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寶林茶室食品中毒事件中致命的Bongkrekic Acid」,中譯名米酵菌酸」,影響國人消費米製品意願衛福部今3日上午11時召開專家會議會中討論一致決議更改Bongkrekic Acid譯名改採音譯稱作邦克列酸」,以避免民眾望文生義產生不必要誤解引發恐慌。 衛福部今日專家會議邀請臨床醫療、微生物、毒物及食品相關專家,公部門的衛福部疾管署、食藥署,農業部農試所、農糧署,環境部化學物質管理署,以及臺北市、新北市衛生局局長等與會討論,並請臺灣大學副校長張上淳參與指導。

  2. 食藥署統計近年食品中毒案件幾乎每年都會發生誤食不知名野菇而中毒的案例107年有2例民眾誤食綠褶菇中毒案例一例發生在台中有2人中毒一例發生在澎湖一家4口採摘野菇炒木耳食用後都中毒經由分子生物鑑別檢驗後確認均為有毒的綠褶菇綠褶菇有毒外表淺色一點都不艷麗菌蓋呈半球形平展可至20公分屬中至大型的菇菌食藥署說綠褶菇與可食用的白色雨傘菇及雞肉絲菇長得像常被混淆不同點是綠褶菇初期為白色成熟後轉為灰綠色誤食後1至3小時會出現噁心嘔吐腹痛血便脫水等腸胃型中毒症狀。 圖左為有毒的綠褶菇,圖右為可食用的白色雨傘菇,兩者長得很像,使得綠褶菇易被誤採誤食導致中毒。 (圖/食藥署提供) 雞肉絲菇是無毒可食用的菇類,但食藥署仍建議野外的菇蕈類都不要採食。

  3. 近日來南非澳洲接連爆發近千位民眾因食用被李斯特菌感染的肉類哈密瓜中毒截至2月底統計已有180人死亡。. 雖然受汙染食品沒有流入臺灣但國內對李斯特菌的討論和認識並不高衛福部疾管署兩年前建置系統追蹤發現國內陸續有109個案例確有 ...

  4. 其他人也問了

  5. 臺北榮總內科部臨床毒物與職業醫學科主任楊振昌說雖然從衛福部食藥署1981到2016年台灣地區食品中毒發生案件數來看因食物中天然毒素引發的中毒案例較少但仍值得注意因可能與醫療院所缺乏檢驗設備方法或通報率低有關長期研究海洋食品毒物學的台灣海洋大學食品科學系終身特聘教授黃登福說海洋食品中的天然毒素會引起中毒的主要有230種根據他在1981到2016年研究台灣曾發生的海洋毒素中毒案例以河魨毒素中毒和死亡最多。 海洋食品中的天然毒素會引起中毒的主要有2、30種。 ( 圖片提供 / 台灣海洋大學食品科學系終身特聘教授黃登福 ) 特別的是,河魨毒素不只存在河魨體內,還分布於蝦虎魚、腹足貝類、海星、螃蟹、章魚、扁蟲、某些螺類和海洋細菌等。

  6. 2018年4月13日美國食品藥物管理署FDA公布自2010年以來最大規模的雞蛋回收案件案主是印第安那州玫瑰畝農場主動召回所生產以多個品牌名稱銷售的2億多顆雞蛋因該批蛋品遭沙門氏菌血清型Braenderup所污染造成消費者感染。 該農場生產的蛋品銷售美國九大州的餐廳、超商與零售商,有關單位為杜絕疫情擴大,立即展開一連串的處置與調查,其中包括流行病學調查,並進一步分析患者污染物、曾經食用的食物、雞蛋與產蛋環境設施的感染源。 經過基因圖譜數據的交叉比對,得知元凶是來自污染沙門氏菌血清型Braenderup的雞蛋,相較於過往引發蛋品污染事件的血清型大為不同。 今年4月美國爆發雞蛋汙染事件,經調查汙染源頭與以往的事件大不相同,為此農場立即召回2億多顆雞蛋,然而卻已造成多起消費者感染案例。

  7. 文/郭琇真 首圖提供/CCO. 這一年來連鎖速食店接連發生綠薯條事件,引發社會關注,促使食藥署參考國際規範,訂定馬鈴薯的茄鹼限量為200ppm,明年一月就上路。. 從食安管理角度來看,中興大學食品暨應用生物科技學系終身特聘教授周志輝和台大食品科技研究所 ...

  8. 沙門氏菌感染症是全球最常見的人畜共患疾病之一發病原因多是食用遭沙門氏菌污染的食物所致根據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每年沙門氏菌約造成美國120萬例疾病與450例死亡是導致美國食物中毒首要原因根據臺灣衛福部疾管署過去5年資料臺灣共計發生86件沙門氏桿菌中毒案例感染人數1748人死亡人數為零。 多數感染沙門氏菌的患者會在12至72小時內會出現腹瀉,發燒和腹部絞痛等症狀,通常持續4-7天,大部分人能自然康復。 對幼兒、老人或免疫力較差的人,可能會引起嚴重感染甚至致命。 沙門氏菌在溫暖環境容易大量繁殖,常存在於受污染的蛋、奶、肉類製品,雞蛋是沙門氏菌最常見的感染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