天地、祭列祖,拜歲神。然後依次給尊長拜年,繼而同族親友互致祝賀。新年初一,人們都早早起來,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齊齊出門,恭祝新年大吉大利。《占書》中說,正月初一是“雞日”。 •傳統習俗:開門炮仗、拜歲、祈年、拜年、占歲、聚財。 正月初二 大年初二是開年日,早上拜祭天地神靈,祭禮完畢,燒炮、燒紙寶,然後吃"開年飯"。這餐"開年飯"一般備髮菜、生菜、魚等,意在取其生財利路之意。這天出嫁的女兒回娘家,要夫婿同行,所以俗稱“迎婿日”。回娘家的女兒必須攜帶一些禮品和紅包,分給娘家的小孩,並且在娘家吃午飯,但必須在晚飯前趕回婆家。《占書》中說,正月初二是“狗日”。 •傳統習俗:拜神,開年飯等。 正月初三 大年初三又稱赤狗日,與“赤口”同音,通常不會外出拜年,傳說這天容易與人發生口角爭執。不過這個習俗早已過時,因為現在人們難得春節團聚,對此已經淡化許多。 •傳統習俗:燒鬥神紙。 正月初四 大年初四是祭財神的日子,迎神接神。《占書》中,傳說正月初四是女媧造羊的日子,故稱“羊日”,在這一天裡,人們不能殺羊,如果天氣好,則意味著這一年裡,羊會養得很好,養羊的人家會有個好收成。 •傳統習俗:迎神接神,接五路,吃折羅,扔窮。 正月初五 正月初五,按民間習俗是五路財神的生日,因此要迎接財神進家,保佑自家新的一年財源滾滾、年年有餘。同時自然也是送走“窮”的日子,故有“送窮出門”一說。這一天又俗稱“破五”,意思是之前幾天的諸多禁忌至此就結束了。破五習俗除了以上禁忌外,主要是送窮,迎財神,開市貿易。北方民間有吃餃子的習俗,寓意著招財進寶。傳說正月初五是“牛日”。•傳統習俗:祭財神(南方)、送窮、開市。 正月初六 正月初六是“馬日”,叫六六大順。這一天,每家每戶要把節日積存的垃圾扔出去,這叫送窮鬼。大年初六也是啟市日,商店酒樓才正式開張營業,而且要大放鞭炮,不亞於除夕的境況。 •傳統習俗:送窮,啟市。 正月初七 初七是人日,即人的生日,通常不外出拜年。《占書》說,由初一開始,上天創造萬物的次序是“一雞二狗、三豬四羊、五牛六馬、七人八谷”,所以初七就是人日。漢朝開始有人日節俗的文字記載,魏晉後開始重視。古代人日有戴“人勝”的習俗,人勝是一種頭飾,又叫彩勝、華勝。從晉朝開始有剪彩為花、剪彩為人,或鏤金箔為人來貼屏風,也戴在頭髮上。唐代之後,更重視這個節日,每至人日皇帝賜群臣彩縷人勝,又登高大宴群臣。•傳統習俗:熏天、吃七寶羹、送火神 正月初八 年初八是開工日,派發開工利是,是廣東老闆過年後第一天上班首要做的事;利是利是,寓意著一年都能利利是是,大紅大紫。年初八前走親訪友拜年基本完畢,從年初八起民間便陸續開展敬神、游神、擺宗、舞獅、舞龍、飄色、游燈、做醮、標炮、做大戲以及各種文藝表演活動。傳說初八是穀子的生日,這天天陰則年歉,天氣晴朗則這一年稻穀豐收。 •傳統習俗:順星、游神、做齋頭、放生祈福

