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是以1907年民主革命家秋瑾起義為背景。 小說描寫了革命者流血犧牲而不獲群眾理解,他們的鮮血反被無知迷信的人做成「人血饅頭」去醫治 癆病 。

    • 概觀
    • 作品原文
    • 詞句注釋
    • 創作背景
    • 人物形象
    • 作品鑑賞
    • 作者簡介

    《藥》是中國現代文學奠基人魯迅創作的一篇小說。這篇小說通過茶館主人華老栓夫婦為兒子小栓買人血饅頭治病的故事,揭露了長期的封建統治給人民造成的麻木和愚昧,暗中頌揚了革命者夏瑜英勇不屈的精神,指出了辛亥革命未能貼近民眾的局限性。作品在結構安排上,以華老栓夫婦給兒子治病為明線,以革命者夏瑜被軍閥殺害為暗線,雙線交織,構思精巧;在人物刻畫上,善於運用白描手法,表現人物的心理和性格,形象生動,技巧高超。

    秋天的後半夜,月亮下去了,太陽還沒有出,只剩下一片烏藍的天;除了夜遊的東西,什麼都睡著。華老栓忽然坐起身,擦著火柴,點上遍身油膩的燈盞,茶館的兩間屋子裡,便彌滿了青白的光。

    “小栓的爹,你就去么?”是一個老女人的聲音。裡邊的小屋子裡,也發出一陣咳嗽。

    “唔。”老栓一面聽,一面應,一面扣上衣服;伸手過去說,“你給我罷”。

    華大媽在枕頭底下掏了半天,掏出一包洋錢,交給老栓,老栓接了,抖抖的裝入衣袋,又在外面按了兩下;便點上燈籠,吹熄燈盞,走向裡屋子去了。那屋子裡面,正在悉悉窣窣⑴的響,接著便是一通咳嗽。老栓候他平靜下去,才低低的叫道,“小栓……你不要起來。……店么?你娘會安排的”。

    ⑴窸(xī)窸窣(sū)窣:象聲詞,形容輕微的摩擦聲這裡形容穿衣服的聲音。

    ⑵蹩(bié)進:躲躲閃閃地走進。

    ⑶衣服前後的一個大白圓圈:清代士兵穿的號衣(制服),前後都綴著一塊圓形的白布,上面有個“兵”字或“勇字。

    ⑷鮮紅的饅頭:指蘸有人血的饅頭。舊時民間迷信,認為人血可以醫治肺結核病,處決犯人時,有人向劊子手買蘸過人血的饅頭治病。

    ⑸“古□亭口”:可念作“古某亭口”。□,是文章里表示缺文的記號,作者是有意這樣寫的。浙江省紹興縣城內的軒亭口有一牌樓,匾上題有“古軒亭口”四個字。清末資產階級民主主義革命家秋瑾於1907年在這裡就義。本篇里夏瑜這個人物,一般認為是作者以秋瑾和其他一些資產階級民主主義革命家的若干經歷為素材而創造出來的。

    ⑹陽文:刻在器物上的文字,筆畫凸起的叫陽文,筆畫凹下的叫陰文。

    魯迅先生的《藥》寫於1919年4月25日,脫稿於“五四運動”時期,發表於1919年5月《新青年》六卷第五號。從作品所處理的題材來看,作品中人物所處的時代是在辛亥革命前後期間,也就是中國民主革命運動先驅者之一秋瑾烈士1907年就義那個時候,秋瑾烈士就義後四年即1911年,爆發了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建立了民國,但由於資產階級領導革命的軟弱性,未能完成民主主義的革命任務,帝國主義和封建勢力仍然統治著中國,中國仍停留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地位。當時領導辛亥革命的資產階級同封建勢力和帝國主義的妥協,脫離民眾,空想依靠少數人的力量(包括使用恐怖手段)代替民眾的革命運動。1907年7月6日,徐錫麟刺殺安徽巡撫恩銘,失敗後被恩銘的親兵殘酷地挖出心肝炒食。秋瑾也因此被告發而入獄,7月15日在紹興軒亭口英勇就義。

    華老栓

    華老栓是一個沒有覺悟的勞動民眾。他具有勤勞、善良、儉樸的品格。他整天總是勤勤懇懇地勞動,即使熬了夜,也不肯休息。他愛兒子,為了給兒子看病,他省吃儉用,拿出積累下來的一包洋錢給兒子買藥。而當看到滴著人血的“藥”時,卻又不敢去接,更體現了他的膽怯和善良及其矛盾心情。這是他性格中的主要方面。

