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3年9月23日 · 居住於中東及東亞國家者(土耳其、伊朗、日本、中國) 貝西氏症的成因是什麼? 貝西氏症的致病原因目前仍未知。然而,專家推測可能與病人本身的遺傳體質及過度活化的免疫系統有關。而環境中的感染(病毒或細菌)、壓力可能是貝西氏症的

    • 什麼是「狂牛症」?會有什麼症狀?
    • 狂牛症原因?
    • 「狂牛症」和「庫賈氏症」有什麼不一樣?
    • 台灣過去曾有狂牛症案例嗎?
    • 如何降低狂牛症風險?

    狂牛症(新型庫賈氏症)的學名為「牛之海綿樣腦病變」 (Bovine Spongiform Encephalopathy;BSE),是因牛隻發病時興奮且具攻擊性而命名。感染狂牛症的牛隻會有情緒不安、敏感、有攻擊性、磨牙、動作失調、後肢無力、躺臥死亡等症狀,因而有「狂牛」之稱,死亡後病理解剖會發現,其腦部組織出現空洞,呈現海綿狀病變。 狂牛症是一種由「普里昂蛋白質」(Prion) 變性蛋白質所引起的疾病,Prion取意於傳染性蛋白粒子(Protienaceous Infectious Particles),此病原體會導致腦部組織迅速被大量破壞形成空洞,引發腦海綿狀病變,主要為侵犯神經系統的一種疾病。 狂牛症潛伏期可長達2~10年,故不易被發現與診斷,其傳染原分佈於腎、肝、腦、眼、脊髓液等,侵犯年...

    目前科學界認為變性細胞蛋白質-普立昂蛋白(Prion protein)可能是導致牛隻產生海綿狀腦病變的原因,由於普立昂蛋白不是細菌、病毒或寄生蟲,因此以防治細菌性或病毒性感染之方法無法預防此一病原體的感染,且此類病源蛋白粒子具有耐熱性、抗化學性,及不易用蛋白酵素分解的特性。 雖然目前的流行病學調查資料顯示,人類感染狂牛症(新型庫賈氏症)與食用感染狂牛症的牛肉產品有相關連,不過仍未發現直接的致病基機轉。但由於罹病者均吃過牛肉或牛內臟,科學家才推測吃病牛牛肉或病牛內臟,可能會引起狂牛症。 此外,狂牛症也可能來自基因突變,造成自發性的普立昂蛋白變性,進而引發牛海綿狀腦病,但這種案例極少,屬「非典型牛海綿狀腦病」。根據流行病學調查研究,狂牛症不會透過空氣傳播,也不會因牛與牛之間的直接或間接接觸(經口...

    2023年5月,有「質子治療之父」之稱的林口長庚醫院副院長洪志宏因「庫賈氏症」病逝,讓庫賈氏症引起不少關注,而也有人會問,「狂牛症」和「庫賈氏症」有什麼不一樣? 庫賈氏症可分為「散發型」、「遺傳型」、「醫源型」和「新型庫賈氏症」(new variant CJD,vCJD)四種模式,前三種模式通稱為「傳統型庫賈氏病」(CJD),主要是散發個案或因基因突變和醫療感染所引起,和狂牛症無關。 而新型庫賈氏症(狂牛症)於1996年在英國首次發現確認個案,流行病學調查資料顯示,此病與食用感染狂牛症的牛肉產品有高度相關。 狂牛症(新型庫賈氏症)與傳統型(散發型)庫賈氏症的一項不同之處在於,新型庫賈氏症好發於較年輕的族群(平均死亡年齡為 29 歲,分布在 15~73 歲),且在臨床上的病程較長(新型庫賈氏病...