    節令食品

    參見:臘八粥 “臘八節”這一天在中國部分地區有“喝臘八粥”的習俗(即是吃臘八粥)。喝臘八粥在中國已有千年歷史,臘八粥又稱“大家飯”。每逢臘八這一天,不論富人還是窮人,家家都要喝臘八粥。最早的臘八粥是用紅小豆來煮,後經演變,加之地方特色,逐漸豐富多彩起來。 “臘八粥”又叫“七寶粥”“五味粥”,不僅清香甜美,而且能暢胃氣,生津液,因而頗受人們喜食。隨著時代的發展,花樣越來越多的臘八粥已發展成具有地方風味的小吃。 參見:年糕 年糕屬於農曆新年的應時食品,有紅、黃、白三色,象徵金銀。一種用黏性大的糯米或米粉蒸成的糕,在南方有過年吃年糕的習慣,甜甜的粘粘的年糕,象徵新一年生活甜蜜蜜,步步高。 春節吃年糕,“義取年勝年,籍以祈歲稔。”寓意萬事如意年年高。年糕的種類有:北方有白糕飥、黃米糕;江南有水磨年糕;西南有糯粑粑;台灣有紅龜糕。北方年糕有蒸、炸二種,南方年糕除蒸、炸外,尚有片炒、湯煮諸法。 參見:餃子 餃子,古稱“角子”,北方年夜飯有吃餃子的傳統,但各地吃餃子的習俗亦不相同,有的地方除夕之夜吃餃子,有的地方初一吃餃子。三十晚上北方人不吃餃子,會覺得沒有過年的氣氛。北方一些山區還有初一到初五每天早上吃餃子的習俗。 吃餃子是表達人們辭舊迎新之際祈福求吉願望的特有方式。晚上11時到第二天凌晨1時為子時,“交子”即新年與舊年相交的時刻。餃子就意味著更歲交子,過春節吃餃子被認為是大吉大利。 參見:湯圓 南方的元宵節慶食品叫做“湯圓”,別稱“元宵”“湯糰”“浮元子”,是中國傳統小吃的代表之一,是由糯米粉等做的球狀食品。一般有餡料,煮熟帶湯食用。同時也是元宵節最具有特色的食物。用黑芝麻、豬油做餡、加入少許白砂糖,外面用糯米粉搓成圓形。因為這種糯米湯圓煮在鍋里又浮又沉,所以它最早叫“浮元子”,後來有的地區把“浮元子”改稱湯糰。在江蘇,上海等地,大年初一早晨都有吃湯圓的習俗。 參見:春卷 春卷也叫春餅,立春吃春餅是中國一種古老風俗。晉代已有“五芋盤”即“春盤”,是將春餅與菜同置一盤之內。 唐宋時立春吃春餅之風漸盛,皇帝並以之賜近臣百官,當時的春盤極為講究:“翠縷紅絲,金雞玉燕,備極精巧,每盤直萬錢”。民間也用以互相饋贈。 春餅發展到今天,形制隨地而異,食用時間也因地而別。有烙制、也有蒸製;或大如團扇,或小如荷甲。

    各國年節

    隨著中國綜合國力的顯著提升,中國文化的輻射領域也在不斷擴大。春節的意義已經超過中國範疇,而具有世界影響。春節不是中國獨有的節日,亞洲國家中,與中國一樣過農曆春節並有法定假期的包括越南、印尼、朝鮮、韓國、新加坡和馬來西亞。另外,泰國、菲律賓和蒙古國也有過春節的傳統。不過蒙古國過的是藏曆春節,當地叫白月節,每年的節日起始日期要由喇嘛測算才能確定。 各國的“年節” 周邊國家一直受我國文化的影響。在韓國、朝鮮和越南,農曆新年是一年之中最重要的節日。在朝鮮半島,農曆新年被稱為“年節”或“舊正”,正月初一至初三是全民族的法定假日。越南農曆新年假期從除夕至正月初三,加上周六日換休,共6天。 一些華人聚居的東南亞國家也將農曆新年定為法定假日。在新加坡,正月初一至初三是公共假期。馬來西亞華人占總人口的四分之一,政府將正月初一和初二定為法定假日。華人眾多的印度尼西亞和菲律賓,2003年和2004年分別將農曆新年定為全國公共節日,但菲律賓不放假。 日本曾按舊曆(類似農曆)過年。從1873年起改用新曆後,雖然日本大部分地區不過舊曆新年,但是沖繩縣、鹿兒島縣的奄美群島等地區還保留著完整的舊曆年俗。 團圓和聚餐 每逢“舊正”,韓國也會因數千萬人大流動而面臨“春運”的難題。好在韓國國土面積不大、公路交通網又比較發達,加上幾乎家家戶戶有汽車,因此大部分韓國人會選擇開車回家過節。在朝鮮半島,家家戶戶聚餐時都要吃“年糕湯”,意味著又長一歲以及萬物更新。 越南人把春節視為辭舊迎新的日子,一般從農曆十二月中旬開始辦年貨準備過年。除夕夜,越南人家家戶戶準備豐盛的年夜飯,全家人歡聚一堂,吃頓團圓飯。 新加坡的華人家庭每年都會聚在一起做年糕。一家人聚在一起,一邊做著各種各樣的糕點,一邊話著家常,其樂融融。 逛花市 逛花市,是越南春節的重要活動之一。春節前約10天,花市就開始熱鬧。 拜年 新加坡人在向親友拜年時,總是呈上一對柑,而且必須是雙手奉上。這源於中國南方廣東人的過年習俗,廣東話“柑”與“金”諧音,送柑桔(送金)表示吉利、好運、好事成雙。 拜太歲 新加坡人也如我國廣東人一樣,有在新年拜歲的習俗。 “祭祖”和“感恩” 新年鐘聲一敲響,越南民眾就會開始祭拜祖先。象徵天地五行的五果盤是必不可少的供品,既表達對祖先的感謝,也有希冀新年如意、安康和好運的意思。 在朝鮮半島,正月初一家家戶戶都要舉行正式、莊重的“祭禮和歲拜”儀式。男女老少早早起床,換上新衣,有的穿上傳統民族服裝,依次向祖先磕頭行禮,祈求祖宗保佑平安,然後再向長輩一一拜年,感謝長輩的養育之恩。凡向長輩拜年,晚輩都要跪下磕頭,長輩則要給晚輩“壓歲錢”或簡單的禮物。