    他又十分愚昧落後,深信人血饅頭能治病的迷信邪說,他為能買到這種藥感到爽快、幸福。他只關心兒子,對革命既不關心更不理解,對革命者的犧牲,他無動於衷。這又表現了他愚昧、麻木、無知的一面。他的愚昧落後,是封建統治者長期統治和毒害所造成的,所以作者既同情他的不幸遭遇,又批判他的愚昧落後。

    華大媽是華老栓性格的補充。

    夏瑜

    夏瑜是資產階級民主革命者。他家境貧寒,以致使貪婪的牢頭從他身上“榨不出一點油水”。他對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有明確認識,推翻清朝統治,建立“我們大家”的天下是他的鬥爭目標。為了實現這一目標,他意志堅定,在獄中仍堅持宣傳革命道理,甚至勸“牢頭造反”,對革命矢志不渝,毫不動搖;在對敵鬥爭中,“不要命”,“不怕”打,不畏懼,不退縮反而覺得打他的阿義“可憐”,終於在敵人的屠刀下英勇就義。他表現出革命者英勇無畏、大義凜然的英雄氣概。

    整體賞析

    思想內容 《藥》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後直到五四初期這一歷史時期的中國社會面貌,歌頌了為民族民主革命獻身的烈士,揭露和斥責了封建統治的罪惡和黑暗,也批判了當時革命黨人脫離民眾的缺點和民眾的愚昧無知、麻木落後的狀態。 小說中的重要人物是民族民主主義革命者夏瑜,作者是通過側面描寫來表現的,但他的形象仍然很鮮明。夏瑜是一個青年革命者。他有著崇高的理想和堅強的鬥爭意志,他熱愛真理,對革命事業表現出無限的忠誠。在革命遭受挫折,他被投入監牢時,仍然對勝利充滿信心,表現出樂觀精神。在敵人監牢里,他堅持鬥爭,進行革命宣傳,“勸牢頭造反”。牢頭向他“盤盤底細”時,他侃侃“攀談”開了,說出“這大清的天下是我們大家的”這樣響亮而有力的話。紅眼睛阿義狠狠“給他兩個嘴巴”,他卻“打不怕,還要說可憐可憐哩”,可憐阿義的不覺悟。最後,他終於為革命事業獻出年輕的生命。這表現出革命者英勇無畏、大義凜然的英雄氣概。 這篇小說通過對封建統治爪牙的刻畫,揭了封建統治的罪惡和黑暗。夏三爺、康大叔、紅眼睛阿義等人的形象,則集中表現了封建統治階級陰險、狠毒、貪婪、卑鄙的反動本質。康大叔是個劊子手,他兇殘狠毒,卑鄙詭詐。他一出場便使人感到憎惡。他替主子殺害革命者,公開宣揚革命有罪,告密有功,毆打革命者合理;他詐欺民眾,把革命者的鮮血當“藥”高價賣出;他宣傳人血饅頭是治病的良藥。作者滿懷憎惡的感情,集中刻畫了他醜惡的外貌、野蠻的行動和卑劣的靈魂。作者對殺人劊子手的描寫,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統治階級的罪惡,爪牙、幫凶尚且如此,主子必然更加兇殘狡詐。夏三爺是個卑鄙的人,他極端自私,為了保全自身和獲得錢財,竟不惜喪心病狂地告發夏瑜,出賣自己的侄兒。紅眼睛阿義是監牢的牢頭,在他看來,牢頭榨取“犯人”的“油水”天經地義。他去盤問夏瑜“底細”,結果夏瑜太窮,沒有“油水”可“榨”,他“氣破了肚皮”。聽了夏瑜的宣傳,他不但毫不感動,反而狠狠地打了夏瑜兩個嘴巴。夏瑜犧牲以後,他非但沒有絲毫同情,而且拿走“剝下來的衣服”。他們實際上都是在維護罪惡的封建統治。 