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3年9月12日 · 一、推動平價、優質和普及的托育服務體系,他會擴大公共化及準公共托育量能,提升0到3歲家外送托率達到OECD國家水準,由目前台灣達24%提升至36%,目的希望年輕夫婦有政府幫助追逐夢想,馴可讓勞動力持續增加。 二、減輕0~2歲托育家長費用負擔,讓0~2歲家長負擔可趨近2~6歲水準。 2~6 歲政府協助較多,家長負擔占家庭支出約5~10%,但0~2歲負擔約占10~15%,希望再減輕0~2歲家長負擔。 具體作法是使用公托者每月補助一至三胎,各從5,500元~7,500元提升為7,000~9,000元,每一胎各減輕1,500元;另使用準公共托嬰及保母服務者,由8,500~10,500補助提升為1.3萬~1.5萬元,每一胎減輕負擔4,500元。

  2. 2024年2月22日 · 台驊董事長顏益財表示,主要是看好長榮海運體質好,具經濟規模,值得投資。 網通、光通訊族群續強,光聖、聯亞、星通登上漲停板,智易、中磊漲逾半根漲停。 電機族群走高,東台亮燈漲停,士電大漲6.83%,永冠-KY也上漲3.85%。 此外,台電漲價議題成為近日焦點,雖然電價費率審議委員會尚未召開,但智慧電表廠玖鼎電力已經先行開飆,今日股價延續近日漲勢再攻漲停,開盤半小時內即漲停鎖死,連續3個交易日帶量強攻漲停板,累計漲幅逾32%。 據業內初步統計,上市、櫃股票合計星通、豐藝、艾華、信立共31檔漲停板,表現搶眼。 類股表現方面,電通類股及半導體類股表現亮眼,漲幅分別為1.75%、1.69%,塑膠類股、資服類股表現疲軟,下挫0.70%、0.54%。 上市股、上櫃股今成交量與漲跌幅前10名如下,僅供參考:

  3. 2024年4月9日 · 高雄市不動產開發公會理事長陸炤廷指出,高雄新成屋同樣價格持續翻新,在資金充沛和產業利多的驅動之下,南高雄文化中心的建案,成交已達每坪43萬元,道明中學生活圈建案也從每坪25萬~26萬元漲至4字頭。 陸炤廷指出,目前的買方議價空間大幅縮水,在回到賣方市場之後,建商正逐步調升成交價,整體而言,高雄房價已比打房時的價位更高了。 高雄今年第一季預售與新屋銷售摘要. 留言討論. 受惠於台積電設廠實質效益,及新青安房貸政策助攻,高雄房市無論預售或新成屋,均已甩開政府打房低潮,多個行政區房價創新高,今年第一季漲幅達20%到30%,累計近二年半以來高雄房價漲幅超過80%,建商與代銷不只房子賣的好,且持續創價中。 高雄市代銷公會理事長謝哲耀指出,近三年來高雄房市呈現二階段上漲,從2...

  4. 2023年8月16日 · 根據Statisca數據顯示2022年全球燃料電池市場的規模為29億美元,將以年均成長率25.7% 在2030年達到181億美元。 日本為全球燃料電池應用領頭羊,家用燃料電池系統占全球市場約30%,且專利申請數量在近幾年都領先其他國家;包含Panasonic、Toyota、Honda都陸續推出儲能及車用燃料電池系統。 美國的新創公司在氫能投資上也專注在燃料電池應用,其中新創公司Bloom Energy自2017年開始年均營業額成長率高達27.8%,該公司定置型燃料電池系統在2023年獲得南韓SK集團45億美元訂單,是近年來最受矚目的市場焦點。 台灣分北、中、南三區進行氫能計畫. 各國政府近年陸續推出氫能相關政策,對抗氣候變遷問題和能源轉型需求。

  5. 2022年1月4日 · 近期不論業界大老或工商團體眾口同聲,最關切的議題就是國內供電的穩定度。 儘管官方一再重申供電量一定足夠,多位科技與傳產高階主管私下均指出,「今年勢必缺電! 」除了風電、綠能建置進度落後,燃煤本來就非乾淨能源,加上天然氣成本高漲,2025年燃氣五成、燃煤三成、再生能源二成的政策目標難以達標。 在此同時,政府積極號召台商回流,電子大廠在台灣投資增加,加上電動車產業快速發展,導致用電需求暴增,在在為供電穩定度投下變數。 工總在2021白皮書即明白指出,核二、核三陸續除役,核四不重啟,廢核的代價是損失660萬瓩供電量,減少的核電不可能由綠電完全遞補,再生能源高度依賴燃氣支援、火力發電占比居高不下。

  6. 2023年11月22日 · 依據今年的分析資料,全球去年光、風兩電的總發電量為3.4兆度、核電2.7兆度;若欲在2050年達到100%的低排放電力,2030年的光、風發電量必須大增為15.2兆度、核電增至3.9兆度;到了2050年,即使光、風發電量已達54.7兆度,核電依舊續增至6.0兆度。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IEA報告中的潔淨能源,不僅涵蓋再生能源,也納入核能,核電發電量甚至逐年增加。 綜合各國的最新能源政策,以及權威國際能源組織的評估,核能成為趨勢已無懸念,當然更沒有賴副口中不知依據何來的非核世界潮流。 另一方面,陳揆為了扭轉自己「核電是綠電」的發言內涵,刻意拋出非核是台灣社會共識的不實說法,也相當可議。

  7. 2023年1月12日 · 財政部表示,依據兩岸人民關係條例第24條規定,國人有大陸地區來源所得者,應併同台灣地區來源所得課徵所得稅,但在大陸地區已繳納的稅額,得自應納稅額中扣抵;雖然大陸已納稅額訂有扣抵限制,無法全額扣抵,但可使同筆所得遭重複課稅的程度下降。 財政部每年1月都會公告新台幣與人民幣折算率,以美元為計算中介,也就是用新台幣兌美元的年平均匯率,與人民幣兌美元的年平均匯率計算,核定出111年度新台幣與人民幣的折算率是4.4144比1。 也就是說,在大陸地區每領人民幣1,000元收入,2022年回台折算後的應申報所得為4,414元,與2020年的折算率4.2607及2021年4.3238相比,等於每1,000元人民幣收入,今年5月折算為新台幣申報金額時,會比前兩年度各增加154元和91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