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1. 相關搜尋:

搜尋結果

  1. 其他人也問了

  2. 小說. 獎項. 評價. 参考資料. 陳柔縉 (1964年—2021年10月18日),台灣作家、 臺灣大學新聞研究所 兼任副教授 [1] 。 曾任職政治 記者 ,後專事歷史寫作,主要題材為 臺灣日治時期 的社會生活與人物 [2] ,著有《台灣西方文明初體驗》和《人人身上都是一個時代》,分別在2005年和2009年獲得 金鼎獎 。 陳柔縉的文字基調質樸剛健時常充滿詩意幽默善於透過生動的文字及豐富的史料蒐集重現被遺忘的歷史。 [3] [4] [5] 。 生平. 1964年,陳柔縉生於 雲林縣 莿桐鄉 。 1985年,自 國立台灣大學法律學系 司法組畢業。 曾任 聯合報 、 新新聞 周刊資深記者。

  3. 2021年10月20日 · 陳柔縉1964年生於雲林臺灣大學法律系司法組畢業曾任聯合報政治組記者、《新新聞資深記者現為專欄作家2009年以人人身上都是一個時代獲金鼎獎首部時代小說大港的女兒於2020年12月出版。 (※ 蔡蕙頻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兼任助理教授講到臺灣史通俗寫作我想沒有人不知道陳柔縉臺灣史的通俗寫作這幾年可以說是爆炸性的發展了不過這個大爆炸的格局幾乎可以說是在2000年前後由 陳柔縉 開啟的。 90年代她寫了《私房政治——25位政治名人的政壇秘聞》、《總統是我家親戚》,接著而來的《宮前町九十番地》、《榮町少年走天下》寫活了張超英和羅福全,而《台灣西方文明初體驗》、《囍事臺灣》,又為臺灣史通俗寫作開了另一扇窗……。

  4. 2022年6月10日 · 陳柔縉看見小人物改變一代人歷史感覺的書寫. 陳柔縉去年意外驟逝的消息不只震撼讀者與文壇也讓曾經與她相識的受訪者編輯工作者紛紛欲以己之力喚起更多人對陳柔縉及其作品的印象除了作品不是在圖書館的路上就是在家寫作的認真細膩和好奇不斷的人格特質更在合作對象的心中留下溫暖燦爛的一角陳柔縉對生活無比的好奇心完全發揮在寫作就是要好玩。 圖片來源:麥田提供. 文. 《新北市文化》季刊. 天下部落格. 發布時間:2022-06-10. 瀏覽數:2691. 一頭亮銀灰髮,說著清雅台語的毛清芬坐在我的對面,仔細端詳著一紙手稿。 這是一張手寫的人物關係表,上頭有一些似曾相似的名字,和代表兩人「有關係」的箭頭符號。 盧安 → 陳隆志 → 郭榮桔.

  5. 2018年5月12日 · 陳柔縉對跑在時代前端的素人感到好奇多少也是一種對自我的追尋,「怎麼想都很神奇我都跑不到前端,」她俏皮地用食指敲打桌面:「可能我從小就有點愛搞怪但又搞怪不起來。 」她的作怪不是燙個爆炸頭或是濃妝豔抹,而是在文字裡對過往的歷史提出疑問。 最想讓台灣哪位歷史人物吃下誠實豆沙包,想問他什麼問題? 「 李延禧 ! 」問題才一問完,陳柔縉的答案就已脫口而出,她曾在《 人人身上都是一個時代 》寫過〈台灣最貴單身漢〉,細數這位和胡適同時期在美國留學的帥氣男子。 1911年李延禧剛從紐約念完大學回台灣,他出身名門,爺爺是台北大稻埕仕商李春生,中學時在日本唸書,之後再到美國留學,回台時只會說日文、英文,當時無論是家世、財富、長相,李延禧的條件都堪稱全台第一,成為報紙八卦的名人。

    • 陳柔縉簡介1
    • 陳柔縉簡介2
    • 陳柔縉簡介3
    • 陳柔縉簡介4
    • 陳柔縉簡介5
  6. 2021年11月17日 · 第45屆金鼎獎頒獎典禮進行到中場現場揚起日本歌手平原綾香的歌聲投影螢幕出現陳柔縉生前的身影主持人王文華特別介紹陳柔縉曾分別以台灣西方文明初體驗」、「人人身上都是一個時代等書獲得金鼎獎肯定陳柔縉曾在人人身上都是一個時代的序中寫道她在寫這本書時一定邊聽這張專輯歌詞中提到:「每一天/我傾聽自己的心/知道自己不是孤單一人/在內心深處/我們緊緊相連/閃耀的星星/越過無垠的時間/指引我們相遇的奇跡/每一天/我傾聽自己的心/知道自己不是孤單一人/而是被宇宙的胸懷所擁抱陳柔縉看盡官場百態 政治記者轉行寫庶民歷史. 專訪/陳柔縉的小寫歷史:從做大事到爬梳台灣庶民小事.

  7. 2021年10月18日 · 作家夏瑞紅說陳柔縉的文筆充滿詩意又幽默慧黠能寫盡人性深處的慾望掙扎陳柔縉15日在新北市淡水區騎腳踏車時遭後方機車追撞雖緊急送醫搶救但今天傷重不治享年57歲陳芳明接受中央社記者電話採訪時表示陳柔縉在書寫宮前町九十番地期間曾多次向他請益關於歷史書寫的事,「她是一個很認真的人她做的每一個議題一定蒐集非常完整豐富的資料更重要的是她的敘述手法我很少看到有一個人可以把我們的文化記憶用那麼生動的文字配合她所尋找到的圖片完整呈現在讀者面前」。

  8. 陳柔縉形容這場機緣像中了大獎」,然而若沒有敏銳的眼光絕無法在滔滔如海的資訊河中迅速辨識出珍貴的史料所在沒有對於台灣歷史長年的鑽研無法串聯起這幸運的人脈沒有深厚的識見也無法判讀出古舊文物背後的意義若非陳柔縉這三百多枚印章或許只能躺在歲月的封存中靜靜沒入時間之河。 《一個木匠和他的台灣博覽會書中有各種設計精彩的紀念章麥田提供) 記者本色. 「我本來沒有打算把這些紀念章寫成書的,」陳柔縉說,見過這本集印冊後,她最初只希望推薦給出版社,看看有沒有什麼文創之類的應用機會,或者頂多為每個紀念章寫一兩行簡介「復刻」發行。 「因為我真的不是很喜歡寫東西的人。 」陳柔縉笑說:「我每次這樣講都沒人相信。 」從小她就沒有什麼寫作的志向,更未曾懷抱作家夢。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