小說也在一定程度上批判了當時革命黨人脫離民眾的缺點。革命者的犧牲是壯烈的、可歌可泣的,但是他所從的正義事業並不為一般民眾所理解。他的犧牲在一般民眾間沒有得到應有的同情,反而有人說他“發了瘋”,說他“真不成東西”,根本不知道他的死亡究竟是為了什麼。他被殺的時候,周圍站著許多民眾看熱鬧。他所流的鮮血,被華老栓買來當治癆病的藥。就是他的母親夏四奶奶,除了母性的愛憐外,也沒有認識到兒子所從事的事業的真正意義。她沒有因為這樣的兒子而自豪,反而在上墳時見到華大媽,臉上“現出些羞愧的顏色”。連作母親的夏四奶奶也不能理解兒子,竟然感到不好見人,讓人深思。她發現墳頂的花圈,不能理解它的崇高意義,只能當做迷信的解釋,認為兒子“今天特意顯點靈”。在這種情況下,夏瑜的犧牲就顯得寂寞了。通過這些描寫,作品反映了辛亥革命本身存在著很大的弱點,那就是革命黨人嚴重地脫離民眾。他們非但沒有發動民眾參加革命鬥爭,而且也沒有讓民眾充分認識革命事業的真正意義。民眾不了解他們為什麼革命,當然也談不到對革命黨人的同情和支持。 民眾的愚昧無知、麻木落後的狀態在小說中也有體現。華老栓是當時社會中一部分沒有覺悟的勞動民眾的代表。他勤勞善良而又十分愚昧。他經營小茶館,藉以維持一家三口的生活。他疼愛兒子,為了給兒子治病,不惜拿出長期辛勤積攢的錢。但到了買“藥”市場刑場,他卻“吃了一驚”,不敢走近,退到一家鋪子屋檐下“發冷”,在他眼裡,看殺頭的閒人像“鬼似的”,當劊子手遞給他想要買的良“藥”——人血饅頭時,他卻不敢去接。在這些地方,作者著力寫出了他性格中質的一面——勤勞和善良。在華老栓的性格中,還有很重要的一個方面,就是愚昧。用人血饅頭治病,是一種迷信,而他卻深信不疑,為有機會買到這種“藥”而“感到爽快”、幸福;買到“藥”後,他無比興奮,小心地煎“藥”,充滿希望地看著兒子吃“藥”。他關心的只是他的兒子。他完全不了解什麼是革命,也就對革命者的死無動於衷,而對劊子手畢恭畢敬,顯得十分愚昧、麻木。除華老栓夫婦外,丁字街青年和茶館的茶客等無聊的看客,也是愚昧麻木的民眾。魯迅不止一次在作品中提到,如“凡是愚弱的國民,即使體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壯,也只能做毫無意義的示眾的材料和看客”。(《吶喊》自序)他們集體愚昧,以至於偶爾有些清醒些的革命先驅者(如夏瑜)的呼喚,仍然不能為他們所理解,所接受。 不過,這篇小說主題也不是完全悲觀。作者暗示了革命仍有前途革命仍有前途。作品結尾處,寫到夏奶奶上墳的時候,忽然在夏瑜的墳頂上發現了一個花圈。在寂寞荒涼的荒野,這花圈發出異彩,暗示出夏瑜並不是完全孤寂的,而是有無數革命者從他的犧牲受到教育和鼓舞,踏著他的血跡前進。它表明了儘管反動統治階級對革命者實施殘酷的屠殺,卻無法撲滅革命的火焰。在這裡,夏瑜為革命而壯烈犧牲,精神是永垂不朽的,革命仍然是有前途的。 魯迅自己對《藥》是這樣解釋的:“《藥》描寫了民眾的愚昧,和革命者的悲哀;或者說,因民眾的愚昧而來的革命者的悲哀;更直接地說,革命者為了愚昧的民眾奮鬥而犧牲了,愚昧的民眾並不知道這犧牲為的是誰,卻還要因了愚昧的見解,以為這犧牲可以享用,增加民眾中的某一私人的福利。”(《談〈藥〉》) 藝術成就 《藥》這篇小說故事集中,結構嚴謹,藝術構思非常精巧。