    國外發展

    如今,春節已經走進全球近200個國家。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已有包括美國、加拿大、菲律賓、模里西斯等在內近20個國家和地區,把中國春節定為整體或者所轄部分城市的法定節假日。2018年8月26日,美國加州多位力推認可農曆新年法案的官員和華裔社區人士在舊金山召開發布會,歡慶法案正式生效。法案並未直接將農曆新年定位為公眾假日,但是鼓勵學校和教育機構舉辦活動宣揚亞裔文化傳統。

    經濟

    春節是中國最重要和最具文化內涵的節日,更是推動產業經濟和內需消費的重要內驅力。隨著國民經濟的快速增長,居民個人可支配收入不斷提高,春節消費也由傳統的置辦年貨發展為具有時代特色的賀歲作品、產品工藝、休閒娛樂等節日產品和服務。春節期間,人群、金融、物資、信息、藝術的大規模流動,帶動了文化、商業、交通、旅遊、電信、金融、餐飲各行各業全面繁榮,形成了獨特的“春節經濟”。 過年是人們一年消費的集中體現。隨著新興消費觀念的不斷湧現,春節已不僅僅是傳統意義上的“過大年”,更是一個拉動市場經濟動力的“快門”,人們開始從傳統的節日忙碌轉向新的慶賀潮流。“春節經濟”為老百姓的生活注入了新的活力與生機。儘管大家不可能等到新年才有新衣穿、才有美食享用,但置辦年貨、孝敬長輩、關愛晚輩,依然是中華民族亘古不變的節日傳統。

    交通

    中國春運 春節期間的運輸,簡稱為”春運“。是中國特有的一種運輸期間。以春節為界,節前15天,節後25天,共40天,由國家經貿委統一發布(每年起止時間略有不同),鐵道部、交通部、民航總局按此進行專門運輸安排的全國性交通運輸高峰叫做春運。 春運期間,鐵道部實行特殊運行管理,加開大量臨時客車,時間為春節前後15天。80年代以後,大量民工外出,春運成為社會熱點。 世界最大的周期性運輸高峰——中國春運。 “春運”被譽為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周期性的人類大遷徙。在40天左右的時間裡,將有20多億人次的人口流動,占世界人口的1/3。中國春運入選出中國世界紀錄協會世界最大的周期性運輸高峰。 •春運線路 春節前重點地區通常是京津、長三角、福建、珠三角地區。 節後重點地區一般是成都、重慶、武漢、長沙、南昌、合肥、阜陽地區。 •春運戰略 為實現“確保全全、滿足重點、平穩有序、良好服務”的春運目標,全國鐵路春運總體戰略是“以客為主,客貨雙贏;南客北貨,南車北調;統籌安排,重點必保;適度屯車,應急有備;車輛挖潛,停短保長;有流開車,無流停運”。 •設立春運原因

    •綜述

    關於春節的來由,舊時由於缺失上古時期文獻(秦始皇焚書,或其它原因)沒法直接考證其源流,在傳承發展中於是便產生了諸多傳說。其中有幾種較為流行的說法,春節源於上古“臘祭說”、源於“巫術儀式說”、源於“鬼節說”、源於“古代豐收祭祀說”、源於“舜繼部落聯盟首領位說”(有說舜繼天子位,但“天子”之稱謂最早始於春秋戰國,於漢代才流行)、源於“萬年青年創萬年曆說”、源於避“年”獸的傳說等等。

    在歷史發展演變中大多數傳統節日被附會了一些傳說替代其本真起源。春節也不例外,也被附會了“避年惡獸”等故事傳說作為其起源。其實,春節並非因“避惡”等故事傳說而形成,這些荒謬傳說是後世建構出來的。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春節文化作為中華悠久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的形成涵蓋了人文哲學、天文星象等方面的內容,蘊含著深邃豐厚的文化內涵。古老傳統節日重視信仰與祭祀活動,敬天法祖是古老傳統節日的核心,春節並非是因故事傳說而形成。