    台灣過去雖曾因國外牛肉進口事件引起爭議,但至今國內尚無發現有人罹患狂牛症(新型庫賈氏症)。 截至目前為止,曾經發生狂牛症的國家有英國、愛爾蘭、法國、瑞士、葡萄牙、荷蘭、比利時、盧森堡、列支敦斯基、丹麥、西班牙、德國、義大利、捷克、希臘、日本、斯洛伐克、斯洛維尼亞、芬蘭、奧地利、波蘭、以色列、加拿大與美國。 其中,以英國地區的罹病牛隻數為最多,佔全球狂牛症例數的96.85%。近年來,已調查出狂牛症的發生原因,各國嚴格執行飼養與防疫規定,並透過疾病監測計畫找出疑似罹病的牛隻,因此現在狂牛症病例已大幅下降。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和世界動物衛生組織(OIE)確認,狂牛症病原「變異性普力昂蛋白」不會存在於肌肉組織,只存在於特定部位,主要為神經組織。這些部位被稱為「特定風險物質(Specified Risk Materials, SRMs)」,OIE規定「特定風險物質」不可以貿易。 依OIE的定義,「特定風險物質」是指狂牛症風險已控制國家與風險未明國家所有年齡牛隻的扁桃腺和迴腸末端,狂牛症風險已控制國家的30月齡以上牛隻之腦、眼睛、脊髓、頭骨、脊柱,以及狂牛症風險未明國家的12月齡以上牛隻之腦、眼睛、脊髓、頭骨、脊柱。只要去除這些部位,就可以確保牛肉是安全可食用的。 至於牛乳,由於當中不存有造成變異性普立昂蛋白,因此,喝牛奶或食用乳製品並不會有感染狂牛症的風險。

  2. 2023年11月5日 · 近幾年針對亞洲地區的統計,包含中國、韓國、伊朗等地的研究都指出,男性肌少症的比例較女性更高,原因推測可能來自於類胰島素生長因子(insulin like growth factor)與睪固酮(testosterone)快速下降的結果。

  3. 2021年8月31日 · 2020年國人死因統計結果顯示,國人10大死因排行榜中,約有一半與代謝症候群有關,肥胖者容易罹患心臟疾病、腦血管疾病、糖尿病、 高血壓 性疾病、腎炎腎病症候群及腎病變。 代謝症候群5大危險因子。 (資料來源/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圖/NOW健康製作) 代謝症候群5大危險因子. 台灣家庭醫學會副秘書長、糖尿病治療權威陳宏麟表示,...

  4. 2020年9月17日 · 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的研究發現,從美國線上與實體零售通路購買的22件 酪梨 油產品中,有6件混入大豆、葵花籽等其他 油脂 ,15件在有效日期結束前就已經氧化、酸敗。 這都是因為酪梨油尚未有明確的標準定義,也因此缺乏監管,研究建議唯有建立酪梨油的「食品身分標準」,才能杜絕此類現象再發生。 酪梨富含 維生素E 、葉黃素、 單元不飽和脂肪酸...

  5. 2014年9月23日 · 中央研究院、成功大學、台北醫學大學及新光醫院組成的跨領域研究團隊,成功解釋常用眼藥水所含pirenoxine成分可減緩水晶體蛋白混濁的現象,證實這類眼藥水可以治療白內障,減輕白內障患者飽受視茫茫的困擾。 領導這個研究團隊的中研院生物化學研究所特聘研究員吳世雄表示,由於這是全球首度證實pirenoxine可減緩水晶體蛋白混濁的研究,引起全球眼科醫學界重視。...

  6. 2019年1月6日 · 三軍總醫院青光眼科主任呂大文、中國醫學大學新竹附醫眼科主任陳瑩山都幫不少醫師同行換過水晶體,共同點為沒有人選擇健保全額給付特材,均是自付差額。 視力要求高 醫師選擇多焦. 呂大文說,基於職業需求,醫師在視力要求上,比一般人還高,例如,看診時,必須看著螢幕、桌上病歷以及病人。 如果是外科醫師,執行內視鏡手術時,視力須更精準,要求更好的立體感。...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