在結構線索安排上,《藥》有一明一暗兩條線索,明線是華老栓一家,暗線是夏瑜一家。 明線:(一)一個秋天的後半夜,華老栓到刑場買“藥”→(二)當天早上,小栓在茶館吃“藥”→(三)當天上午,茶客在華家茶館談“藥”→(四)第二年清明,華大媽為小栓上墳。 暗線:夏瑜在刑場就義→夏瑜的血在茶館被吃→茶客在茶館談夏瑜→夏四奶奶上墳。明線是主線,突出民眾的愚昧麻木;暗線是次線,揭示革命者的悲哀。兩條線從並行到融合,突出因民眾的冷漠而帶來的革命者的悲哀。 《藥》明暗兩條線索的主次作用有不同理解。有人說“暗線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是《藥》的主線,夏瑜的主人公的地位是“擺好了的,確定了的”。也有人說,《藥》描寫了“兩個主人公”,又有人說《藥》“是一篇沒有主人公的小說”,明暗兩條線也就沒有主次之分了。 小說寫兩個家庭的悲劇,有著深刻的寓意:一個家庭的兒子死於愚昧,而造成愚昧的是反動統治階級,說明這不是一般的藥所能奏效的,急需尋找新“藥”;另一個家庭的兒子為革命而死,他的犧牲也不是救治社會的“藥”,要使中國新生,還需要尋找新“藥”。兩家的姓定為“華”“夏”,意在表明這正是中國社會的悲劇,當時革命者急需尋找救治中國的新“藥”。小說雖然還不能寫明這新“藥”是什麼,但顯然為即將到來的一場新的革命提供了借鑑的材料。 在人物描寫方法上,作者善於運用白描手法,往往通過人物動作的描寫來表現人物的心理。華老栓買人血饅頭以前從華大媽那裡接過“一包洋錢”,“抖抖的裝入衣袋,又在外面按了兩下”;寫他到丁字街站在人家屋檐下,看到有幾個人“從他面前走過去”,又“按一按口袋”。這些動作,反出這個窮苦的小茶館主人對血汗錢特別珍惜。華老栓出門後“跨步格外高遠”,表現了他的興奮和滿懷希望;寫華老栓向康大叔買人血饅頭時,“慌忙摸出洋錢,抖抖的想交給他,卻又不敢去接他的東西”,表現了他的驚訝和恐懼。 這篇小說的環境描寫也很出色。小說描寫環境的地方不多,但這不多的幾筆,有力地渲染了氣氛,完全為刻畫人物、表現主題服務。開頭部分寫華老栓去刑場買藥:“秋天的後半夜……除了夜遊的東西,什麼都睡著”,“街上黑沉沉的一無所有,只有一條灰白的路,看得分明。燈光照著他的兩腳,一前一後的走。有時也遇到幾隻狗,可是一隻也沒有叫。真是死一般寂靜。到刑場後華老栓只看到“幾個人從他面前過去了。一個還回頭看他,樣子不甚分明,但很像久餓的人見了食物一般,眼裡閃出一種攫取的光”。“只見許多古怪的人,三三兩兩,鬼似的在那裡徘徊”。殺人的刑場是如此陰森,可見革命者死得異常寂寞。結尾部分的墳場也寫得十分悲涼:“四面一看,只見一隻烏鴉,站在一株沒有葉的樹上”,“微風早經停息了;枯草支支直立,有如銅絲。一絲髮抖的聲音,在空氣中愈顫愈細,細到沒有,周圍便都是死一般靜。兩人站在枯草叢裡,仰面看那烏鴉;那烏鴉也在筆直的樹枝間,縮著頭,鐵鑄一般站著”。這樣的氣氛促使讀者聯想起整個社會的沉悶,為整個故事渲染了陰冷的氣氛。 小說用一個人血饅頭將兩個家庭連線起來。這樣,圍繞人血饅頭描寫廣闊的社會背景,刻畫各階層的人,如“看客”“茶客”“劊子手”“幫凶”等等,從中揭示出一個嚴重的問題:革命與民眾的關係問題。這是獨具匠心的。小說以茶館為背景,也是精心選擇的。茶館是各階層民眾聚集的場所,便於表現社會面貌,實際上成了整個社會的縮影。