    •萬年創萬年曆

    相傳古時候,有個名叫萬年的青年,看到當時節令很亂,就有了想把節令定準的打算。但是苦於找不到計算時間的方法,一天,他上山砍柴累了,坐在樹陰下休息,樹影的移動啟發了他,他設計了一個測日影計天時的晷儀,測定一天的時間。後來,山崖上的滴泉啟發了他的靈感,他又動手做了一個五層漏壺,來計算時間。天長日久,他發現每隔三百六十多天,四季就輪迴一次,天時的長短就重複一遍。

    當時的國君叫祖乙,也常為天氣風雲的不測感到苦惱。萬年知道後,就帶著日晷和漏壺去國君,對祖乙講清了日月運行的道理。祖乙聽後大悅,感到有道理。於是把萬年留下,在天壇前修建日月閣,築起日晷台和漏壺亭。並希望能測準日月規律,推算出準確的晨夕時間,創建曆法,為天下的黎民百姓造福。曆法創建完畢後,萬年指著天象,對祖乙說:“現在正是十二個月滿,舊歲已完,新春復始,祈請國君定個節吧”。祖乙說:“春為歲首,就叫春節吧”。據說這就是春節的來歷。

    詩詞 文獻

    《三命通會》載:“夫乾猶木之乾,強而為陽;支猶木之枝,弱而為陰。昔盤古氏明天地之道,達陰陽之變為三才。首君以天地既分之後,先有天而後有地,由是氣化而人生焉,故天皇氏一姓十三人,繼盤古氏以治,是曰天靈淡泊,無為而俗自化,始制乾支之名,以定歲之所在。”宋羅泌《路史·前紀二·天皇紀》載:“粵有天皇,是曰天靈, 望獲 強尊”。明代著名史學家萬民英根據我國古代文獻文記載確定天皇氏時代已發明乾支歷,在其著作《三命通會》中有詳細記載。 《爾雅·釋天》:太歲在甲曰閼逢,在乙曰旃蒙,在丙曰柔兆,在丁曰強圉,在戊曰著雍,在己曰屠維,在庚曰上章,在辛曰重光,在壬曰玄黓,在癸曰昭陽。 《尚書·大傳》中說:“正月一日為歲之朝,月之朝,日之朝,故曰:‘三朝’,亦曰:‘三始’。” 《尚書·舜典》中說:“正月上日,受終於文祖。” 《說文解字》中說:“年,谷熟也。”由於一年分四季,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穀物多少意味著年景的好壞,因此。“過年”的意思就是祈盼、慶祝五穀豐登糧滿倉。《說文解字》中的禾(谷)熟並不代表“一年四季”時間概念,如《廣雅·釋草》對禾的解釋:“(禾)二月開始生長,八月成孰。”禾的生長周期只有幾個月。 《漢書·孔光傳》:“歲之朝曰三朝。”顏師古註:“歲之朝,月之朝,日之朝,故曰三朝。”李善註:“三朝,歲首三朔日也。”有的叫“三始”。 有現存文字記載的“春節”一詞最早見於東漢文獻。《後漢書·楊震傳》載楊振上疏安帝曰:“冬無宿雪,春節未雨,百僚燋心。”這裡的“春節”是春季的意思,與今所說的春節無關。南北朝時代,把春節泛指為整個春季。

    小知識

    •春節時間 春節的時間(農曆正月初一)在公曆1月21日至2月21日之間遊動。“最早的春節”(如1966年的1月21日)和“最遲的春節”(如1985年的2月20日)相差整一個月。根據曆法計算,如果農曆不進行人為調整的話,2319年2月21日將迎來“史上最晚春節”,此前春節最遲出現在公曆2月20日,為1920年和1985年。 •立春節點 乾支紀年法,以立春為歲首。“立春”是依據黃道推算出來的,即太陽到達黃經315°時為立春節點。立,是“開始”之意;春,代表著溫暖、生長。上古曆法“立春”分界(日平均氣溫連續5天達10攝氏度以上算入春)的基準線,位於今廣西桂林到江西贛州一線;當節氣“立春”時,那一線以南的地區已有春的氣息了。但我國93%的陸地面積上都還是冬,到黑龍江,往往是在穀雨立夏時才入春。“立”對於很多地區來講只是一種參考意義。立春,陰陽轉化、陰退陽升、生氣始發、萬物復甦,一元復始,新的一個輪迴從此開始了。立春的節氣特點為節俗的形成提供了重要條件。古人對歲首很重視,立春要拜祭春神、太歲等眾神,敬天法祖,由此產生了辭舊布新、迎春祈福等一系列祭祝祈年文化活動。 •閏春節 閏春節,又稱閏正月,從公元1645年使用歷理置閏制開始,到公元2800年的1155年裡,農曆閏正月只發生6次,非常罕見,其年份分別是1651、2262、2357、2520、2539、2634 。 •閏春節的過法 如果一年有閏正月,原則上春節是過第一個正月的,到了閏正月的時候則不過節。當然,也有少數地區過完第一個正月的春節以後,到了閏正月的時候也過閏正月的春節,因為閏正月也叫正月,所以也把閏正月的初一也看做春節來過。 •“雙立春”與“無春年”

