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經濟部 是 中華民國 有關 產業 發展、 國際貿易 、 能源 發展等 經濟 事務的 最高主管機關 ,最早前身為 民國 元年(1912年)成立的「實業部」。 所屬機關包括 水利署 、 商業發展署 、 產業發展署 、 中小及新創企業署 、 國際貿易署 、 能源署 、 智慧財產局 、 標準檢驗局 、 產業園區管理局 、 地質調查及礦業管理中心 以及 經貿人員培訓所 ,並同時主管 台電 、 中油 、 台水 、 台糖 等 國營事業機構 。 沿革 [ 編輯] 經濟部大樓正門. 1912年1月3日,依《 中華民國臨時政府組織大綱 》籌組 臨時政府 內閣,內閣內的「 實業部 」為經濟部的前身。

  2. 經濟部 是 中華民國 有關 產業 發展、 国际贸易 、 能源 發展等 經濟 事務的 最高主管機關 ,最早前身為 民國 元年(1912年)成立的「實業部」。 所屬機關包括 水利署 、 商業發展署 、 產業發展署 、 中小及新創企業署 、 國際貿易署 、 能源署 、 智慧財產局 、 標準檢驗局 、 產業園區管理局 、 地質調查及礦業管理中心 以及 經貿人員培訓所 ,並同時主管 台電 、 中油 、 台水 、 台糖 等 國營事業機構 。 沿革 [ 编辑] 經濟部大樓正門. 1912年1月3日,依《 中華民國臨時政府組織大綱 》籌組 臨時政府 內閣,內閣內的「 實業部 」為經濟部的前身。

    任別
    姓名
    就職時間
    卸任時間
    1
    陳啓天(1893–1984)
    1948年7月6日
    1948年12月27日
    2
    刘维炽(1892–1955)
    1948年12月27日
    1949年4月1日
    3
    孫越琦(1893–1995)
    1949年4月1日
    1949年6月16日
    4
    劉航琛(1896–1975)
    1949年6月16日
    1950年2月10日
    • 沿革
    • 組織架構
    • 外部連結

    1912年1月3日,依《中華民國臨時政府組織大綱》籌組臨時政府內閣,內閣內的「實業部」為經濟部的前身。1912年3月12日,依《中華民國臨時約法》成立北洋政府內閣,國務院下改設「工商部」。1914年2月12日,改組為國務院下的「農商部」。1927年6月20日,改組為國務院下的「農工部」。1928年6月3日,北洋政府結束,國務院解散。 1928年2月7日,國民政府(1925年成立於廣州)下復設「工商部」。3月28日,工商部設立,以孔祥熙為部長。國民革命軍北伐結束後,工商部接管國務院農工部第二、三類產業業務,第一類產業業務則由農礦部接管。 1931年1月17日,國民政府為刷新政治、改善制度、提高行政效率,公佈《實業部組織法》,將農礦部與工商部合併為實業部。6月,行政院下成立全國經濟委員會,掌理國...

    幕僚單位

    1. 秘書室 2. 礦業司 3. 總務司 4. 商業司 5. 國際合作處 6. 投資業務處 7. 技術處 8. 人事處 9. 會計處 10. 統計處 11. 政風處 12. 研究發展委員會 13. 法規委員會 14. 訴願審議委員會 15. 資訊中心 16. 中區聯合服務中心 17. 南區聯合服務中心 18. 中部辦公室 19. 經貿談判代表辦公室 20. 智慧機械推動辦公室(任務編組)

    附屬機關(構)

    1. 工業局 2. 國際貿易局 3. 智慧財產局 4. 標準檢驗局 5. 能源局 6. 水利署 7. 中小企業處 8. 加工出口區管理處 9. 礦務局 10. 中央地質調查所 11. 國營事業委員會 12. 投資審議委員會 13. 專業人員研究中心 14. 貿易調查委員會

    事業機構

    1. 臺灣糖業公司 2. 臺灣電力公司 3. 臺灣中油公司 4. 臺灣自來水公司

    (繁體中文)(英文)中華民國經濟部(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3. 其他人也問了

  4. 中華民國 的 中央 行政機關 共分為四級,以 行政院 為首,下設 34個機關 [註 1] ,通稱 部會 ,是 中華民國政府 首要的組成部分;其中行政院負責統轄各中央行政機關,被視為中華民國的 內閣 , 行政院院長 則等同於內閣 總理 。 行政院與各部會之 首長 ,由 總統 任命,推行政務;總統向全體國民負責,行政院 正 副 院長及部會首長則向 立法院 負責。 概述 [ 編輯] 中華民國採用獨有的 五權分立 體制,來劃定政府部門的功能與業務,與世界多數 民主 國家 採用的 三權分立 制度有所差異,這也導致中華民國的中央政府部門,並非全部屬於 行政部門 管轄 [註 2] ,與多數國家的中央政府部門均歸類於 行政部門 的常態亦不相同。

  5. 分類:中華民國經濟部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討論. 臺灣正體. 說明. 有關本 分類 的更多資訊,請參閱「 中華民國經濟部 」。 維基共享資源 上的相關多媒體資源: 中華民國經濟部. 以下收錄的條目分類為: A:部屬機關. B:部內各單位. C:與經濟部相關的職位. D:與經濟部相關的機關. E:與經濟部相關的企業或組織. F:與經濟部相關的事物. 子分類. 此分類包含以下 9 個子分類,共 9 個。 A. 經濟部中小及新創企業署 ‎ (3個分類, 3個頁面) 經濟部國際貿易署 ‎ (1個分類, 2個頁面) 經濟部水利署 ‎ (1個分類, 9個頁面) 經濟部產業園區管理局 ‎ (2個分類, 6個頁面) C. 中華民國經濟部相關人物 ‎ (15個分類, 17個頁面) E.

  6. 經濟部產業發展署 (簡稱 產發署 )為 中華民國 經濟部 所屬之行政機關,主管全國產業相關業務。 歷史. 經濟部工業局舊局徽(1996-2016) 經濟部工業局2016-2023年時期局徽. 1931年12月,國民政府將工商、農礦部合併為「實業部」(經濟部前身), 實業部 內設總務司、農業司、 工業司 、商業司、漁牧司、礦業司、勞工司。 1937年12月,隨實業部改組為「經濟部」更名為 經濟部工業司 。 1970年2月25日,經濟部工業司擴編成立 經濟部工業發展局 , 礦業 相關業務併入經濟部礦業司。

  7. 經濟部產業園區管理局 (簡稱 園管局 )是 中華民國 經濟部 的所屬機關,專責經濟部所轄的 科技產業園區 (原 加工出口區) 與產業園區 (原 工業區) 相關業務,最早前身為1966年的「經濟部高雄加工出口區管理處」。 歷史. 1950年代, 總統令 陸續公布施行《 外國投資人條例 》、《 華僑回國投資條例 》及《 獎勵投資條例 》。 1966年12月3日設立 高雄加工出口區 ,成立 經濟部高雄加工出口區管理處 。 1969年設立 臺中加工出口區 。 加工出口區管理處時期處徽. 1970年設立 楠梓加工出口區 ,經濟部高雄加工出口區管理處改為 經濟部加工出口區管理處 。 之後經濟部加工出口區管理處遷往楠梓加工出口區,於其他二區各設分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