    名家評價

    英國漢學家秦乃瑞《魯迅的生命和創作》:“魯迅在小說《藥》中創造出了一種幾乎令人窒息的黑暗、陰鬱、絕望氛圍……從歷史事實來看,說秋瑾死後沒有什麼人感到悲傷是不完全真實的,她在大通學堂任教時的一些學生對她的死亡肯定是悲痛萬分的,而且很可能其中的一些學生爬上龍山,秘密地給她的墳墓獻上了花圈。魯迅的一位學生記載了自己少年時代曾經來到秋瑾的墳地,看到過她的白色棺材。不過,魯迅的小說有一點確實是真實的,那就是直到辛亥革命之前的那些年,共和黨人幾乎沒有嘗試去動員大眾以獲得他們的支持,只是在軍隊中還有一些軍官同情他們的革命事業。” 現代文學理論家許傑《魯迅小說講話》:“魯迅的《藥》,是暴露黑暗,表現光明的,作者用兩個對比的方法,一面寫原始的愚昧,吃人血的故事,一面卻寫出光明的犧牲的故事。” 北京大學語文教育研究所所長溫儒敏《深刻的思想特異的構想——讀魯迅的〈藥〉》:“《藥》在描寫上不但做到簡潔傳神,還做到了蘊藉含蓄,給讀者留下豐富的思索餘地。這跟作者在寫實的基礎上採用某些象徵手法是有關的。如描寫兩個年人的墳‘宛然闊人家裡祝壽時候的饅頭’,既是實寫,又是象徵,暗示著他們的死,都是封建統治者‘吃人’的惡果。如前所述,華夏兩姓也是象徵,他們的命運代表著中華民族的命運。甚至以‘藥’作為全篇的情節發展的契機與標題,也有其象徵含義,暗示著革命者需要尋求真正能拯救中華的‘藥’。這種象徵的手法的恰當運用,可以透過生活現象對生活的本質作更深廣的概括,同時也可以更充分地寄寓作者的思想情感,啟迪讀者去想像和思考。”

    魯迅(1881—1936),中國現代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和教育家,中國現代文學奠基人。浙江紹興人。原名周樟壽、周樹人,字豫山、豫亭、豫才、秉臣。從1918年5月發表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時,始以“魯迅”為筆名。除魯迅外,還有鄧江、唐俟、鄧當世、曉角等筆名。其著作收入《魯迅全集》及《魯迅書信集》,並重印魯迅編校的古籍多種。他的著作主要以小說、雜文為主,代表作有:小說集《吶喊》《彷徨》《故事新編》等,散文集《朝花夕拾》(原名《舊事重提》),散文詩集《野草》,雜文集《墳》《熱風》《華蓋集》《華蓋集續編》《南腔北調集》《三閒集》《二心集》《而已集》《且介亭雜文》等。許多作品被選入中國小語文教科書,還有很多小說被改編成電影。

  2. 2021年8月20日 · 在清末民初的亂世裡,學醫出身的魯迅曾說,想利用小說的力量來改善社會,而〈〉正是這樣的一篇作品。 故事說,革命人士夏瑜為了救國流血犧牲,卻得不到人們的理解,結果他的鮮血被沾在饅頭上,讓無知迷信的華老栓買去醫治小栓的癆病,揭露 ...

  3. 》是中國現代文學奠基人魯創作的小説。 這篇小説通過茶館主人華老栓夫婦為兒子小栓買人血饅頭治病的故事,揭露了長期的封建統治給人民造成的麻木和愚昧,暗中頌揚了革命者夏瑜英勇不屈的精神,指出了辛亥革命未能貼近羣眾的侷限性。

  4. 介绍. “. 路的左邊,都埋著死刑和瘐斃的人,右邊是窮人的叢塚。. 兩面都已埋到層層疊疊,宛然闊人家裡祝壽時的饅頭。. ”. ——《药》. 《药》是以1907年民主革命家 秋瑾 起义为背景。. 小说描写了革命者流血牺牲而不獲群众理解,他们的鲜血反被無 ...

  5. -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 孔乙己. . 作者魯迅. 1919年4月. 明天. →. 本作品收錄於《 吶喊 》和《 新青年/卷6 》 一. [ 編輯] 秋天的後半夜,月亮下去了,太陽還沒有出,只剩下一片烏藍的天;除了夜遊的東西,什麽都睡著。 華老栓忽然坐起身,擦着火柴,點上遍身油膩的燈盞,茶館的兩間屋子裏,便彌滿了青白的光。 「小栓的爹,你就去麽? 」是一個老女人的聲音。 裏邊的小屋子裏,也發出一陣咳嗽。 「唔。 」老栓一面聽,一面應,一面扣上衣服;伸手過去說,「你給我罷。 華大媽在枕頭底下掏了半天,掏出一包洋錢,交給老栓,老栓接了,抖抖的裝入衣袋,又在外面按了兩下;便點上燈籠,吹熄燈盞,走向裏屋子去了。 那屋子裏面,正在窸窸窣窣的響,接著便是一通咳嗽。

  6. 「哼,老頭子。 「倒高興……。」 老栓又喫一驚,睜眼看時,幾個人從他面前過去了。 一個還回頭看他,樣子不甚分明,但很像久餓的人見了食物一般,眼裏閃出一種攫取的光。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