    春晚

    春節聯歡晚會 春節聯歡晚會,通常簡稱“春晚”,是中國中央電視台在每年除夕晚上為慶祝農曆新年舉辦的綜藝性文藝晚會。1983年,央視舉辦春節聯歡晚會應該說是一個偶然事件。但是這台晚會已經成為了中國人的“新民俗,新文化”,每年除夕夜必看的電視大餐。從1983年起,央視春晚這枚凝聚了十幾億中國人親情與鄉愁的符號,已經成為幾代中國人的文化記憶。 從文化發展的角度看,中央電視台春節聯歡晚會開創了電視綜藝節目的先河,且引發了中國電視傳媒表達內容、表達方式等方面的重大變革。春節聯歡晚會涵蓋小品、歌曲、歌舞、雜技、魔術、戲曲、相聲劇等多種表演形式。

  3. 春节 ,亦稱 新春 、 正旦 、 正朔 ,以 农历 計算的 中国传统新年 ,其庆祝活动又俗称 過年 、 度歲 等, 汉族 四大传统节日 之一。 從 明代 開始,華夏 新年 節慶一般要到正月十五日 元宵節 之後才正式結束活動,有些地方的新年慶祝活動甚至到整個 正月 完結為止。 辛亥革命 後,官方紀年標準由 農曆 改為 格里曆 。 華夏新年與 朝鮮新年 、 越南新年 、 琉球新年 和 明治維新 前的 日本新年 多數為同一日,而与 藏历新年 、 蒙古新年 同日或差一天或一月。 受漢字文化圈影响,春节在 老挝 、 泰国 、 新加坡 、 馬來西亞 、 印尼 、 菲律賓 等有眾多華人聚居的 東南亞 地區也是重要的 节日 。

  4. 農曆新年或春節是全世界華人社區最大的盛事尤其最爲台灣大肆慶祝農曆新年在台灣是法定假期春節始于農曆正月初一一直持續到農曆正月十五農曆新年方才結束春節是一家團圓的節慶在這時候許多世界各地的游客也會到台灣旅游感受並慶祝農曆新年。 氛圍. 在台灣迎接春節的氛圍是相當獨特的經驗。 台灣大部分的人口是華裔,在春節的這段期間大部分的商店會暫時閉門休息,因此商圈通常是安靜和空蕩的。 與安靜的商圈相映的是熙攮的社區和鄰里。 較大的慶典活動在鄉鎮和市區中舉辦,春節夜市也會在社區中心架設,因此這些地區也成爲新年期間社交聚會和商業交易的樞紐。 雖然大部分商店都會閉門休息,但相反的,大部分的飯店和餐館都會照常營業,這主要是在這段期間,同時有大量游客湧入。

  5. 2023年1月19日 · 全球超過十億人正凖備慶祝農曆新年的到來2023 年是兔年,而這個節日又被稱為春節或中國新年。

  6. 1 min. 台灣的農曆新年Lunar New Year是華人最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與中秋節端午節並列為三大傳統節日。 春節通常在農曆的1月1號舉行,為期15天。 2024年的農曆新年即將在2月10號隆重登場! 這篇文章會講述農曆新年的由來再來介紹農曆新年習俗農曆新年賀詞和在農曆新年吃的美食。 Table of Contents. 農曆新年由來. 農曆的變遷. 祭祀祖先和驅邪避災. 春耕節氣. 傳統祭祀活動. 年的故事. 農曆新年習俗. 大扫除. 掃舊歲. 採買年貨. 過年禮俗. 家庭團聚. 守歲. 舞獅舞龍. 燈籠展覽. 祭祀祖先. 農曆新年節目. 春晚. 舞獅和舞龍表演. 燈會. 花市. 煙花晚會. 文藝演出. 民俗活動. 廟會. 農曆新年美食. 餃子. 年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