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1年8月24日 · 指揮中心說明,今日新增 1 例死亡個案 (案 15877),為 80 多歲女性,具慢性病史及其他確診個案接觸史,7 月 27 日出現食慾不振症狀,並於同日死亡;後因同住家人確診 (案 15851),故於 8 月 5 日進行採檢,8 月 6 日確診 (Ct 值 23.8)。. 指揮中心指出,近期 ...

  2. 2022年4月22日 · 3766例本土. 指揮中心表示,今日新增之3,766例本土病例,為1,855例男性、1,910例女性、1例調查中,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90多歲,發病日介於今 (2022)年3月20日至4月22日,其中包含2,077例為無症狀感染。 個案分佈為新北市 (1,325例),臺北市 (739例),桃園市 (588例),基隆市 (275例),臺中市 (183例),高雄市 (117例),花蓮縣 (100例),宜蘭縣 (80例),臺南市 (71例),彰化縣 (57例),雲林縣 (50例),新竹縣 (48例),臺東縣 (42例),新竹市及苗栗縣 (各23例),屏東縣 (22例),南投縣 (10例),金門縣 (5例),嘉義縣 (4例),嘉義市 (2例),澎湖縣及連江縣 (各1例)。 相關疫情調查持續進行中。

  3. 2019年11月27日 · 陳保中分享初步的判斷標準,就是疾病是否因超過 50% 的職業致因貢獻度導致 ,其中最明顯的指標就是工時,不過還要再加上工作環境、作業流程、暴露因子等資料去做綜合考量。 職業病診斷流程圖. 懷疑自己因工作罹患疾病時,請盡量蒐集證據,再交由職業醫學科醫師進行評估,加快鑑定的流程及提高給付申請通過的機率。 經理人月刊 第 178 期. 資料來源:勞動部職業安全衛生署委託台大醫院職業傷病管理服務中心. 職業病認定 3 大阻礙:低認知、低敏感、低通報. 「其實診斷不難,照著一定的原則走就好,真正難的是花時間和工作者解釋是否罹患『職業病』。

  4. 2021年2月22日 · CEO 高階經理人御用顧問張敏敏新作《拒絕職場情緒耗竭》,提供你 24 個高情商溝通技巧,讓你順利回擊來主管、同儕、下屬的情緒傷害,贏得高績效表現。 工作上最難過的,就是「情緒」這一關,做人比做事還難。 大家都在職場這個大江湖走跳,誰可以勝出,笑傲江湖,往往取決於誰會做人。 我曾經在一家科技軟體公司擔任行銷經理,當時,頂著外商工作資歷的光環,總經理對我有非常高的期待。 我對這份工作也躍躍欲試,因為我非常希望能夠跳離零售產業,在不同的領域學習。 剛到任不久,我的第一個任務就是負責資訊展的參展,而離資訊展只剩 20 天。 硬著頭皮接下重任後,我四處奔走,好不容易第一次可以和其他部門的主管開會,溝通籌備進度。

  5. 2015年2月9日 · 1. 自我管理:主動出擊,避免掉入守成窠臼. 步入40歲後,一旦養成守成的心態,就會像暢銷書 《誰搬走了我的乳酪》 中所說,愈是在乎自己的那塊乳酪(指既有成就),就愈想要緊咬不放,除非做出自我改變,否則沒有一件事情會變好。 不以「不能成功,便是失敗」「非黑即白」等二元論方法看待所有問題 ,多留意、體會灰色地帶的其他可能性。 再也沒有比 閱讀 更好的啟發方式。 養成閱讀習慣持續學習,並以「主題式閱讀法」的方式,在某一段時間中集中精神,選定某一領域主題,進行深度學習。 思考如何比現在更快速地完成工作 ,並且成為組織中其他人的模範。 以自我檢驗方式,在每一季檢討時,寫下自己做了哪些事、對公司的貢獻為何,藉以 了解自我存在的價值 。 克服不善溝通的毛病,建立聆聽、打探、說明的能力,真誠地關心對方。

  6. 2021年7月16日 · 1. 哪裡可能出問題? 2. 危機發生的機率為何? 3. 風險發生後,對企業的影響程度? 通用汽車用列舉法的方式,將企業弱點全部列出,並分成策略、營運、財務及災害等 4 種類型,位置愈靠近中心代表愈可能來自組織內部,而放在邊緣的項目,則可能從公司外部發生。 此圖可做為經理人擬定風險預防策略的參考。 經理人. 參照下表,逐一判定同心圓中各個弱點的「發生機率」及「發生後對企業影響程度」,將「發生機率分數 × 企業影響程度分數」算出各別事件的風險值,從高度風險的開始預防。 經理人可就公司的資源與經營策略,彈性調整風險的預防指引及風險值的估計方式。 風險預防:一表掌握風險防範 4 策略. 企業通常會採取「規避、轉移、減輕、接受」4種策略來防範風險。 本表以製造業面對中美貿易戰的風險為例說明。

  7. 2022年8月1日 · 那是在自己心裡以及外在世界的一場搏鬥,相當於童年時期為了自我的存在的搏鬥。 那樣的搏鬥固然是在不知不覺中進行的,可是如果我們看到多年後的自己仍舊執著於童年的幻想、預設之類的東西,就會明白當時是花了多少力氣才把它們形構出來的。 在我們青少年時期形成的理想、信念、主導性觀念、心態等等也是如此,我們為了它們而奮戰、受苦、戰勝:它們和我們的本質融為一體,我們宛如變成了它們,於是我們隨興地延續它們的存在,那是那麼理所當然的事,就像年輕人不管願意或不願意,都必須在面對世界以及他自己的時候堅持主張他的自我。 人越是到了中年,他的個人心態和社會地位越是鞏固,他就越加覺得自己是走在正確的人生道路上 ,找到了正確的理想和行為原則。 於是他會預設它們是永遠有效的 ,並且認定它們是一種美德而信受奉行。